分享

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及治疗探析

 吉文岐黄图书馆 2023-04-13 发布于天津

    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与其病位关系密切,自《难经》言“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医家多望文生义,拘泥于瘕聚只累六腑,癥积只累五脏,难有所进。对此,孙一奎于《赤水玄珠·积聚门》中突破性提出五脏六腑都可形成癥瘕积聚,并言其有内外之分,言:“殊不知有形质之物,积滞不行,则为之积,五脏六腑俱有之”,“作于腹中者属内,作于皮肤四肢者属外”,故将痈疽瘰疬等中医外科疾病归入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中,从而将其病位拓展至全身。而叶天士在久病入络的基础上提出的“癥瘕属络病”理论[3],则将病位扩至经络,除以上宏观病位,相对微观的经络系统亦有发病可能。该理论就病位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则经脉络脉都可发生癥瘕积聚,即癥瘕积聚可直接起病于经络;二则癥瘕积聚的后期势必累及位置较深的络脉。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人类可见范围大为扩大,远胜四诊,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宏观到微观,从皮肤、肌肉、筋骨、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乃至经脉和络脉都可以作为物质载体而发生癥瘕积聚。

1.3“瘕聚”与“癥积”的区别与统一

    瘕聚与癥积的共同特征在于“有形”,“有形可见”抑或是“假物成形”。但两者分别作为相关病证的统称,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决定了两者在病证范围上存在一定差异。而目前则将“瘕聚”与“癥积”混称为宏观腹部包块,显得相对笼统,因此,主要可从分布、形态、症状、阴阳属性、病程长短以及预后这六方面进行适当区分。瘕聚多发生于相对浅表的皮肤、肌肉和浮络等,多为直接可见,或形状相对不固定、时聚时散,或游移无常处,或触之柔软光滑;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若痛则无定处,属阳。癥积多发生于相对较为深层的脏腑及其经络等;多不能直接可见、形状相对固定、位置固定不移、或触之坚硬粗糙;若痛则有定处,属阴。《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曰:“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积之类,其多在血分”,指出瘕聚之邪在气分,多引起功能性变化,癥积之邪在血分,多引起器质性损伤。叶天士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主气分,络主血分,初在气分,久在血分,故瘕聚病程较短,易消除,预后较好,癥积病程较长,难以消除,不易转愈。两者虽有不同,但不应机械视之,瘕聚日久不愈,可转为癥积,两者之间存在动态性与统一性。《叶氏医案存真》曰:“邪属无形,先着气分”,“但无形之邪,久延必致有形,由气入血”,提示瘕聚渐至癥积,由浅入深;由气分至血分;循经入络;由无形到有形;由功能性变化到器质性损伤的过程,故不应强行区分两者。对于两者,既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分而视之,进一步说明扩大与细化其病证范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4“瘕聚”与“癥积”的病证范围

    我们提出在人体全身范围内,聚集有形,符合“有形可见”或者“假物成形”特点的结块,都可被纳入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不论宏观或微观、局部或广泛还是通过肉眼或其他精密设备所见。除了传统的腹部包块和古代的伏梁、痞气、息贲、奔豚、痈疽、瘿瘤、瘰疬、疟母疝气、肠覃、筋熘、乳岩等疾病,还应包括现代疾病如肥胖、痤疮荨麻疹湿疹、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全身范围内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症中的斑块、脑血管疾病中的梗死病灶、动静脉栓塞等。有学者将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气道重组[4]、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等归于微小癥瘕范畴[5],并得到了临床验证,进一步为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提供佐证。

其中,肥胖作为医疗和社会问题,表现为超重、全身性的形体发胖,多以饮食不节为主要诱因,导致胆道不利,脾失健运,机体新陈代谢功能紊乱而产生痰瘀水湿,大量聚于全身肌表以及内脏等,最终变生心、肝等其他脏腑功能的失常[6],肌表是肥胖最直接体现的病位。因肥胖满足癥瘕积聚有痰瘀互结、有形可见的特点而属于其病证范围。肥胖多为宏观直接可见,且随着体重变化缺乏固定形状、触之柔软[],在纠正不良习惯和经过辅助治疗后,往往可得到改善,因将肥胖归于瘕聚,认为其是一种病位广泛的,表现为全身性的,较为特殊的瘕聚。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因素体阳热偏盛或嗜食辛辣肥甘助生内热,复受风邪而肺经郁热,或女子冲任不调而肝火炎上,郁热熏蒸头面,炼津为痰,血随气逆,升而不降,聚而为瘀,痰瘀交阻于颜面肌表,导致局部痤疮[7]。痤疮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人体肌表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形态不固定,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肉眼可见的多样化原发性皮损为主[8],经合理治疗可缓解。痤疮因满足瘕聚的特点亦属于其病证范围,与肥胖的广泛形成对比,痤疮是一种以累及局部肌表为主的瘕聚。

