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效率低下的“重灾区”,学校会议需要一场“极简主义” | 头条

 等待花开1226 2023-04-14 发布于重庆

德鲁克曾说:如果你的公司开会太多,我劝你离开……他认为,开会就不能工作,工作就不能开会。会议太多,是一个组织机制和制度不健全的表现。李希贵校长也说:能够用结构解决的就不用制度,能够用制度解决的就不用开会。都是强调要尽量少开会。

调查发现,目前学校会议的一般现状是:教师觉得会议多、收获小、浪费时间不值得。而管理者往往觉得不开会不放心,难于精简,不得不开。

归纳学校会议的常见问题,大多集中表现在:参会人太多;“会”而不“议”;拖沓、不准时;细碎,主旨不明;信息传递多,价值不大。总言,会议室是学校效率低下的重灾区


哪些会议值得开


我们对学校会议进行初步梳理,发现各种会议名目繁多:


图片



进一步归纳整理,参照《贝佐斯如何开会》,我们将学校会议概括为四类:决策决定会议、工作推进会议、创意发掘会议和信息传达会议。一般而言,学校里信息传达会议数量最多,效率最低,老师们反感情绪最大。因此,这类型会议应尽量少开或不开。实践证明,只要减少信息传达会议,老师们的反感情绪会立马舒缓。而创意发掘会议有利于促进学校工作,可以适当增加。决策决定会议和工作推进会议,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需求,适时召开。


图片


各类会议怎么开


1

决策决定会议

  • 案例一:学校经费如何使用

2016年9月,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刚开办不久,一位副校长拿着一张审批单找到我,说新学校新老师多,希望能买一批专业书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面对审批单陷入了深思:如果这些正常开支都需要审批才能支配,校长就会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于是,我们召开校务会,商讨学校经费到底如何使用。我们将所有经费做计划,划拨到各个部门和项目组,由相应的负责人负责支配,当然,前提是得符合经费管理规定。

此后,我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变革,逐渐将经费的使用权进一步下放。目前,我们实施预算制度,每学年初都会做详细的预算。全校共有100多个预算单位,各预算单位负责人都有权利独立开支。

由“申购书籍”这个具体事件,上升到“经费如何使用”这一类事件的过程,是从做决定到做决策的过程,也会让学校运转高效起来。


  • 案例二:门禁是否升级的决定

团队刚托管一所学校,政教主任申请:在行政会上讨论学校门禁系统是否升级问题。因为现行门禁系统给师生带来诸多不便,建议升级。但升级会提高收费标准,需要班主任给家长做解释工作。显然,这项工作由校务会来决定是不合适的。于是,由政教主任在班主任会上征求大家意见,结果大多数班主任觉得暂时不必要升级。那么这项工作就有了结论:暂缓。没想到的是,有几位班主任因此而感觉“备受尊重”,“现在有做点事的冲动了”。

“让掌握信息最多的人做决策,至少让他们参与做决策”,应该成为此类会议的一条原则,确保决策决定正确性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团队的积极性。


  • 案例三:是“分”还是“不分”

2010年12月,我刚任校长不久,学校出现一个困难:小学部一年级小女孩上早操每天都迟到。因为进入冬天,洗漱穿戴任务重(梳头、穿衣),每天早上一位生活老师要帮助全寝室的女孩整理好,时间就超过了。负责人拿出了三套方案,各有利弊无法抉择。于是求助校长“怎么办”,我也无法给出答案。只有将问题放在小学部全体教师例会的“研究在线”环节全体教师一起讨论。会议由该负责人主持,大家各抒己见,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仍然没有定论。

会后负责人追问“到底怎么办”。我反问当事人认为哪种办法好,负责人说同意将同寝室女孩分到不同寝室,这样每位生活老师就只需要负责一两名孩子。虽然这种方法老师们预测有风险(增加教师负担,家长担心孩子受高年级学生欺负等),但我们仍然采取了拆分寝室的方法,解决了“总迟到”这个主要矛盾。因为之前做了很好的风险预测,大家格外注意,实施起来比较顺畅,即使出现小问题,大家也表示可以理解。


