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证型特征寒热是对疾病性质的理性概括,其临床辨证离不开表里(病位)、虚实(正邪)、阴阳(总纲)的综合运用。根据《伤寒论》条文所述寒热证的病机特点,将其归纳为如下7种证型。(见附图) 2.1寒热对立《伤寒论》 首列太阳病,言太阳表寒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又述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为发热恶寒,口不满,一为发热不恶寒,口渴,同为表证,但寒热之性,泾渭分明。同为发汗。或辛温或辛凉,论治大相径庭。又如少阴病有寒化证与热化证两大系列,代表方证有四逆汤证及黄连阿胶汤证, -为回阳救逆,-为育阴清热。寒热有别论治迥然不同。 这个症型有什么特征,寒热的症型分哪些方面呢?寒热是对疾病性质的理性的概括,看看上面的图,这是一个病性的概括。在临床上,这个寒热还要具体的辨病位,虚实症型的情况以及他的总纲。所以,要综合起来,我们首先就要想到八纲辨证。 根据《伤寒论》的条文所描述的寒热证的病机特点,把它归纳为七种症型,包括了寒热的对立,寒热的相持,寒热的错杂,寒热的相兼,寒热的相格,寒热的消长,寒热的转化。 寒热的对立,伤寒论首立太阳病,就讲到了太阳表寒证,“太阳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都是讲的寒证,太阳寒热。 如果讲到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名为温病”。 这样就是有一个寒,有一个热。这两者是寒热分明的,寒证是恶寒、发热,同时并进。由于寒是伤阳气,早期没有伤到津液,所以,没有口渴。那么温热之邪,本身就是温热之性,所以,出现了发热,便是不恶寒,而且热邪伤阴,所以会有口渴。 所以,同是表证,寒热之性是对立的,是绝对不一样的。所以,一是辛温发汗,一个辛凉解表,这两个是有区别的。 还有转化,比如说少阴病,寒化证,热化证,两大系列。寒化证是以四逆汤类方,热化证包括了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我们有时候也把四逆散证也归属于热化的范畴,甚至也包括了少阴的三急下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属于热化的范畴。寒化证的话一般采用回阳救逆,如桂附八味丸,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附子汤,桃花汤等等。 寒热,他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从病症来讲是有差别的,而且治法方面也是不一样的。 |
|
来自: 火帝养生_WSH > 《《华医世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