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平上坪谢氏族谱》历次修谱时间

 zhaoniupai 2023-04-15 发布于河南

  按:族谱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源流和兴衰,祖先的生、殁、葬、配、迁、为人和功绩,是后世子孙寻根问祖的依据。我祖宣义(复渊公),于元朝至元年间(1335-1340年)由江西赣县锡洲迁居上坪,至今680余年。上坪谢氏虽然没出什么大人物,但历代先贤重视族谱的纂修和保护,使名不见经传正史的普通老百姓都能在族谱里找到存在感。创谱将近600年,祖屋倒塌、牌匾腐朽、墓碑风化,而族谱却在战乱、火灾和虫蠹之后留传至今。本文根据谱序整理《连平上坪谢氏族谱》的历次修谱时间,以彰祖宗修谱之功,亦便于后世稽考。

上坪谢氏老族谱,叠起来高1.5米

  0)创修谱。明朝永乐[洪熙]乙巳年(1425年)——上坪谢氏始祖复渊公逝世50年后、二世祖福顒公逝世后的第二年——由复渊公的三世孙仲玄、仲贵、仲辉三公始创《上坪谢氏族谱》。可惜“先是族谱毁于兵燹,宣义嫡孙仲贵、仲玄、仲辉等掇拾残缺之十一……又明年,地方扰攘,故居厄于回禄(火灾),三公之志未遂,竟捐馆(去世)矣”。

  1)初修谱。明朝嘉靖甲辰至丁未年(1544-1547年),根据仅存的“家庆图序”,“族之老成……廷榴、朝佑、本苇……先后两修,纪录未备”。此后,复渊公派下族彦——六世孙谢日稳、七世孙谢本葱(族长),爰集众房长铭协力襄(谱牒),请江西吉水的刘勉励“重加考订,编录世次”并作《上坪谢氏重修族谱序》,始镌梓(刻印)。初修族谱“以十干甲乙为号,族、房长各受其一”,惜“五十年屡遭世变、散逸、兵燹,十存二三”,目前此谱已失传

  2)再修谱。明朝万历庚寅至癸巳年(1590-1593年),复渊公六世孙、恩例儒官谢朝见“取故谱而增辑之,成帙庶几哉”,“偕族长孔苕,房长朝守、朝旌……暨族庠士明选等嘱余(和平县儒学教谕,广西李应朝)请遂揄扬而激励之”,复为镌梓。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春,上坪谢氏族长谢朝见、谢孔苕条陈《谢氏家约》20条,请时任和平知县张应诏题写批语,载于族谱。目前此谱也失传了

和平知县张应诏对《谢氏家约》题写的批语(三修谱)

  “据此家约,足觇齐家之善,族之子孙肯世守之,将来福发可立。待者朝见,正家者如此,则其宏抱邃养可以观矣!仰谢氏子孙各遵依毋忽”

  3)三修谱。明末崇祯戊寅年(1638年),连平州初建,复渊公八世孙、族长谢裔、谢一钊鼎修族谱,谱名《上平谢氏重修族谱》,这是上坪谢氏现存最早也最可靠的一部老谱。在旧社会,族谱的发行量非常少,仅授与左右两族的族长和各房房长。崇祯版三修谱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编号,只印了12套(本)。现存这本曾是华、玉、逵、衡、玮、珇六公房的共用族谱,已成孤本,距今有385年历史。此谱明确记载了复渊公迁居上坪的时间(至元间),其子福宝、福珍和福顒公的后裔已传到十三世。

1638年崇祯版《上平谢氏重修族谱》(三修谱)

崇祯版三修谱记载复渊公

  4)四修谱。清朝乾隆丁卯至癸酉(1747-1753年),复渊公十二世孙、一钊公的玄孙、族长谢学兆(字涵夫),还有左族赞周公的长子泮香公、老族长子造及多位房长合力纂修《连平州上坪谢氏四修族谱》。这是入清以来首次修谱,此时离一钊公的三修谱已有110余年,复渊公裔孙已经“递传十有数代,丁口有以两万计。倘无人继起而增修之,勿论其播迁流离也,即聚族而居蛰蛰绳绳、尊卑疏戚且有虑其混淆莫辨者。'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昌黎之言可不鉴耶……上坪族房……取旧谱而加辑之”。

1753年乾隆版《连平州上坪谢氏四修族谱》

  四修谱本就浩繁,出版印刷又遇挫折,先后请龙南和福建的梓人来刻版,不料找的都是些难胜其任、偷工减料的“博奕饮酒之徒”,“……骗银钱既尽反遭肆毒,将谱抽失颠倒错乱,合族敛费数百余金几废前功”,最后主修涵夫公与泮香公不辞劳苦亲赴信丰找福建梓人算帐不得,只好“另请信丰姚梓续成谱牒,凡所遗失者刊补之,错乱者理正之,悉余二人荡产赔补,不怨不尤,但予几费经营、几费憔悴,故于癸酉之秋谱功告竣……后有再修者,莫鉴余之艰辛而弗为,亦勿轻视而妄为,务宜小心奕奕……”

  四修谱发行数量未知,每套有6本。值得一提的是,惠州知府谢王生写的四修谱序里,复渊公迁居上坪的时间(洪武三年)是错的,此误被延续到1993年版七修谱谢文辉宗亲写的《上坪谢氏溯源》,可谓以讹传讹。

