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㶏水注》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3-04-14 发布于山西

水出强县南泽中,东入颍。

水出颍川阳城县少室山,东流注于颍水,而乱流东南迳临颍县西北,小水出焉。东迳临颍县故城北。水又东迳阳城北,又东迳强县故城南,建武元年,世祖封扬化将军坚镡为侯国。水东为陶枢陂,余按阳城在水南,然则此城正应为阴城而有阳之名者,明在南犹有水,故此城以阳为名矣。

战国强邑,因临水而名。西汉置强县,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世祖即位,拜坚镡扬化将军,封强侯,置强侯国(《后汉书·卷二十二》)。明帝永平元年,又封光烈皇后之前母弟阴兴子阴博强侯(《后汉书·卷三十二》)。故治在今河南临颖东约30公里。本集辑有西汉封泥“强长印”,东汉封泥“强侯相”、“强长印”等。[0]

颍川阳城县阳城县故城,位于登封告成乡告成村东北,为战国、汉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斤形,南北长2 000米,东西宽700米.现存北坦残长约500米,残高2-8米,其它三面尚存墙基。城垣夯筑,夯层厚6-9厘米,夯窝径3-4厘米.1977-1979年发掘发现大型建筑遗迹、陶水管道、蓄水池等,出土大量板,筒瓦及陶罐,盆,豆,碗等残片,有些豆盘内和柄上印有“阳城仓器”戳记,多件筒瓦上有“阳城”二字的长方戳记.据文献记载,为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之“阳城”, 汉时为重要冶铁处所。(见《文物》,1977年第12期,《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

少室山,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为嵩山的组成部分。东距太室山约10千米。主峰玉寨山,海拔1512米。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旧以传授少林派拳术著称。还有初祖庵、达摩洞、塔林;南麓有清凉寺、莲花寺等[9]。少室山,因山中有石室而得名,北魏孝文帝在此建少林寺,又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在此面壁坐禅多年,因而著称于世。《祖堂集》卷二,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化道无为。九年少室,六叶宗师。”《碧岩录》卷一,第一则:“直归少室峰前坐,梁主休言更去招。”《密庵语录》:“月生一,无角铁牛眠少室。”[1]

颍水,淮水支流。《山海经·海内东经》: “颍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 《汉书·地理志》 颍川郡阳城县: “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三,行千五百里。” 今颍河源出河南登封市嵩山西南,东南流到周口市,纳沙河、贾鲁河,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河,长557公里[2]

临颍县故城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临颍县北十四里固厢乡。隋大业四年(608) 移治今临颍县。唐属许州。北宋属颍昌府。金属许州。清属许州直隶州。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结合相关考古资料,颇疑与今临颍县固厢乡城顶村汉遗址有关,该遗存面积约7.5万平方米。散存有绳纹陶罐、板瓦、筒瓦等,县志记载为一座始建于汉,隋大业年间重修的古城址,现地表未见城垣遗迹[3]

在今河南临颍县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流至临颍县西又别出为大㶏水、小㶏水。小㶏水,《元和志》作小溵水,在大㶏水北,东流到商水县界入大㶏水。清时曾一度为颍水所夺。后堙。

阳城南北朝时期,㶏阳城改称奇雒城。《宋书·州郡志》记载:“景平元年(公元423年)魏师南伐,破许昌城,颍川郡治召陵,称南颍川郡。”颍川郡治,原在阳翟(今禹州),后迁许昌。北朝魏军攻占许昌后,南朝宋所属的颍川郡治便设在召陵县的奇雒城,领召陵、曲阳、临颍三县,称南颍川郡。[4]疑今漯河市阴阳赵乡台坡魏村南汉遗存抑或与阳城奇雒城相关。该遗址高出周围地表约4米.面积64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0米。历年出土文物有陶壶、鼎、罐及大型汉砖等[5]

颍水之南有二渎。其南渎东南流,历临颍亭西,东南入汝,今无水也,疑即水之故渎矣。汝水于奇頟城西,别东派,时人谓之大水,东北流,枝渎右出,世谓之死汝。别汝又东北,迳召陵城北,练沟出焉。别汝又东,汾沟出焉。别汝又东,迳征羌城北。水南有汾陂,俗音粪。汾水自别汝东注,而为此陂。水积征羌城北四五里,方三十里许。渎左合小水,水上承狼陂南流,名曰巩水。青陵陂水自陂东注之。东回又谓之小水,而南流注于大水。大水取称,盖藉沿注,而总受其目矣。

