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故事】李宝玲‖病房里的温暖

 纪实纵横 2023-04-14 发布于内蒙古

作者简介

李宝玲,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原临河区直单位工作,中共党员,退休。


病房里的温暖

李宝玲

奥秘克戎袭击了年迈的父亲,年老体弱患有老肺病的父亲病倒了。父亲被120急救车送到巴市医院住院治疗。

     

元月2日,正是疫情管控放开后感染新冠的高峰期,医院就诊人数剧增,呼吸科住院病人爆满,父亲被安排到耳鼻喉科的周转病房治疗。
经历了等待120急救车的的焦急,辗转来医院的惊吓,急诊科推着病床穿梭做各种检查的劳累,来到病房,护士的一声招呼:“你们好!我姓董,今天的夜班护士,病房里有卫生间,随身用品放入衣柜,有什么事随时呼我”。不急不慢的几句话和整洁的病房,犹如寒夜里的火把既明亮又温暖,我们像长途跋涉的行路者,找到了休息的驿站,可以舒展一下紧张劳累的身心。
管床大夫贺介甫来了,呼吸科的范志强大夫来了,确定方案,及时用药,静脉点滴,天亮时父亲的各项生理指标趋于正常。 医院、病床是个能牵动人神经,改变人情绪的地方,待在这里的我有一种憋闷难熬的感觉。父亲一脱离危险,得空我拿起了大弟弟在读的陈慧明老师的纪实文学,《一千里水路云和月》看起来,想转换一下大脑里的东西,放松一下紧束的神经。哪曾想到父亲这次的病情反复多变,陪护任务异常繁重,不可麻痹大意。
元旦,节后上班第一天,贺玉良主任带着主治大夫贺介甫和科室相关医护人员亲临病房,询问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时协调相关科室的大夫会诊,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根据病人多,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在病区继续落实三级查房制,划定责任区,大夫护士各司其职,确保每位患者在有效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治疗。以后每天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上班前和下班后,包括出门诊日,总能看到贺玉良主任回到病区巡查的身影。一个月的医院陪护,让我对这个科室的医护人员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耳鼻喉科作为一个专业科室,在医院病人最密集的感染高峰,跨科室接诊高龄的危重病人,即为病人打开了一道生命之门,也为医院分担了救死扶伤的责任。
父亲的主治大夫贺介甫一位年轻的医生,作为跨科室病人的管床大夫,不定时去到病房观察询问患者的病情,倾听家属的意见,虚心向相关科室的大夫请教,一切以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出发点,用医者仁心的敬业精神,收到患者康复出院的良好结果。
我们兄妹几人第一次护理卧床不起的父亲,没有经验的我们自以为做的比较周到了。一天早上挂液体,美女护士询问:“老人卧床不起身体一直在消瘦,自己也没有自主翻身的意识,你们给检查过身上的皮肤有溃破的么?我的病人你们可不要给弄下褥疮。”边说边查看,发现父亲胯骨处有一片发红的皮肤,交给我们护理的方法,再三强调老人的皮肤脆弱,稍不注意就会发展成褥疮,一定要精心护理。这个科室有三位身高胖瘦差不多,都有一双大花眼的美女护士,笑容一样甜,工作一样利索,带着口罩,穿着护士服的她们,我至今分不清说话的是哪一个?她们一位姓董,一位姓任,还有一位是蒙古族。一句:“我的病人”温暖人心,至今萦绕在我的耳边。
大夫为了精确的调整父亲的用药,责成我们每天详细记录病人的出入量,包括喝进去的每一口水,吃进去的每一口饭和排出的大小便。不管是哪位护士在交接班前统计时,都要提醒我们回想一下有没有漏记的。每个夜晚我和弟弟轮流盯着监护仪,怕生理指标有异常,夜深人静时夜班护士总要过来记录指标数据,看看是否有人陪护。遇到第二天早上有空腹血化验时,要求病人头一天晚上12点后不能吃喝,多数时候父亲等不到天亮,后半夜就吼着要喝水,我们安抚着父亲,出去找护士想提前采血,看到劳累一天趴在桌子上睡着的她们,实在不忍心去打扰。早晨说起,她们总会埋怨我们为甚不及时叫醒她们,不要有所顾忌。