  5)五修谱。清朝道光壬寅至甲辰年(1842-1844年),复渊公十四世孙、国学生谢芳廉,与谢振殷等合修族谱。五修谱距四修谱将近一百年,“人增几万”,族首“芳廉、振殷二公各捐资貳拾仟,义举一倡,而族内之孝子慈孙踊跃乐捐者数十人矣。自此购材料、募梓人,又择明敏之士与之参互而校订……越三载而厥工遂竣”。随着岁月的推移,每次修谱都会面临人口和工作量的几何级增长,加之蠹蚀和谬讹的修补校正,在3年之内把20多代人理顺绝非易事。“依旧谱十二部,每部六本;今修作十三部,每部九本……幸有召城叔、焕章兄、鸣皋兄、霖瑞兄,岩谷、佳章、淇光侄诸人同心共济,出而辅助方得以成其事焉……亦见谱不易修,而亦不可不修也。”

1844年道光版《连平州上坪谢氏五修族谱》(部分)

  道光版五修谱以福、禄、寿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编号,印了13套,每套9本

  6)六修谱。民国辛酉至甲子年(1921-1924年),复渊公十八世孙、族长钜源,与族正国根、维翰、成芳、懋年、锡丰、尔龙,及东初、云善等人在“世乱之秋”花了四年时间修成此谱。六修谱与五修谱相隔八十年,此前的1918年刚完成上坪谢氏大宗祠的第七次修缮。民国版六修谱以福、禄、寿、喜及十天干来编号,印了14套,每套11本(有部分缺失)。

1924年民国版《连平县上坪谢氏六修族谱》(部分)

  7)七修谱。九十年代初(1990-1993年),历经军阀混战、八年抗战、国共内战、十年浩劫和改革开放,“我祖族谱失散大部,所遗残缺不全”,文房、朝朗、文辉、文藻、朝佩、盘石等宗亲倡修族谱,并从西排志书家寻得《上平谢氏重修族谱》一卷、四修谱五卷、五修谱九卷、六修谱八卷(六修共十一卷,缺失的七、十、十一这三卷已由日旭从留洞柯树下朝钊家集齐),阖族捐资15万元(价值相当于1千克黄金或4000余担稻谷),第七次修订《连平上坪谢氏族谱》。七修谱与六修谱时隔将近70年,1993年发行360套(每套11本),于2012年翻印了500套

1993年版七修谱《连平上坪谢氏族谱》(2012年翻印)

  七修谱加入了复渊公长子石哥在下坪大坪及溪山鸦陂围的后裔,以及复渊公第三子福千在陂头腊溪的后裔。七修谱把历年老谱的繁体字转换成简体字,但未断句,因华南理工大学打字员录入电脑时粗心大意和修谱者的失察,导致错漏百出

  8)八修谱。大约从大宗祠八修竣工那年(2018年)起,由朝佩兄倡修、云茂叔主修,尚未定稿。此次修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三修以来的老谱为蓝本,对妄附祖宗现象进行正本清源,首次为晦涩难懂的古文标点断句和注释,干支年号全部标注公元纪年(筛查出大量错误的年代记载),由左至右、大宗十行重新排版,新增外迁谱序及外迁地汇总,更正七修谱的的诸多谬误……

上坪谢氏八修谱(整理稿)

  9)几百年来,上坪谢氏的老族谱被尊为神圣的传家之宝,存放在时任族长和房长家中。《连平州志》失修270年,他族之谱也许语焉不详,而我们的上坪谢氏族谱却是连续不断、记录备至,览谱可见历任知县、知州给我们先祖赐的匾额题字、人物评价,可知一些未载于府州县志的上坪乡野逸闻。1865年底,太平军(长毛贼)康王汪海洋部曾以上坪为据点,围攻连平州城,僵持月余不下,退守上坪,劫掠数千人。上坪谢氏族谱中弹(包括四修谱第6本,五修谱第3本、第5本、第8本),有的谱甚至沾有血迹,族人用生命保护了族谱。

  10)解放后上坪人的宗族观念逐渐淡漠,不再选族长和房长,老族谱也因受潮或虫蠹而变的破烂不堪,所以在七修之后交由公家妥善保管。老谱目前主要收藏在连平博物馆的恒温库房,少部分收藏在连平图书馆,不重复的合计27本半——三修谱1本,四修谱6本,五修谱9本,六修谱11本半(含卷五),用手机拍照是八千余张的工作量。两馆现存的谢氏老谱中,四修谱第1、第2本是重复的,五修谱第4、第5、第8本(福字号)是重复的,六修谱第1、第3、第6、第8、第9、第10本(辛字号)是重复的。

上坪谢氏老谱(连平博物馆藏)

参考资料

  《上坪谢氏族谱序》(创始谱序),太和石冈莦璁孟奎,明永乐[洪熙]乙巳(1425年);

  《上坪谢氏重修族谱序》(初修),江西吉水夏朗后学刘勉励,明嘉靖丁未(1547年);

  《上坪谢氏重修族谱序》(再修),和平县儒学教谕广西李应朝,明万历癸巳(1593年);

  《谢氏四修族谱序》,惠州知府江左同宗谢王生,清乾隆戊辰(1748年);

  《谢氏四修族谱序》,族长谢学兆,清乾隆癸酉(1753年);

  《谢氏五修族谱序》,增庠谢芳,清道光甲辰(1844年);

  《五修族谱叙事》,国学生谢勖斋,1844年;

  《五修族谱记事》,国学生谢芳廉,1844年;

  《谢氏六修族谱引》,州庠谢寅宾,民国甲子(1924年);

  《七修族谱前言》、《七修族谱记事》,七修上坪谢氏族谱理事会,1992年;

  《连平谢氏(复渊公)族谱》整理稿,谢云茂,2020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