征羌城按《水经.汝水注》“(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征羌城,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砖桥村,其地原系楚安陵国(县)故址,今仍有古城墙及东宫园、西宫园等遗名遗存。[6]

汾陂,按“别汝又东,迳征羌城北。水南有汾陂”比对腾讯地形图颇疑汾陂约在征羌城(今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砖桥村)北的大小汾河交汇处一带。(如下图)

         

死汝周运中认为西汉汝南郡大多数土地在汝水以北,郡治也在汝水北面,但是汝南郡不叫汝北郡,其得名缘于汝水故道流经汝南郡北部。考古学成果为考证汝水故道的流向提供了部分依据。约在西汉晚期,汝水干流西移,不过汝水故道仍未断流。曹丕在召陵县开凿讨虏渠,阻断南流的汝水故道,引汝水东流与颖水的支流小水汇合,从此汝水故道断流,成为《水经注》所说的死汝,这是汝水、颖水水系的重大变迁。从汝水到颖水的这一段河流被称为大水,即今沙河。三国之后讨虏渠一名很快消失,颖水又有改道,所以这一带的原貌模糊不清......郦道元把死汝称为汝水枝津、别汝、枝汝,说明在断流之前就已经是汝河的支脉而非主道,也就是说汝河早就从故道西移到今漯河、西平、上蔡一线,那么汝河为什么会西移呢?今天汝河上游在郾城县向东注入颍河,小洪河向东通过洪河注入淮河,都不向南走南汝河。这原本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这些河流从丘陵地区流出后当然是直往东部低地流去。反而是中古时期行经漯河、西平、上蔡一线的南北向汝河,不向东部低地流去,而是限定在坡地上,这应该是人为影响的结果。[7]

奇頟城当地学者认为这里的“汝水枝津”即死汝,即今河南省漯河市汾河,虽然如今汾河上游湮塞,不与大㶏水相通,但㶏水折向东北流的河道(也就是分出死汝的地方)仍在,即今漯河市东部沙河母猪圈附近……奇頟城也应在母猪圈西三十里的沙(古汝水)澧二水之间,大概位置在今阴阳赵村附近。[8]按此颇疑今漯河市阴阳赵乡台坡魏村南汉遗存抑或与之相关。该遗址高出周围地表约4米.面积64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0米。历年出土文物有陶壶、鼎、罐及大型汉砖等[9]

大㶏水胡天生认为大㶏水本是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为训练水师而开挖的一段河道,名“讨虏渠”,从今漯河市召陵区接汝水支流濆水,向东北流,直入颍水。而濆水则是分为三支:一支从漯河市源汇区往东流,在召陵区往东北流,下游即讨虏渠;一支从源汇区东南流,下游即今汾泉河。分出汾泉河后再往东流,又分出一支人颍水。后两段河道在汉代就已断流, 但在汉代以前它却是濆水下游的主流。商水古名汝阳、阜阳古名汝阴,而今南汝河流经的区域在汉代以前没有以汝字命名的地名,可为明证。[10]

召陵城召陵故城位于漯河市郾城县召陵乡召陵村四周,系春秋、汉遗存。现存内外二城.外城周围约6公里,呈正方形.内城位于外城西北隅,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100米.多有高大夯土建筑台基分布.现存北城墙长260米,宽3-8米:西城墙长270米,竟3-8米,高9-11米,城墙夯土层厚约13厘米.历年出土有陶鼎、罐、刻纹白陶瓮、铜箭头以及汉代的砖瓦、铁鼎、铁戟,剑等.史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之师与楚置于台陵即此.汉置召陵县。[11]