有时,看着她们轻盈的脚步,快速穿梭于各个病房忙碌的身影,护士服掩盖不住窈窕的身姿,我会幻化出眼前走来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站在岗位上她们是白衣天使,脱下工装,夏日的林荫道上丝裙摇曳飘动,一定还是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和父亲临床的是83岁的小召老乡吕福生老人,老人有两儿两女,陪护是老人的孙媳妇儿,老人唤她桃子。这位29岁甘肃籍的女子,性格开朗,总是憨憨地笑着,有丰富的陪护经验,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老人牙不好,吃饭没胃口,她总是提前报出多种饭的名称启发争求老人的意见,嘴里絮絮叨叨着人是铁,饭是钢,吃上饭菜好的快。老人便秘,买回香菇油菜鼓励老人多吃绿叶蔬菜,备好开塞露宽慰老人。
老人怕看病花钱想出院,说这么大岁数了看甚病了,活多大是个够。她用另一种方法做思想工作:“现在情况特殊,快过年了,看病比死了打落省钱,听说过去3000多元的棺材涨成10000多了还买不上,农村办白事宴用的鼓匠纸火和阴阳也全涨价了,话糙理不糙,说的老人再不嚷着出院了。
桃子老家的父亲也住院了,桃子微信给转过一千块钱,父亲拒收。还打来电话安顿桃子照顾好老人,这边用钱多,不要惦记他。老人听到后和桃子商量,他尽快出院,出院后让桃子一家三口回老家看看老人一起过个年,被桃子拒绝了。
老人家住狼山镇巴音五社,过去这是一个蒙汉杂居社。32年前我在乡下工作时,对这个村子比较熟悉,那时村子里的人出地里劳动,家门从不上锁。受蒙族村民的影响,这里的人家有个习惯,一早就熬好砖茶灌在暖壶里,凉房里存放着用羊油炸好的茶食子。营子里住着村妇女主任,无论是在巴音村各个社下乡还是去爱丰村下乡的路上路下,骑着自行车在乡间土路人困马乏蹬不动时,回到村子里自己开门进家,喝上一碗热热乎乎的砖茶,遇上主人在家,再给挖出一碗炸茶食子,困意全无。
一天晚饭后,我从母亲的病房回到父亲的病房,走廊里看到,提着暖壶的桃子和一位陪床的女子坐在椅子上聊天。可能觉得时间长了,老人说桃子出去打水这么长时间不回来,你们看见她对我是否是真心的?我赶忙说:这是我见过最有孝心的年轻人了,因为,你们没有血缘关系,又是隔辈人,人家没有陪护的义务,还能丢下五岁的娃娃,无怨无悔来陪床真是难能可贵。 一下子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老人说:老天看见他是个善良的人,照顾他了,让孙子娶回了桃子这么个好媳妇儿。桃子平时在临河打工,每次利用休息日回到村里,给爷爷和奶奶理发洗头洗脚,修剪指甲,掏耳朵收拾一番。老人年轻时挖过二黄河,总排干,用他的话说,挖过了河套所有的大渠小渠,村里的支斗毛渠。那时苦重家贫,没有合适的鞋子导致双脚变型,普通的指甲刀派不上用场,修剪一次指甲很麻烦,要用锯条来锯掉衍生的指甲,这些事儿都是孙媳妇儿桃子一个人来做的。听的我目瞪口呆,对甘肃小媳妇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桃子在病房的一天,手脚不停嘴不停,从天一亮开始给老人倒夜壶,洗脸,买早点开始,到晚上的洗脸,刷洗假牙,泡脚结速。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嘴里不停的念叨着,安慰着。来到病房陪床,看见桃子所做所为才知道自己欠缺的太多了,陪床如果用文化程度来衡量,桃子是本科,我们充其量是个初中生吧。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大夫建议吕福生老人回家继续吸氧,桃子询问了我吸氧机的价格?实用否?就开始从网上浏览准备网购一台。桃子说:老家的习惯必须孝老,不孝敬老人会被人看不起的。她要在吕家群里发一条信息,让大家都出点钱给老人买吸氧机,多少自愿,不够的她全部承担。桃子这样实心实意地对待老人,肯定丈夫的家人也是真心实意地善待了这位远嫁而来的女子。
春节前,呼吸科大夫会诊后,建议父亲带上胃管出院,我和小弟弟出去看医用护理床,回来吕福生老人已经转到其他科室,遗憾没有和这个贤惠的小媳妇儿留下联系方式。只知她叫李彦桃,她的事迹可以感动身边的人,也许有一天,妇联组织能把她作为孝老的模范,引导影响身边的人。

作品链接

【纪实随笔】李宝玲‖尴尬的年龄

【身边故事】李宝玲‖忐忑

【身边故事】李宝玲‖我阳了吗?








编辑:孙传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