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待人坦然,在斯诺面前的一个小举动,轻松征服了这位美国汉

 昵称21405352 2023-04-14 发布于湖南

一、

1985年6月25日,我国原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名叫《中国人民之友》。

这套邮票共有三枚,每张上面都印着一个外国人,其意思很明显就是在说邮票上的三个人都是我们中国人的朋友,确切地说是亲密的外国朋友。

这三个人的名字分别叫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埃德加·斯诺,被我们亲切地称为“3S”,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为中国发声的记者、为正义发声的记者。

图片

他们在上世纪那个战乱的年代,凭着心中所坚定的公平正义,让全世界人们看清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在风雨中依然追逐阳光的中国。

他们的故事很长,如果要讲清,每个人都能写成一本书。

那我们就直接干脆点,从他们三个中挑出一个“不一样的代表”来聊聊,埃德加·斯诺与另外两人有个明显的不同。

他是男性,而另外两个都是女性,所以我们就先来说说埃德加·斯诺与中国的故事。

二、

1905年7月19日,埃德加·斯诺出生于美国的密苏里州,他从小便很有志向,尤其对新闻媒体有着相当强烈的热爱,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便进入了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学习。

斯诺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了我们东方文化,并深深被这种浓厚的气息所吸引,所以在1928年的时候,他便毅然而然地离开了美国来到了中国。

他来到了上海,很快在《密勒氏评论报》找到了助理主编一职,后来又成为了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

为了将真实的中国传递给世界人们,斯诺的足迹遍布了中国的大江大河,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中国大地上充满了火药味,但斯诺依然坚持留在中国。

图片

在1933年的时候,斯诺成为了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讲师,为了教书方便,斯诺还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座房子,算是在中国有了一个家。

在上海期间,斯诺还结识了一大批拥有先进思想的爱国人士,宋庆龄、鲁迅、萧乾等人都是他的好友,而斯诺与这些人也结为了终身挚友。

斯诺有次对萧乾这样说:

鲁迅先生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斯诺很努力地学习中文,为此还特意请了一位满族老先生当老师,斯诺曾这样回忆这段日子:

海淀的居民成分复杂,但他们都操优美的北京话,因此,这里是外国人学讲中国话最理想的地方。

三、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特意安排下,斯诺首次去往陕甘宁地区,在这里他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并写下了大量的通讯稿件,成为了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也正是这次西行,让斯诺结识了此后让他终生都充满敬仰的伟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最为热爱的领袖毛主席。

斯诺在陕甘宁地区呆了四个月,在这期间,他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红区影片和照片,他回到北平之后,还趁着燕大新闻学会开会时,为学生们播放了这些影片,让国统区的青年学生们,认识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等红军领袖。

图片

此外,斯诺写出了大量真实的通讯报道,还热情地向学生们介绍自己西行的所见所闻,在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写出了《西行漫记》,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10月,在伦敦公开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后来该书又被译为了中文,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我党和我军的光辉形象,给那些抹黑者一个响亮的巴掌。

四、

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还记载了不少历史趣闻,其中就包括斯诺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形,也正是因为这次采访,让斯诺深深被毛主席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当时的陕北高原天气还是有点凉,但窑洞外面的阳光倒是很明媚,斯诺就在毛主席住的窑洞前的太阳下,与毛主席来了一次对话。

图片

毛主席讲话很风趣,也很引人入胜,两人交谈没多久后,斯诺便感觉到了毛主席的与众不同。

随着谈话的深入,两人越谈越起兴,或许是天气的缘故,毛主席的身上开始发热,身上的虱子也开始不安分了起来。

于是他便解开了衣服,一边和斯诺聊天,一边把手伸进衣服里去捉虱子,根本不因为是在记者斯诺面前而拘谨。

而毛主席在做这一切的时候都极其自然,好像就是交谈中必不可少的动作。

在我们现在人看来,在身上捉虱子是很不文雅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当时可不是这样。

陕北高原本就干旱缺水,再加上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即便是毛主席也没有经常洗澡的条件,身上生虱子也是极为正常的。

斯诺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在毛主席心里没有自己的享乐,反而装的是人民的疾苦,这样与百姓始终捆绑在一起的领袖,又怎么会令人不敬佩?

图片

所以,毛泽东待人坦然,在外国记者斯诺的面前捕捉虱子,并没有失去文雅,而是另外一种独具魅力的洒脱。

这也让斯诺明白了,为何会有那么多的人追随毛主席,为何那么多的人投奔延安。

而在此后,斯诺和毛主席也紧密地站到了一起。

五、

在抗战期间,斯诺一直在履行一个战地记者的责任,他多次出入各大战区,向世界传达中国的战况。

当他看到八路军与日军的战斗时时,他直言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

他在《为亚洲而战》这本书中,这些写道:

(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这传说在它万次战斗的记录中,象征着每一个作战的人都必须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战斗的品质: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也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

而带领这支部队的正是那个曾经在斯诺面前洒脱地捕捉虱子的毛主席。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先后来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的访问,为中美关系的解冻,不遗余力地做着努力,斯诺认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来,而最后也必将被架起来,而他甘愿充当那个建桥的人。

1971年的时候,美国兵乓球队被应邀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解冻,而斯诺的一篇文章也及时地出现在了美国的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斯诺向美国人传达了一个信号,只要尼克松访华,无论以什么身份,都会受到欢迎。

尼克松后来访华了,可是斯诺却没有看到,因为在尼克松动身的前几天,斯诺因癌症去世。

斯诺去世前,曾留下了遗嘱:

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后来斯诺的一部分骨灰被安葬在了中国,他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挚友,被后来人所缅怀。

作者简介:

这里是飞鱼,一名资深文史爱好者,想和您一起探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吧,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