狼陂,按方位推析颇疑今京港澳高速与盐洛高速交汇处一带的低洼湿地与之相关

青陵陂水按《一统志》青陵亭城在郾城西北五十里”,则青陵陂亦大致在附近。

又东迳西华县故城南,又东迳汝阳县故城北,东注于颍。

西华县故城,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华县南。西晋初废。永康元年(300)复置,属颍川郡。东晋改属陈郡。北齐废。[12]西华城址位于西华县城关镇为东周、汉遗存;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地表夯筑城垣,残高1.3米,夯层厚10-20厘米,护城壕宽6-10米,城内出土有陶釜、簟,豆及简、板瓦残片等。城址性质待考[12]

汝阳县故城西汉汝阳县故城位于商水县张庄乡城上村,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00米,夯土城墙尚存,外有城壕环绕,出土有灰陶,绳纹筒瓦,板瓦等,文献记载,汉汝阳县治设此。[13]

㶏水,周运中认为汝水故道出自㶏水......在颍水新道之南还有一条小㶏水,郦道元说㶏水又东迳㶏阳城北,又东迳㶏强县故城南,既然在阳城北,为什么叫㶏阳,而不是瘾阴呢?其实㶏阳之名原本不错,因为这个名字是相对于颍河南面的那条小㶏水而言的,㶏阳城正是在小㶏水的北面,因而得名。颍河改道之后,㶏阳和小㶏水被颍河新道隔开,人们不易再把二者联系起来了,所以连郦道元也没有说清楚其得名原因。颍河北面的那条滋水,杨守敬《水经注图》标注说即沙水,其实这是杨守敬的误解,郦道元没有说小水即沙水,颍水南面的小㶏水也不是北面的㶏水。北面的㶏水很可能是颍水旧道,南面的小㶏水才是旧㶏水。小㶏水出自青陵陂,据《颍水注》上文,此陂确实在颍水南面。那么大㶏水又是怎么来的呢?郦道元说其取名于小㶏水,这是疑点之一,而且㶏强、㶏阳全在小㶏水岸边,都不在大㶏水岸边。 因为大㶏水的西段原来是汝水故道的一段,大瘾水的东段原来应该是小㶏水的下游,而中间一段则是曹丕在召陵县开凿的讨虏渠。因为汝水故道和小㶏水很近,所以曹丕把原来南流入汝水故道的水流截入小㶏水。三国风云很快散尽,人们忘记了讨虏渠的名字,因为汝水的流量比小㶏水大,而大㶏水的下游占用了小㶏水下游故道,所以从汝水到颍水的这一段河流就被称为大㶏水了,即今沙河。严格说来,讨虏渠只是大㶏水的中间一段,曹魏时期很可能还没有大㶏水的称呼,故此周氏认为《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把讨虏渠、㶏水标在一起是错误的。而曹丕之所以要使汝水改道注入颍河,目的是加大颍水中游的流量,因为曹魏的水军从颍川郡向下,经过颍河,可以直达扬州治所寿春(治今安徽寿县),进而出入淮河,南征孙吴。经过此次改道,原本已经是支流的汝水故道变成死汝,汝水上游的很多水量截入颍河。不过这时的汝水南北仍然没有完全隔断,直到元明时期北汝河才在今漯河市南部被阻断,完全东流入沙河,西平县的汝河中段被阻断,东流入洪河,汝水的上游北汝河因此不仅成为颍水的支流,而且居然成了沙河的支流,这一点前引流滍水。元明时期之所以把汝河分为三段,是为了减轻汝河的水灾,其实这正是顺应了山洪原来的自然向东的流向,汝河实际上是部分地复到了上古的形态[14]


   


[0] 王玉清 傅春喜:汉汝南郡县考,《新出汝南郡秦汉封泥集》,2009年6月

[1] 来源:《禅宗大词典》

[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336页。

[4] 《漯河的历史沿革》,《史志漯河》,2019-08-07

[5]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333页。 

[6]李保产.漯河文史资料、郾城文史资料.漯河、郾城:内部资料,2016 年、 2015年

[7]周运中:汝南郡在汝北之谜试解,中原文化研究,2017-10-15

[8]赵永胜、王晨龙:《水经注》中奇頟城、溵阳城考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第43页。

[9]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333页。 

[10] 胡天生,试论元明以降淮北地区水系的变迁——以汝颍沙水系为中心之考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2(03)

[1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333页。

[12]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413页。 

[13]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4]周运中:汝南郡在汝北之谜试解,中原文化研究,2017-10-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