    其他疾病如湿疹等皮肤病、囊肿、良性肿瘤包括子宫肌瘤等、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脂甚至是部分早期恶性肿瘤等疾病,因或满足病位浅表;或满足游移无常处,触之柔软光滑;或满足病程较短,且都相对容易消除,预后良好,故都可归为瘕聚的范围。而许多晚期恶性肿瘤、脏器纤维化如酒精性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气道重组、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等疾病以及陈旧性梗死灶,虽大多无法由肉眼直接看到,但通过影像或病理检测亦可被观察到,其有形可征,原发病灶固定不移,对周围组织破坏性较大,因久病酿生毒邪,终成癥积,病情严重。

2痰瘀互结酿毒,入络成坚是瘕聚到癥积的重要病机

    癥瘕积聚的病因可概括为诱发因素和致病因素。诱发因素包括外邪如外感六淫、戾气、环境毒等和饮食不节、情志不和、先天不足等[9]。而痰湿、瘀血、气滞多是基于以上诱发因素导致肝、胆、脾、肾等多个相关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并作用于机体而成为致病因素,与其形成有必然直接的联系,是“有形”的物质基础。瘕聚易聚散,病机以气痰瘀互结,正气较充为主。痰瘀交阻日久,蕴酿为毒,进一步壅塞气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愈而耗伤正气,遂成以正虚为本,痰瘀毒邪为标,虚实错杂为主要病机的癥积。从气血和八纲辨证角度,可见气血津液亏虚,兼有寒热,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从脏腑辨证角度,可见脾胃虚弱,肾气亏虚等,并进一步加重病情。瘀、痰、毒互为因果,邪愈盛而正愈虚,累及络脉,甚入奇经,蕴毒、痰湿、瘀血痹阻脉道,坏形体,从局部到全身,终成沉疴痼疾之态,其性坚、形坚、气坚、痰坚、血坚,顽固不易治愈(见图1)。

3软坚散结是癥瘕积聚的重要治则

    癥瘕积聚的形成过程中,诸邪粘黏胶聚,有正气耗损,日久入络成坚之势,非单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益正气等法即可消。《石室秘录》曰:“病有坚劲而不肯轻易散者,当用软治”,故我们提出以软坚散结为首要原则以治疗癥瘕积聚。针对瘕聚气痰瘀互结而正气较充之性,我们以软坚散结法为基础,并联合化瘀、祛痰等法;对于癥积瘀痰毒痹阻脉道,正气渐衰之势,我们在前基础上多加以解毒、通络、补益等诸法,缓其坚之性、化其坚之形、溃其坚之气、祛其坚之痰、清其坚之血,如若不然则“有形之物盘踞于中,无形之气必耗于外,日除坚而坚终不得去也”。经过总结,常用中药可分为软坚散结类、针对致病因素类(祛瘀类、理气类、利水类、解毒类)和通络类药物三大类(详见表1)。

    陆续有文献报道运用软坚散结类方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等疾病屡获良效[10-12],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与临床用药治疗得到相互佐证。

参考文献

[1]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42.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

[3]卓鹏伟,吴鸿洲.浅析叶天士癥瘕证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71.

[4]王琦,吴海斌,张永生,等.“肺络微型癥瘕”与COPD气道重构的相关性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2):130.

[5]丁英钧,肖永华,傅强,等.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解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27.

[6]祝建龙,方瑜,杨柏灿.肥胖的中医病证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5):17.

[7]詹炜祎,赵满忱,陈柯村,等.基于文献研究的痤疮中医临床诊治规律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4):1215.

[8]谭新华,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96.

[9]姜良铎,秦英,杨君,等.试论“环境毒”[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9):4.

[10]宋知理,许钧,王烨.补肾软坚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症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8):47.

[11]左冬冬,滕林,李兰.软坚通络益气养阴法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5,32(1):106.

[12]王健,奚九一,赵兆琳.软坚清脉方对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主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2):67.

(顾思纯,杨柏灿.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及治疗探析.江苏中医药,2017,49(9):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