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系统综述发文:揭秘新型降糖药对白蛋白尿的影响,SGLT2i值得关注

 尚振奇 2023-04-13 发布于吉林


编者按:随着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由糖尿病引起的终末期肾脏病(ESKD)患病人数显著增加。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糖尿病肾脏病(DKD)患病率高达21.8%[1]。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DKD的发生发展,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存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新型降糖药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可显著降低肾脏硬终点发生风险,被多个临床指南推荐用于治疗T2DM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的患者[2-5],但肾脏硬终点的评估需要大规模的研究队列和较长的随访期[6]。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或蛋白尿是T2DM患者的常规检查,被认为是评估新型降糖药潜在的短期替代肾脏终点[6-8]。而关于新型降糖药改善UACR和蛋白尿结局的头对头的研究有限[9-10]。那么,在T2DM患者中,新型降糖药对白蛋白尿的影响如何?2023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璐璐教授团队发表在DIABETES THER的一篇系统综述[11]进行了定性比较,给出了答案。对此,本刊特邀陈教授进行深入解读。



图片

图片

CKD与新型降糖药——已知与未知

CKD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最重要原因[12-14]。CKD临床表现为持续性(>3个月)白蛋白尿和/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受损,最终发展为ESKD,并与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增加相关[15-17]。T2DM患者CKD的进展速度是可以改变的。随着UACR升高,CKD患者的肾功能快速下降和进展为ESKD的风险不断增加[18]。白蛋白尿或UACR升高也是糖尿病不良结局(如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重要预测指标[19]。多项权威指南建议从T2DM诊断开始对UACR和eGFR进行常规筛查,以尽早识别及诊断CKD,并监测其进展情况[2,15,20]

研究证明,新型降糖药SGLT2i和GLP-1RA具有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并被临床指南推荐用于治疗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CKD的患者[2-5]。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在降低肾脏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表现出中性作用[21]。一项荟萃分析显示,SGLT2i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和肾脏事件的风险,包括肾脏复合硬终点(血清肌酐倍增、eGFR下降≥40%、发展为ESKD和肾性死亡),其次是GLP-1RA,而DPP-4i相较安慰剂并未改善这些不良结局[22]

肾脏硬终点多用来评估新型降糖药的肾脏保护作用,但其使用的局限性包括需要大规模的研究队列和较长的随访期[6]。UACR或蛋白尿是T2DM患者的常规检查,也是肾功能下降和临床结局的重要预测指标,被认为是评估新型降糖药潜在的短期替代肾脏终点[6-8]。关于新型降糖药改善UACR和蛋白尿结局的头对头的研究有限[9-10]。鉴于此,本综述从肾脏保护角度出发,阐述新型降糖药(SGLT2i、GLP-1RA和DPP-4i)改善T2DM患者UACR和蛋白尿结局方面的疗效。

图片

图片

精心设计,定性比较

该综述共纳入16项RCT研究,其中11项涉及长期随访(中位时间≥2年)、5项涉及短期随访(≤1年),主要从新型降糖药对UACR变化的影响及对白蛋白尿类别变化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

01

对UACR变化的影响

在长期随访的研究数据中,SGLT2i和GLP-1RA在改善T2DM患者UACR结局方面具有益处。与安慰剂相比,SGLT2i使UACR降低19%~22%,GLP-1RA使UACR降低17%~33%。而不同DPP-4i对UACR的影响差异较大。新型降糖药对UACR变化的短期影响数据有限。在16周的较短随访时间内,DECREASE研究表明达格列净和艾塞那肽使UACR降幅更大,但无统计学意义。

当根据基线白蛋白尿类别进行亚组分析时,SGLT2i是唯一一类在所有亚组中与安慰剂相比均能显著降低UACR的新型降糖药。具体来说,无论基线白蛋白尿状态如何,SGLT2i均可降低UACR,包括存在微量白蛋白尿、大量白蛋白尿以及二者均无的患者,降幅分别达30%~34%、32%~36%、9%~12%(表1)。相反,GLP-1RA在不同亚组中对UACR的降低呈现不同的影响。相对于安慰剂,利拉鲁肽在正常、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患者中分别使UACR降低14%、24%和13%,但组间差异仅在正常和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中有统计学意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DPP-4i对UACR变化的亚组分析数据。

当根据不同基线eGFR分类进行亚组分析时,SGLT2i卡格列净在所有亚组中均使UACR降低,eGFR 30~60 ml/min/1.73m2组和eGFR≥60 ml/min/1.73m2组的降幅分别为13%~26%和17%(表1)。GLP-1RA和DPP-4i对UACR变化的影响因基线eGFR状态而异。不同DPP-4i的结果也各不相同。GLP-1RA利拉鲁肽和DPP-4i沙格列汀在eGFR<60 ml/min/1.73m2和<30 ml/min/1.73m2亚组中没有使UACR下降达到统计学意义。