这个案例试图说明,或许确实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也不可能令各利益方都满意,但无论如何,都要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

上述三个案例,案例(1)是属于决策,后两个属于决定。我们认为决定和决策的区别在于:“决定”是针对个别问题解决方案,“决策”则是针对普遍问题的一般性解决方案;“决定”一次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决策”可以一次性解决很多问题;“决定”的影响是暂时的、个别的,而“决策”的影响是长期的、全局的。

校长,应少做决定,多做决策。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曾说领导者要在三个层次上界定现实:第一个是“事件”的层次,第二层次是“行为模式”,第三个层次是“系统结构”的层次。站在系统结构的层次上做出的决策,能够帮助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高效、更全面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决策决定会议到底该怎么开?


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谁负责谁主持会议。包括邀请人员,把握会议进程等,应由负责人来决定,这是会议高效的必需条件。主持人有三项职责:调动所有人参会人员,管理会议时间,撰写会议纪要。

(2)要对目标达成共识。包括:明晰任务,确定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明确时间节点。

(3)确定衡量成败标准。如果决定启动某个项目,在明确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基础上,还要制定成败的标准。也就是要明确达到什么标准,才能说该项目成功了。

(4)避免陷入无法决策的局面。决策决定性会议不能轻易的妥协和折中。轻易妥协会拉低整体决策的标准;轻易折中往往会偏离好的决策,应基于事实力争做出最好的决策。

2

工作推进会议


  • 案例四:九年级提高成绩的经验

2021年5月,我们主管了三年的一所初中成绩有大幅提高,以至于教导主任看到模拟中考的成绩数据之后,都不敢相信是真的。有必要总结一下九年级成绩提高的经验,以便相互学习。我们没有让九年级事先准备分享的内容,而是现场让大伙以旁观者的视角,帮助九年级总结经验。最后轮到九年级分享,结果九年级组长说,我们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大家总结的比我们做的还要好,真是压力山大。令我们没想到的是,会议结束之后,参会人员都没有离开,原来各个年级组分别聚在一起继续商讨:接下来该怎么做。且各自都拿出了后期行动计划。后期的实践证明,各年级的成绩稳步提高,包括九年级,在中考中又有新的进步。

这个案例给我们两个启发:一是这类会议,宜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可以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激励团队和个人自动自发;二是定期的反思和复盘,可以促进团队与个人持续成长。企业管理中奉行:进度管理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召开这类工作推进会议要注意什么?


在各年级制定后期行动计划的时候,采用了两套自检工具:四环节和五要素。四环节:计划、实施、检测、调整;五要素:任务、标准、人、时间、确认。制定计划时要遵照四环节、五要素,不得缺项。

(1)明确检测调整的具体做法。我们在规划工作时一般只考虑了前两个环节:计划和实施,而很少考虑后两个环节:检测和调整。事实上,规划时应同步制定出检测的标准和调整的措施,以便出现问题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当然,项目推进中如果按计划进行的很正常,检测和调整的会议一般就不必召开。

(2)将一切标准落实到数据上。召开会议之前要做数据分析,描述标准要用数据说话。比如,“计划研发一套课程体系”,这只是行为描述,不能视为工作的标准。标准应落到数据上,要看研发的这套课程体系“师生满意度是多少”。

(3)每个项目只能一位负责人。如果有两人或者多人牵头,常常会陷入无人负责或推诿扯皮的境地。明确每个人具体任务的同时,还要确定时间节点。

3

创意发掘会议


  • 案例五:绩效工资中量规的设计

一所基地学校在制定绩效工资改革时,拟将教师绩效划定不同等级。各个等级的标准设计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往往等级越多量规设计越难。讨论中大家将教师的文章发表、优质课获奖及课题结题都纳入了考核指标。征求意见时有青年教师提出质疑:绩效工资这种高利害的评价,应该指向学生的成长,不应该将教师获奖和荣誉纳入其中。大家讨论觉得有道理: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应该指向学生成长。我们采纳了该意见。即使面临“本来就很难确定指标,不纳入这些就更难了”的困境,我们仍然坚持寻找更为合适的指标。


