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翘散 药方详解

 369蓝田书院 2023-04-13 发布于广东

Image

银翘散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别名:

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

银翘解毒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银翘解毒片(《中国药典》)、

银翘解毒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功用:

1.《温病条辨》:辛凉平剂。

2.《方剂学》:辛凉透表,清热解表。

主治:

1.《温病条辨》: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2.《福建中医药》(1964,5:16):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头炎等属外感温邪,有肺卫症者。

Image

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用法:上为散。

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

病不解者,作再服。

Image

加减:

若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

渴甚者,加花粉;

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

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

咳者,加杏仁利肺气;

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

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Image

验案:

1.风热感冒。

《广东中医》(1962,5:25):用银翘散粗末治疗风热感冒1150例,凡感受风温湿热、温疫、冬温等邪气所引起的疾病。

症见微恶风寒,发热,自汗,头痛,口渴或不渴而咳,脉浮数,舌苔白,属风热型者,均可用本方治疗。

一般1剂后热度降低,2~4天可痊愈,平均2.7天。

Image

2.小儿肺炎。

《湖北中医杂志》(1982,1:55):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肺炎25例,均于3~5天内痊愈。

其中2天内退热者17例,4天内退热者8例;

湿啰音于3天内消失者9例,5天内消失者16例;

X线胸透者12例,病灶均在5天内消失。

Image

3.呼吸道感染。

《中成药研究》(1986,4:21):应用本方制成袋泡剂,放于杯中加鲜开水50~100ml,3~5分钟后服用。

每次2袋,每日3~4次。

重者每次4袋,每日4次,小儿酌减。

治疗呼吸道感染50例。

结果:

有效(药后3天内退热,随后体征好转)占88%,

无效(药后3天以上发热不退或加重,局部体征无好转)占12%。

Image

4.风疹。

《中医杂志》(1987,4:273):应用本方加减:银花、连翘各10g,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桔梗各6g,淡竹叶、豆豉、甘草各4g,芦根15g;

此为1岁左右小儿剂量,余者按年龄大小增减;

伴高热者加石膏20g,知母9g;

疹色较红者加丹皮、赤芍各10g;

疹色淡者加滑石10g、通草6g;

颈旁及耳后等处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昆布各10g;

胸闷易烦者加焦山栀10g;

鼻衄者加茅根10g,黄芩9g;

治疗暴发性剧烈风疹400例。

伴有咳嗽者250例,鼻衄者40例,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

结果:

多数病例能在1剂药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2剂药后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

其中约120例服3剂,

有45例服4~5剂,主要针对颈旁等淋巴结肿大未消失者。

本组中除有5例患儿因并发腮腺炎、牙周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疗效不明显而改用了其他方法治疗外,余全部治愈,未留后遗症。

Image

5.风疹。

《内蒙古中医药》(1995,1:5):以本方为基本方。

咳重者加杏仁;

热重者加僵蚕、丹皮;

皮肤瘙痒加蝉衣;

大便干结加瓜蒌、焦军;

口渴加芦根、沙参;

咽痛加玄参,治疗风疹196例。

结果:

痊愈101例,有效9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9%。

Image

6.水痘。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6:65):用本方加减:金银花、连翘、桔梗、荆芥穗、淡竹叶、薄荷、板蓝根、蝉蜕、薏苡仁、车前子、生甘草为基本方。

发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

咳嗽加桑叶、杏仁;

大便干结加大黄;

舌红少津加生地、麦冬;

治疗水痘42例。

结果:治愈40例,好转2例,治愈率为95.23%。

Image

7.疱疹性咽峡炎。

《湖南中医杂志》(1996,2:36):以本方去豆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70例。

结果:

显效4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2%;

对照组70例用吗啉胍治疗,

结果:显效10例,有效29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55.7%。

8.病毒性心肌炎。

《湖南中医杂志》(1997,4:29):以本方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2例。

结果:痊愈38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2%。

Image

9.肾性咽喉病。

《陕西中医》(1999,6:247):采用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豆豉、牛蒡子等)治疗肾性咽喉病54例,有效率92.6%。

