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凡的世界|为什么贫穷和饥饿打不退孙少平?一种变化,两个人

 陈想读名著 2023-04-14 发布于浙江

尽管上个学是如此艰难,孙少平倒并没有想要放弃过,甚至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这里边是有几个原因的。

首先,来县里读高中开阔了眼界。

原西县虽然只是一个小县,但是对于孙少平来说,已经从山乡圪崂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对于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啊!绝对是一种重大的变化。

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当然不能轻易放弃。

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每天都会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

尽管他对诸多新的所见所识还不能全部理解,但“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


应该说这习惯是从他读初中最后一年开始的。那次是假日,他去田润生家玩时,看到了一本他母亲用来夹鞋样的厚厚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书其实是润生的姐姐田润叶放在家里的,就被润生妈用来夹鞋样了。

当时少平跟我们许多初次看到或者听到书名的读者一样,还以为这是一本讲怎样炼钢的专业书籍,随便翻了几页后却发现并不是,倒是讲一个名叫保尔·柯察金的苏联人的长长短短,于是他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就向润生妈借回家去看。

他一下子就被这书迷住了。周日一整天,他把原来雷打不动的上山砍柴的事情也给忘了,“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本书”。

他幼小的心灵被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天完全黑了,他都没有回家,忘了吃饭,也没有听见家人呼叫他的声音。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小河水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

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

他回味保尔的奋斗和他与冬妮娅的爱情,想着如果他也遇到一个冬妮娅该多么好啊!当然 他还是要回家的;而回到家里,“听见父亲的抱怨声和看见哥哥责备的目光,在锅台上端起一碗冰凉的高粱米稀饭的时候,他才回到了他生活的冷酷现实中……”

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已经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尤其爱读苏联书(这也是因为当时国内出出的书都只是“材料”):

读高中后,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没事的时候,他就躺在自己的一堆破烂被褥里没完没了地看。就是到学校外面转悠的时候,胳膊窝里也夹着一本——转悠够了,就找个僻静地方看。后来,竟然发展到在班上开会或者政治学习的时候,他也偷偷把书藏在桌子下面看。

正是这种读书的习惯,给孙少平的人生走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眼下,他这种不关心无产阶级专政而只读“反动书”的行为,不久就被同班的一个名叫侯玉英的跛脚女生给举报揭发了。

有一回少平在全班学习社论的时候看小说《红岩》,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被老师收走了。但老师下课后就还给了他,说《红岩》是好书,让他只要不在课堂上看就行了。

原来老师其实也是鼓励读书的。这位老师在书中展现不多,然而值得铭记。他处在一个敏感的位置上,既然要上头的要求办,又要努力给学生撑开一片可以呼吸的空间。

孙少平的这个经历倒使我想起了自己高三时候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高三本来学习紧张,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的,我应同学的要求带了两本书去学校,一本是钱钟书的《围城》,一本是贾平凹的《废都》。一位同学上语文课的时候看《废都》,正好被老师给逮住了。

他是坐在最后一排的,然后他看到老师往下走,大概有预感,且也是眼疾手快,在抽屉下就书替换成了《围城》。结果老师把《围城》给收走了,然后也差不多就像孙少平的班主任一样,说《围城》是好书,但是不要在课堂上看,算是化险为夷。

要知道那个时候《废都》还是一本禁书呢!如果老师拿到手里的是它,会怎么说呢?

回到《平凡的世界》,这个经历使孙少平对书更加珍爱了。因为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

书籍使孙少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眼下的艰苦。

其次,他拥有珍贵的友谊。

上次我们说到,金波在孙少平故意顶牛班长顾养民时给予他支持,以后我们还会看到他为了替“失恋”的孙少平出气,冒着被开除的危险带人打了顾养民一顿。

不过那是后话,这里我们主要还是关心一下金波是怎样给予孙少平生活上的帮助的。

金波的父亲是黄原地区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尽管现在看起来做个司机太普通了,但那时候也是吃公家饭的,家境自然比孙少平要好些,“生活方面在班里算是属于较高层次的”。