寻求新问题解决方法时,可以不追求完美,但要保证方向正确和有效。最需要遵守的原则应该是:优秀想法至上。桥水基金创始人奥·达利欧曾说:一个组织要想成功,不在于创始人有多牛,不在于资源背景有多雄厚,而在于是否能长期坚持优秀想法至上。

对于创意发掘会议,可以适当增加,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以促进学校发展。这种会议通常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头脑风暴是一个组织创新的原动力。要注意的是,不是事事都适合来一下头脑风暴的。我们发现,在面对新问题没有思路和毫无头绪时,是适合头脑风暴的。这样便于广开言路,在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中打开思路。而对于已经有有了大致思路,大家认知比较清晰时,头脑风暴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采用头脑风暴时要注意:

(1)头脑风暴前要静心独立思考。讨论前需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写下各自的想法。否则,头脑风暴所产生的想法的数量,可能少于个体独立思考后的想法加总。

(2)要让不同背景的人参与讨论。相同背景的人思维方式往往趋同,更多不同背景和角色的人参加,有助于产生更多不同的思路。

(3)不易将上下级关系分在一组。上下级在一组,可能导致下属顾虑过多而不愿意发表意见,或者不愿意表达真实意见。

(4)主持人不易过多介入。主持人应扮演好辅助者的角色,不易过多发表个人意见,给大家更多自主的空间。主持人要掌控时间,每次头脑风暴时长2-3小时为宜。

4

信息传达会议


信息传达这类会议往往比较多,价值较小,所以尽可能的少开或者不开。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一来减少了内部的沟通,如何保持信息的通常呢?一是可以用邮件、通知等方式来代替会议实现信息传递;二是增加一对一面谈。一对一面谈比开会更容易谈出实质性的东西,更容易知晓对方的真实想法。团队内部应创造更多一对一面谈的机会,以增加沟通密度。

即使不得不开此类会议,也要注意:应由信息传递向学习研究转型。即实现信息传递、减少耗时的同时,要在会议中增加学习研究的比重。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案例:

  • 案例六:受欢迎的行政例会

郑中国际学校的行政会议,之前不受欢迎,大家不愿意参加,尤其是年级主任觉得没时间参加。但当我们改变了开会方式之后,年级主任不仅每次按时参加,还提出申请:能否带着年级管理团队一起参会,甚至还邀请年级骨干教师参加。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行政会上加进了学习研究的成分,大家觉得很有收获。

从开会的三基本环节就可以看出来:分享即得(15分钟)+研究在线(25分钟)+有事说事(10分钟)。每次会议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多在学习研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达。

“分享即得”是邀请有好经验和好做法的团队或个人做经验分享,现场讨论互动,并追问对话。“研究在线”是针对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大家一起讨论,共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见得每次都要有很好的策略,但长期坚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很有收获。


  • 案例七:接地气的党员学习会

每次的党员学习会,在精神传达之后,一定会结合“如何在学校工作中落地”进行深入的研讨。每次会议,先由书记带领大家学习事先精心准备的内容,随后为围绕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思考讨论如果落实到具体的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中。只有将理论学习与学校实践结合起来,用思想指导具体行为,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思想的力量。


  • 案例八:共同计划与共同总结

每学年的计划和总结会,我们都是全校教师一起完成的。大伙共同总结出这学年我们干了哪些工作,并对各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假期,根据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初步制定计划交给全体教师审议,随后定稿执行。经过共同制定的计划,大家不会认为是领导要我们干的,而是我们自己要干的。这样大家的目标更清晰,认同度更高,计划执行起来就格外顺畅。实际上,共同计划和共同总结的过程,是将静态的文本变成了动态的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的变革。


上面几个案例说明:可以将日常的信息传达会议增加学习与研究成分,这样不仅让会议变得高效,让参与人员也更有收获。我们团队有个共识:学校会议,学习研究所占的比重越大,这所学校越有未来;反之,如果行政事务所占的比重越多,越是需要变革。

