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 山西孝河跑团 · 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一年前,我应朋友之邀加入孝义散曲社时,社长师道强老师立马打出一句话,“欢迎孝中校友入群!” 一时间有些吃惊,又倍感亲切。能遇见这位热心传播我国古典文化的老校友,实属幸运。 师道强 其实,这个社里的孝中各届校友还很多。社长师道强就是其中一位。他现在是太阳诗词学院荣誉博士,山西诗词学会黄河散曲大课堂讲师,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他近年间创作了小说、散文和诗词等5部著作。多首作品获全国和全省各项大赛的大奖。在他的指导下,孝义散曲社成立仅一年半,很多作品就走向了全省,甚至在全国散曲界也占有一席之地。 我是1986年考入孝中的,虽已时隔36年了,但当年孝中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孝中还在旧址,即现在府前街的第九中学。教室是一排排的灰砖平房,古朴庄严。教师宿舍也是一长排旧平房。但学生们已经入住新建的红墙宿舍楼。老师们大都年轻,我的班主任吴建忠老师风华正茂,多才多艺,工作热情踏实。如今兼任校领导工作的他仍然坚守教学一线,并出版了多册个人诗集。 ![]() 校食堂后面是一方十分宽阔的沙土操场,那是一片可以挥洒青春的乐土。每日清晨天还未亮,操场上就热闹起来了,师生同跑开启新一天的紧张学习生活。每当想起这一方操场,眼前又会浮现体育老师张发祥那张温暖的笑脸,上课时他总会操着洪亮的家乡话对我们讲风趣幽默的笑话。 三年在校学习时光匆匆而逝,我考到吕梁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继续读书,毕业后回来当了一名教师。我对母校的印象,除自身的点点滴滴记忆外,还来自更多的校友们的回忆文章。 其中一篇就是我开头提到的老校友师道强在《天下孝义人》中所发表的《我的孝中!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提到了母校最早的历史。其前身是省办华灵中学,于民国25年在孝义古县城文庙成立,后该校迁到了平遥。本县有识之士杨亮忱等贤达几经努力,取得省政府的同意,由孝义县政府在原华灵中学的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孝义中学。1947年1月孝义古城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中学,由县长杨汉三兼任校长。不久,学校为躲避战乱,经历了辗转流动,被迫解散。直至1952年9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孝义中学校宣告正式成立。孝中的上述历史,是作者师道强先生应我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之约,在创作孝义文化丛书《古城情思》中,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而作的,并记录到了该书中。该书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我在校就读时,几位颇有名气的老师常被同学们说起,但并没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的熏陶。刘润民《学生眼中的武国屏》引起了我的兴趣,依稀能想起这位曾在校园里偶遇过的祥和儒雅的武老师。作者刘润民,1968年11月出生,历史学博士,任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他在回忆母校一文中如是说: “武老师讲课非常生动形象,课堂上时而像艺术家朗诵激情的诗篇,时而又像沧桑老人讲着发人深省的故事。他常常讲得满堂欢笑,笑中留下无穷的回味。有时又讲得满眼泪水,泪水里流出沉甸甸的思索。渊博的知识和精彩的语言使学生们如沐春风。武老师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精心批改作文,热情地鼓励学生,一个词,一句话,一种写作方法,只要写得好,就当众选读。老师在教学科研上成果颇丰,但书生本色不改。我已毕业多年,但每忆及先生的谆谆教诲,如品甘醇,历久弥香。” 自己虽然也多年从教,但如此评价何曾敢企及,又怎么能不羡慕,感觉自我提升的路还很长啊。 今天的孝义中学,楼群美轮美奂,环境幽雅宜人。全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们团结一致,意气风发,为学子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之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