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1965年,海姆·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建议,父母不要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不要跑!”),而要正面强调,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走!”)。 然后,在1970年,托马斯·戈登在《家长效能训练》一书,告诉家长积极地倾听,使用“我式句”(“当你房间脏乱的时候,我很生气”)代替“你式句”(“你太脏了”)。 而《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强调“我能解决问题”的技巧,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你是不是也有过如此经历:问题接踵而来,你却束手无策,急躁、生气、烦恼、忧伤, 无助。 引言中告诉我们,“我能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更不容易沮丧,当事情不如愿时更不容易发脾气,更少攻击性,并且也更关心他人,更愿意分享,更能交朋友。也就是说这类孩子不大可能会冲动、麻木、内向、好斗或者反社会。而过分内向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变得孤僻、自卑和抑郁。 采用“我能解决问题”的训练方法,会帮助你的孩子: ◎在遇到人际问题时,思考该做什么; ◎思考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 ◎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判断一个想法好不好; ◎认识到其他人也有感受,并且会考虑自己的感受。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经过困境中的磨炼,才能得到智慧,提升境界,成人成才。若一遇到问题就方寸打乱,便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中磨炼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这样才能一步步进入新的境界。 曾国藩也说过,遇事少纠结,多想想化解的方法。这些皆与“我能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同。如果想要教孩子如何思考,父母必须先要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