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比过程中的做事效验更重要,王阳明先生道,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

 读原著 2023-04-14 发布于四川
    现在的父母,老师不会教育孩子,本质上是源于其自身都不正,自身太急功近利,太意必固我,做事太喜欢追求效验和光景,而忽视了过程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精诚的过程,自然没有没有好的结果,就像树没有根深柢固,不可能有好的花叶果实一样。进一步说,过程就是结果,结果就是过程,两者是一不是二,就像树根就是花叶果实,花叶果实只从树根中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上达只在下学中”一样。
     重在结果的人,就好比看重圣人的才能,气象,分量,羡慕圣人身上所呈现出来的上达的光景,效验,假如让孩子学圣人的这些东西,这个只是花叶果实,就像你要种一棵树,你怎么可能期望你的种的这棵树能有跟圣人那颗树一模一样的花叶果实,你只能学跟圣人一样重视重根,养根,根种养好了,自有自己的花叶果实,自个儿成全自个儿。若不从躯壳上起念,而是从生命本源本性上直入,即尧、舜、孔夫子的果实压满枝头不为多,你的果实中等多也不为少。尧、舜,孔夫子的果实累累只是你的,你的中等多,只是尧、舜、孔夫子的,原无彼我之分,天地万物与我原本皆一体,庄子即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王阳明先生更是直言道——
 “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什么,可哀也已!” 
 “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故自然能如此,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学者学孔子,不在心上用功,汲汲然去学那气魄,却倒做了。”
    什么叫重在过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一个孩子洗脸,从不会独自洗脸,到会独自洗脸,到好独自洗脸,到乐独自洗脸,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持之以恒的惟精而惟诚的走实这个过程,无论先前资质如何,无论功夫快慢,“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是在洗脸这事上诚致了自己的良知,即算是在这一事上圆满完成了惟精而惟一的过程,即成了这一事。成事即成物即成己,成己必须是通过在具体的事上致良知来磨炼,离却了具体的事情去修,必然着空,沦入虚寂。'动心忍性,增益不能’,皆所以致其良致。其他的以此类推,做一事也都能自成一事,总能有自己的花叶果实,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各自圆成。王阳明先生还细致讲道——
 “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为善,则不善正了,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如善此,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得以致其极,而意之所发,好善去恶,无有不诚矣。诚意工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若如此格物,人人便做得。'人皆可以为尧舜’,正在此也。”
  重在过程,往本质上说,即是不在意做事的表相,而是注重事时习此心,比如,今天孩子没有学会独自洗脸,没有关系,随其分限所及,今天做好今天的部分,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即是。明天又有新意,开悟,明天继续教,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明天不能完全良知莹彻也没有关系,后天接着来,后天即从后天所知扩充到底......怕就怕在今天不会,明天就不教了,或是不诚心教了,这就叫半途而废。亦或是明天直接想速成,揠苗助长。想速成,必然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苗子必枯,王阳明先生即道——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一个月达到乐知乐行,与一年才达到乐知乐行,本质上这个过程中的事时习此心是一样的,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慢一点的也不存在什么丢丑,掉面子,关键还是在至诚不息的去做,行著习察,致良知不息,内心不牵于毁誉得丧,王阳明先生即道——
 “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
   真正去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是去尽所有急功近利的成分,以至于为无为,舍尽想速成的一切私欲后,只剩精诚精一在其中才行。人跟人最值得比的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为人做事的精诚精一度,——而不是比较虚相上的那些分两,气象,才能,光景,效验,这样才能落实明明德,明善诚身,才能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不断体认扩充,才能'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的是自性俱足,周的是不偏离“惟精而惟一”这个大方向,周的是养好生命之根的那些东西,不比才能气象,效验光景,不比私欲事相,小人则相反,小人总喜欢在私欲事相,才能气象,光景效验上攀比,而从不知道归其根,致良知,明本性。
     一个人在最光明的大方向上强恕而行,反身而诚,用功的时间久了,到一个能有助于自性澄明的良好习惯彻底养成后(比如教会孩子每日乐于诵读儒道经典,并逐渐学会知行合一),想让其放弃都难,因为其深深体会到了良知活泼泼的生命之至乐状态,自享受在其中。这时,他理会了自己的性情,尽了人之性,自能尽物之性,根深柢固而花叶果实繁茂,德厚而慧足,——创造力鲜活蓬勃,生命美大神圣起来,只不过是自然结果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