不仅是金波和少平,他们两家人都特别要好。

金波家里的力气活,常常是少平他爸和哥哥少安去帮忙;少平和金波从小一块耍大,玩性很投合,又一直在一起上学;金波的妹妹也和少平妹妹一块上学,两个孩子好得形影不离。

在石圪节公社上初中时,离村十来里路,金波有自行车,就和少平共骑一辆车子。两年下来,同样骑车上学的田润生的自行车还好好的,金波的车子已经破烂不堪了——负荷是润生自行车的两倍,可不得早坏嘛!他父亲只好又给他买了一辆新的。

到县城读了高中,离家六七十里路,每星期六回家,他更是离不开金波的自行车了。

金波还好几次给少平塞过白面票。只不过少平推让着没有要,除了因为这年头谁的白面票也不宽裕,还因为少平担心“几个白面馍除顶不了什么事,还会惯坏他的胃口……”

有一个好朋友对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特别是当一个人处在艰难困苦之中时。

第三,有个女同学吸引了他。

那位女同学就是郝红梅了。她的存在,对孙少平来说,是“一件令他无法言明的、给他内心带来一丝温暖和愉快的小小的事情”。

上一回,我们已经说到郝红梅和孙少平一样,只吃两个最差的黑面馍的,连最差的菜都买不起。就是说,她和少平一样,家境是班上最差的,她上这学,也是无比艰难的。

正因为班上就他们两个,倒仿佛他们两个之间有了某种被刻意标注出来的特殊的关系。但其实一开始他们是各顾各的。

只是不知哪一天,郝红梅走过来的时候看了少平一眼,少平也看了她一眼。然后这种眼前的交谈变得越来越多。

不过大家不要以为这“一眼”会像李健的《传奇》所唱的那样,带来“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的结果,因为“一眼”是容易的,他们的脚下所踏的现实却太过沉重。

当然,这里咱们只说当时的“感觉”。孙少平也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的人都没有发现这一点。

这个阶段的男女青年。已经有了“肤浅的恋爱意识”,但孙少平目前还没有到这样的地步:

他只是感到,在他如此潦倒的生活中,有一个姑娘用这样亲切而善意的目光在关注他,使他感到无限温暖。她那可怜的、清瘦的脸颊,她那细长的脖项,她那刚能遮住羞丑的破烂衣衫,都在他的内心荡漾起一种春水般的波澜。

而他们沉默的眼神交流,也终于在一天,通过郝红梅问孙少平那天上课时被老师收掉的是什么书而打破。

然后他们聊到了书中人物江姐、双枪老太婆,还聊到《红梅赞》,又初步了解到了郝红梅是地主家庭出身,长辈有文化,知道《红岩》,她的名字也与此有关)。并且郝红梅还向孙少平借书了。

我是不是可以说,拿书作为感情的中介,也曾是一种流行的方式?“借书”就有“还书”,就是下次再聊的理由。

这本来挺像是一个浪漫爱情故事的开篇。其实并非如此。后来有一天,“还书”就真的变成了一个结束。不过至少在我们的孙少平心里,这已经足以让他感觉到,在艰苦生活当中一种难得的温馨了。

关于孙少平的初恋故事,我们顺着故事的发展,下次再讲。

同样只吃得起黑高粱面馍,让孙少平和郝红梅有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然后有一天,《红岩》这本书成了他们的一个话题,类似“接头暗号”,有了初步的交流;然后少平也应红梅的要求,常把自己借的书借给她看,少平就慢慢地对郝红梅有了一种特别的感觉。

有了以上的三个原因,尽管生活艰苦,孙少平还是想继续上学的。对上面的说法,朋友们觉得有道理吗?欢迎留言讨论。

最后推荐一下《平凡的世界》,“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平庸”是它的核心所在,而它并不只是给年轻人的,而是适合不同阶段的人或者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与时俱进,常读常新。爱情的深沉、亲情的厚重、友情的真挚、创业的艰难、社会的负重前行……生命的各种形态,都能在这里找到诠释。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每个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的人都值得拥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