对于这类会议,有学校还遵循“把开会作为锻炼人的机会”来看待。具体来讲,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尝试:

(1)主持与梳理。会议中,轮流做主持人、梳理员、记录员,提升现场应对能力。我们发现,连续做两次主持人,主持能力能获得大的提升。

(2)分享与对话。经验分享之后,会组织现场的互动,有追问、有对话、有质疑,实现了经验在组织内流通,同时也接受到了多视角的反思与审视。

(3)模拟课堂。每一次会议都是一次模拟课堂。有独立思考,有分组讨论,有小组学习,有分享互动,相互启发,有时间管理(这类会议一在1小时以内),这些技巧,可以直接复制到自己的课堂。参加会议就如上了一次课,也让管理者切身体会到课堂的变化。


图片


会议如何瘦身

1

减少开会次数


利用沟通工具取代信息传达会议。如用邮件、微信(钉钉)通知等进行信息传达。

负责人自觉控制开会冲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控制自己开会的冲动。世界上有喜欢开会的人,因为开会往往彰显着自己的权利。事实上,在网络时代,这种用开会来宣誓权利的做法确实过时且不讨人喜欢。

明确规定哪些会议不能开。有学校明确规定某些会议不能开或少开,诸如只“会”不需要“议”的会议等。当团队磨合成熟之后,就会相互提醒,拒绝组织和参加这类会议,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2

减少开会人数


无关人员不参会。无关人员参会,有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搅乱整个会议,大大降低会议效率。

区分必须出席和选择性出席人员。会议前,要区分哪些人是必须参会的,哪些是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必须参会的这部分人,不参会会导致会议目的无法达成。而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人,可以给对方发放会议通知,让对方自己判断是否有时间和愿意参加。

及时发送会议纪要。不仅要给参会人员及时发会议纪要,更要对那些可参加可不参加会议的人发布。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备受尊重,即使不参会,也可以及时掌握会议信息。长期坚持这样做,这部分人会逐渐选择不参加会议,从而达到减少参会人数的目的。

3

缩短会议时间


严格会议时间管理。规定各类会议的时长,并严格按照时间规定管理会议。这对会议主持人有很大挑战。同时,可以采取一些管控会议流程的方式,比如《贝佐斯如何开会》中的介绍的:转述(转述他人观点,鼓励大家发言)、搁置(搁置不重要的突发议题,避免会议偏离重点)和抽离(站在会议之外来观察会议)等,都是很好的会议管理手段。

利用网络会议便利。疫情背景下,网络会议给我们带了可喜的变化:可以随时随地开会,开会时还有可能兼顾其他,提高了不少的工作效率。对比现场会,仅在参会来回路程所花费时间上,就节约了不少。

充分做好会议筹备。要想会议高效,会前须做好充分准备。每次会议,应如教师备课一样备会,特别是在会议材料和流程上要精心准备。

4

优化会议材料


材料用PPT还是用文字?开会材料小团队可以用PPT汇报,因为小团队人不多,彼此信息沟通比较充分,大家的话语体系也相对统一,不容易产生误解,用梗概性的描述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而大团队因为人多,沟通往往不充足,且各自分管的领域差别较大,经常会因为不理解材料而需要追问,所以应以文字材料为主。

材料能当场读完,能迅速理解。好的会议材料标准:短小精悍,表述清楚,不用追问大家就能理解,须清楚写明会议的主旨和目的。每次会前,都应该让与会人员明确会议目的。

图片


开会的宗旨和准则


宗旨:

解决问题,获得成长(个人),促进发展(团队)。

准则:

少开会,精心备会;
少一些信息传达,多一些学习研究;
坦诚沟通,优秀想法至上;
紧扣学校核心价值观。

为何要紧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呢?


十一学校开校务会时,通常有两把空椅子放在会议桌旁,那是学生席。即使学生不在现场,也时刻提醒会议决策时考虑学生立场。

学校会议,折射着学校文化,承载着学校价值观,会议高效学校管理必定高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