表1. 不论基线蛋白尿或eGFR水平如何,SGLT2i均可降低UACR

图片


02

对白蛋白尿类别变化的影响

与安慰剂相比,SGLT2i显著降低白蛋白尿发生风险16%~20%、微量蛋白尿发生风险20%~21%、大量蛋白尿发生风险21%~42%。此外,在基线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SGLT2i还可显著降低白蛋白尿进展风险。其中,达格列净对白蛋白尿进展风险的降低最大,约为50%,其次是恩格列净和卡格列净,分别降低38%和27%。对于GLP-1RA,现有数据主要针对其对大量白蛋白尿的影响。与安慰剂相比,度拉糖肽、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可显著降低大量白蛋白尿发生风险22%~46%。度拉糖肽可将白蛋白尿进展风险显著降低24%。DPP-4i的研究数据有限,仅1项相关研究显示利格列汀可将白蛋白尿发生和进展的风险显著降低14%。

而且,与安慰剂相比,SGLT2i还与白蛋白尿消退显著相关。其中,卡格列净逆转蛋白尿分级的机会增加70%(HR 1.70,95%CI:1.51~1.91);达格列净逆转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机会分别升高46%(HR 1.46,95%CI:1.31~1.62)和82%(HR 1.82,95%CI:1.51~2.20);恩格列净治疗逆转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机会分别升高43%(HR 1.43,95%CI:1.22~1.67)和82%(HR 1.82,95%CI:1.40~2.37)(表2)。

表2. 与安慰剂相比,SGLT2i降低白蛋白尿发生以及进展风险,并促进蛋白尿消退

图片

进一步根据不同基线eGFR水平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在eGFR≥60 ml/min/1.73m2组中,GLP-1RA度拉糖肽显著降低白蛋白尿发生和进展的风险,而在eGFR<60 ml/min/173m2组中观察到较小的非显著风险降低。在所有亚组中,DPP-4i利格列汀均与白蛋白尿改善无关。尽管没有发现SGLT2i引起白蛋白尿消退的eGFR亚组分析数据,但DAPA-CKD研究数据显示达格列净可使大量蛋白尿消退(eGFR 30~60 ml/min/1.73m2)。

图片

图片

持续治疗,长期获益

在长期随访中,SGLT2i可降低T2DM患者的UACR,降低白蛋白尿发生和进展的风险,并促进白蛋白尿消退[11]。GLP-1RA和DPP-4i对UACR和白蛋白尿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11]。此外,无论基线eGFR和白蛋白尿水平如何,SGLT2i均可改善T2DM患者的UACR和白蛋白尿。新型降糖药对UACR变化及白蛋白尿的短期影响数据仍然有限,需要进一步研究[11]

在T2DM合并CKD患者中,应用新型降糖药持续治疗可延缓CKD的发生与进展[2-5]。临床实践中,对UACR或白蛋白尿的常规监测可为新型降糖药治疗效果提供信息。目前证据表明,SGLT2i治疗可改善T2DM患者的UACR和白蛋白尿水平,持续治疗能给患者带来长期获益[11]

图片

图片

专家简介


图片

陈璐璐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首批特聘专家,湖北省糖尿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湖北省内分泌学会前主任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代谢病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糖尿病与代谢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内分泌及糖尿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承担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研究、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支撑计划、卫生部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湖北省卫生厅重点项目。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及专业文章410篇,其中SCI文章98篇。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 Zhang XX, et al. J Diabetes Res. 2020 Feb 3; 2020: 2315607. doi: 10.1155/2020/2315607.

2. Cosentino F, et al. Eur Heart J. 2019; 41(2): 255-323.

3. Palmer SC, et al. BMJ. 2021; 372: m4573.

4. Rangaswami J, et al. Circulation. 2020; 142(17): e265-e286.

5. Mosenzon O,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21; 20(1): 92.

6. Kanda E, et al. Clin Exp Nephrol. 2018; 22(6): 1446-1475.

7. Heerspink HJL,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7(2): 128-139.

8. Levey AS, et al. Am J Kidney Dis. 2020; 75(1): 84-104.

9. Chewcharat A, et al. Int Urol Nephrol. 2020; 52(9): 1733-1745.

10. Luo Y, et al. Clin Drug Investig. 2018; 38(12): 1089-1108.

11. Liu G, et al. Diabetes Ther. 2023 Mar 13. doi: 10.1007/s13300-023-01391-8.

12. Chu L, et al. Clin Ther. 2021; 43(9): 1558-1573.

13. Jitraknatee J, et al. Sci Rep. 2020; 10(1): 6205.

14. Wu B, et al.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16; 4(1): e000154.

15. KDIGO 201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 Suppl. 2013; 3(1): 1-150.

16. Afkarian M, et al. J Am Soc Nephrol. 2013; 24(2): 302-308.

17. Salinero-Fort M, et al. J Diabetes Compl. 2016; 30(2): 227-236.

18. Jiang G, et al. Kidney Int. 2019; 95(1): 178-187.

19. Norris KC, et al. BMC Nephrol. 2018; 19(1): 36.

20. ADA. Diabetes Care. 2021; 45(Suppl 1): S175-S184.

21. ADA. Diabetes Care. 2021; 45(Suppl 1): S125-S143.

22. Cao H,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24(8): 1448-1457.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