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理解《红楼梦》的宏观大框架?终极内涵是什么?

 江上一沪翁 2023-04-14 发布于上海

大部分人都没读懂《红楼梦》,只是人云亦云、浮于表面,连最基础的红学知识都像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没有大局观意识,对人物的评价都是些片面之词。书中第一回就已经给出提示,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再者第五回太虚幻境的门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还有曹雪芹题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当时严苛的封建主义思想下,终极内涵必须得隐藏的够深,小说的大框架必须够耐人寻味,作者才能明哲保身、与世无争。

若想看清《红楼梦》的宏观大框架,首先从书名入手。《红楼梦》几次易名,都表明了一个事实,除了着重描绘的红尘世界外,还有一个现实世界。《石头记》:记录了红尘世界,在现实世界则是一座丰碑;《红楼梦》:梦中的是红尘世界,梦醒的是现实世界;《情僧录》:情代表红尘世界,僧代表看破红尘,即现实世界;《风月宝鉴》:正面是幻境是红尘世界,反而是骷髅是原形是现实世界。基于此思想,笔者将《红楼梦》的宏观大框架进行图解剖析,如下图所示。

怎么理解《红楼梦》的宏观大框架?终极内涵是什么?《红楼梦》的宏观大框架

血色的婚礼:这是基于甲戌本和庚辰本前八十回,推断出的宝黛爱情结局。理由一:他们都是神仙转世,高度自由,不受凡夫俗子羁绊命运,除非…;理由二:在前世宿命中就已埋下伏笔,“赤瑕”:指美玉上有红色的斑点或瑕疵,寓意贾宝玉一生中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红色遗憾。“绛珠”:意为红色的珠子。人是不会流血泪的,猜测林黛玉因过度流泪,打湿衣服被染色后再掉落形成的红色泪珠。理由三:判曲《枉凝眉》中有言,“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水中月镜中花暗示了有名无实的美好景象,接下来就是泪尽而终。理由四:黛玉在《桃花行》中留下自谶,“若将人泪比桃花(粉红色),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理由五:黛玉另一句自谶“冷月葬花魂“。“花魂”意为总花神、“精神领袖”,寓意黛玉之死是大观园中所有小姐丫头们的悲剧代表,突出了小说的终极内涵。综上所述,推断林黛玉会在婚礼上着一身红妆泪尽恩消情断而终,犹如一棵绛珠草花开之后枯萎凋零。理由还会完善,图中其它的备注也会在以后慢慢填坑,本文不再多述。

现实世界的人物与太虚幻下红尘世界的人物一一对应,是作者笔下最初的人物设计,经过文学加工后,创造出太虚幻境,设计出前世宿命和判词判曲,是真实世界人物命运的写照,是红尘世界人物命运的缩写作者通过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亲身体验,萌发了自由主义思想,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若直抒胸臆,必为封建世俗礼教不容,正如警幻仙子所言:“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故只能发泄在太虚幻境之下,描写了那些有知识、有思想、有个性、有灵魂的大观园小姐们,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逼迫结婚,只有利益结合而没有爱情滋润的悲惨的婚后生活,“一把辛酸泪”,实为现实世界的写照。因为在现实世界和红尘世界之间设有太虚幻境孽海情天,所以将所有的“辛酸泪”归结为“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以此来掩盖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目的是为了避开当时严苛的封建主义思想,为了逃避当时文字狱的惩罚。

书中从头到尾处处体现着天命有归和“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迷信思想,当你揭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纱布时,方能领悟太虚幻境是假的是没有的,太虚幻境其实就是封建主义思想和封建世俗规矩。正因如此,现实世界跟红尘世界的人物命运是一样的,殊途同归共命运,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红楼梦》的表面上是一部雪 家亡史(薛贾王史)的小说,向雍正皇帝暗示曹寅和林如海一样,他们都是忠厚谦和、为朝廷鞠躬尽瘁的清官,都是被冤枉的,现在他们的子孙也和林家贾家一样陨落了,心酸之情溢于言表,是为其昭雪冤情。而更深层次上是作者描写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大胆地将儿女之真情写露出来,表面上是歌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实际上是一部宣扬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世俗礼教的爱情小说,这才是《红楼梦》的终极内涵。

怎么理解《红楼梦》的宏观大框架?终极内涵是什么?

肯定有人会反驳说,作者怎么会有如此超越时代的思想境界?

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未停止过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向往,在古代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汉代有司马相如和文君为爱私奔的故事,元代有《西厢记》、明代有《牡丹亭》等等。《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盛世时期,经济、文化、人口、外交等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末期,也是资本主义萌芽期。作者曹雪芹乃是旷古烁今的绝世天才,必然有着高瞻远瞩的觉醒能力,也最容易萌发进步思想。书中也出现过不少西洋物件,所以不排除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可能性,比如传教士言论等。

其实书中也早有提示,只是大家没注意未看懂罢了。

第一回,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古代“暗约私奔”的故事不多,十之八九暗示的是汉代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但在《红楼梦》面前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那如果完全发泄出来会怎样?岂不是要惊世骇俗?(能过审吗?)

第五十四回,贾母笑道:“怪道叫作《凤求鸾》…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凤姐儿走上来斟酒,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

《凤求鸾》明显影射了汉代司马相如为求爱卓文君所作的名赋《凤求凰》,作者借贾母批司马相如不敢明媒正娶卓文君好比作贼偷人家女儿,批卓文君跟司马相如暗约私奔不顾父母家人书礼,表明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仅是选择了逃避问题,并不曾正面对待问题,算不得才子佳人。呼应前文 “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

第五回,警幻道:“痴儿竟尚未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非也。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笔者跟所有读者一样,第一次看到“意淫”两字也懵,但当我图解剖析《红楼梦》的宏观大框架之后,再读时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此“意淫”非彼“意淫”也,呼应了前文“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中“发泄”两字,乃由贾宝玉(目前是“痴儿竟尚未悟!”)天分中的一段痴情所生(前世神瑛侍者对绛珠草日以甘露灌溉,使今生的宝玉对黛玉也孕育出一段痴情,百般呵护照顾黛玉),它会让宝玉产生一种思想,警幻仙姑称之为“意淫”,这不仅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意思,又传递了作者渴望追求这种思想,又在文中不经意处写露,对得起十年磨一剑,二字绝妙至极!。这种思想会受青年男女追捧,但在世道中,它却受人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即有反封建世俗礼教的因素在。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思想就是婚姻自由主义思想,是作者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的作品主题,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呼应了后文宝玉梦中之言“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警幻仙姑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是指宝玉敢为天下先,古今第一个敢表达出婚姻自由主义思想的人。呼应第一回贾雨村评宝玉这段:“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其中“罕然厉色忙止”六个字更表明雨村深信自己的眼光,看好宝玉的未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