提示本方法对该病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之作用。

Image

10.非典型麻疹。

《山西中医》(2006,4:36):将非典型麻疹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

2组均施以补液、抗病毒、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

对照组以病毒唑、氯唑西林钠、林格氏液静滴治疗;

治疗组以银翘散治疗。

结果:

治疗组

基本治愈36例,显效2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6%;

对照组

基本治愈22例,显效2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

Image

实验:

1.解热作用。

《中医杂志》(1986,3:29):对2、4二硝基酚所致的大鼠发热,本方有强而迅速的解热作用。

注射发热剂后,对照鼠体温于30分钟内上升1℃以上,2小时才逐渐恢复正常。

而灌服银翘散袋泡剂10g/kg后,可完全抑制大鼠的发热反应,整个实验期间大鼠体温均保持于正常状态。

银翘解毒片在倍量时也有一定解热效果。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5;6):实验结果显示:银翘散能够解除致热原对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作用,从而证明该药为中枢性解热药,且其作用原理不同于解热镇痛类药物。

Image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医杂志》(1986,3:29):小鼠实验表明,本方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对肝、脾、胸腺重量也无明显影响,但对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细胞内消化能力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强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对以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本方无论是煎剂、片剂及袋泡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此外,对于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肤被动过敏反应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明本方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

Image

方论:

1. 《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

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

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Image

2. 《成方便读》:银翘散,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

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

故以辛凉之剂,轻解上焦。

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皆辛凉之品,轻扬解散,清利上焦者也;

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叶、芦根清肺胃之热而下达,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结而上行,此淮阴吴氏特开客气温邪之一端,实前人所未发耳。

Image

3. 《医方概要》:治温邪初起。

以牛蒡宣利肺气而滑利窍;

豆豉发越少阴陈伏之邪,为君;

以银花、连翘甘凉轻清,宣泄上焦心肺之邪为臣;

荆芥散血中之风;

薄荷辛凉,宣肺胃之热而泄风;

竹叶清心肺;

甘、桔解毒开肺,载诸药上浮;

芦根清胃热,合辛凉轻剂而治肺胃上焦风湿,但热无寒;

咳嗽不爽,加杏仁、象贝;

口燥加花粉;

热重加山栀、黄芩;

脉洪口渴,石膏亦可加。

吴氏以银翘散为主,治津气内虚之人。

Image

4. 《实用方剂学》:银花、连翘为治温病之主药;

薄荷、荆芥以散风;

竹叶、甘草以清热(此四味为佐);

用桔梗为使,轻扬以开其上;

加苇根为引,甘淡以泄于下;

而以牛蒡、淡豉为臣,通玄府以逐邪,俾为汗解。

此亦辛凉苦甘之旨,诚为外感风温,初起在表、无汗之主方。

本方根据河间凉膈散而加减复方之制也。

Image

5. 《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银翘散为近世治温热病辛凉解表之通方。

方用薄荷、牛蒡、竹叶、豆豉之辛凉宣散,又君以银花、连翘之清解心热,俾心热清则肺得清肃,而又金风送爽,飒飒生凉,肺气宣散,皮毛之壅热自开矣。况有桔梗、芦根以直接宣清肺热,更何患口渴之不清,身热之不解耶?

Image

6. 《谦斋医学讲稿》:一般用银翘散,多把银花、连翘写在前面。

我认为在温病上采用银翘散,当然可将银、翘领先,但银、翘是否是君药,值得考虑。

如果银、翘是君,那么臣药又是什么呢?

我的意见,银翘散的主病是风温,风温是一个外感病,外邪初期都应解表,所以银翘散的根据是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称为辛凉解表法。

这样,它的组成就应该以豆豉、荆芥、薄荷的疏风解表为君;

因系温邪,用银翘、竹叶为臣;

又因邪在于肺,再用牛蒡、桔梗开宣上焦;

最后加生甘草清热解毒,以鲜芦根清热止渴煎汤。

处方时依次排列,似乎比较恰当。

既然以解表为主,为什么用清热药作方名,这是为了纠正当时用辛温发汗法治疗温病的错误,不等于风温病只要清热不要解表。

Image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