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穷困潦倒中死于巴黎,五十年后作品拍出天价,他就是画家常玉

 画画世界 2023-04-13 发布于北京

画面居中,一只极小的象,背景是一望无垠的沙漠,画面孤寂而苍凉,这幅画的标题是《孤独》。画完这幅画,画家常玉就死了,在巴黎那间简陋的画室里,不是自杀,是意外的煤气中毒。那是1966年,常玉66岁。后来黄永玉这样解释道:“战胜孤独,比战胜离别艰难!”他深知是独处巴黎才有独立思想滋养着常玉的艺术:“他不认为这叫做苦和艰难,自然也并非快乐,他只是需要这种多年形成的无牵无挂的时光。他自由自在,仅此而已。”

常玉自己也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

画家常玉

常玉本是个贵公子,少时家境殷实,从小即拜名师学习书法,1919年常玉去法国勤工俭学,当年同去的还有徐悲鸿、林风眠等后来成为大师的画家。到了巴黎以后,他并不是像其他同学一样去美院学画,而是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红楼梦》或拉着小提琴一边画画,自由而随性。

1930年《椅子上的北京猫》

1934年,常玉就就己出现在法国出版的“当代艺术家生平字典”中。留法的画家众多,而“毫不费力”就受到西方画界的认可,也可以算是少年得志。那是法国艺术最辉煌的时代,当时活跃在巴黎画坛的有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贾科梅蒂,当然还有我们所熟悉的林风眠、徐悲鸿、赵无极、潘玉良……美国作家海明威多年以后写过一本回忆录《流动的盛节》,回顾当年在巴黎的经历,海明威也是喜欢在咖啡馆写作的,不知道他当年有没有遇见过常玉。

1940年《粉莲》

有父兄作后盾的常玉觉得挣钱和艺术是两码事,秉承了中国士大夫的价值观,拒绝以卖画作为谋生的手段,画画不是为了卖钱,他的画总是送人,也有画商主动找他合作,但他不屑一顾。直到后来家道中落,失去了经济来源。徐悲鸿,林风眠等都相继回国,而生性自由的常玉选择留在了巴黎。上世纪四十年代,常玉曾去美国做过画展,但据说一幅画也没卖出,几年后只好又回到巴黎,生活越来越困顿。晚年的常玉,连画画用的材料都买不起,有的时候甚至用油漆替代颜料。因此,画材劣质成为了他晚期画作的一个特点。那时他作画的主题从裸女转向动物。他笔下的动物,常常是小小一只,寂寞,疏离,被置于一片苍茫的背景之中。1964年常玉曾接到台湾教育部邀请赴台举办画展,于是他先把作品打包托运到台湾,可是后来因为护照问题未能成行,而那些画一直滞留在了台湾,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让一些台湾画商大赚一笔。

近几年,画家常玉突然爆红,在书画行情并不景气的情况下,他的作品拍卖连创新高,2019年一幅早期作品《曲腿裸女》在苏富比秋拍中以1.98亿港币成交。

戴戒子的女画家

也许有人会问,常玉的画好在哪儿?纵观常玉的创作历程,丰盈的裸女、纤细的花卉和孤独渺小的动物是常玉作品中的三大主题,他的画构图简练,色彩对比强烈,尽管大多是油画,但是抛却了诸如透视,明暗立体等西画的技法。他的用笔完全是东方式的笔墨线条,夸张变形,极具写意的韵味,带有鲜明的主观性的审美情趣。然而出于多种原因,当年他的画未能进入西方艺术世界的主流,也因为特殊的时代,他的名字在国内更是无人知晓。

1966年《孤独》

常有朋友问我,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画?书本上可以找出很多标准,而我觉得,好的作品你会从画中看到作者的情感,经历,性格。反过来说,一幅画也许咋看并无感觉,但等你对画作背后的作者有所了解之后再去看画,你会感觉你面前的画变得鲜活起来,从画作中能感受到画家的所思所想,画是可以有交流的,它会告诉你画家的内心世界,如果能产生共鸣,那对于你来说,这就是好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