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的赏心亭所有人都理解错了

 gudian386 2023-04-15 发布于山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文章图片1

水西门的赏心亭,很少人游览,景色也欠佳

这首诗没有人不知道,但很多人都错误解读了。尤其是下阕。

先说上阕,写的是辛弃疾登上赏心亭远眺,感慨无人懂得他登高远望的心意。重点在他自称“江南游子”,这里已经将他的心意全部表露出来,懂得这点就知道他下阕想说什么了。

下阕前半的解释,版本众多,列举几例:

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怎会像西晋的张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若是像(许汜)那样只顾置地买房谋私利,恐怕见到才气雄大的刘备,应该会感到羞耻惭愧。(古诗文网不专业,但影响大,仅举一例)

在超星期刊搜到一篇孙键老师的《高中语文诗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解读》,解释说:在国破家亡的关键时期,作者不想逃离遁世,尽管思乡情切,依然想与国家共存亡。被人问及为何不置办房产田舍在此安家,作者想的是国家的安危处境。词人为表明自己绝不会学习三国时期的陈登和许汜,不问国家大事,只顾求田问舍,表明了词人的志向。孙老师的理解有很多细节问题,例如词人不学许汜可以理解,怎么还不学陈登。原典故不是称赞陈登嘛。即便是不学许汜,也是不对的。典故大意是许汜在刘备面前说:自己在陈登(字元龙)家做客,陈登自己卧上床,让他卧下床(这里的床大概不是今天的床,而是客厅用的木板凳,不确定),很久不和他说话,没有待客之道,刘备回答: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大意是你许汜是有国士之名,现在国家有难,你只知道买田买房子,陈登不屑与你说话,如果是小人我,就不只是上下床这么简单了。求田问舍本无贬义,但由于这个典故过于出名,导致产生了贬义。求田问舍在辛弃疾的诗中虽有贬义,但不代表他没有求田问舍。相反,他在江西信州(今上饶)城北的带湖和铅山瓢泉都有置办田宅。问题是这首词写于何时。目前还是有很大争议,有学者就认为是已经赋闲后重新启用后回到建康写的,也就是说是早已求田问舍过了。这也可以从词中得到验证。

如果是这样的话,孙老师的解释很成问题,并没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求田问舍,而是他求田问舍了。也不是古诗文网解释的辛弃疾不敢学许汜,怕见到刘备,被耻笑。而是辛弃疾已经求田问舍,而感到羞愧了。这也没什么不符合爱国诗人的人品的,因为后文说出了此是无可奈何之举。

鲈鱼这句的典故更为著名,《世说新语·识鉴》记载: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大意是说西晋有个张季鹰在洛阳齐王府做官,看到起秋风了,想念家乡莼鲈之味,弃官而归。不久齐王失败,他得以幸免,被当时人认为是预知齐王将败才归家的。后来这个典故也多指思乡之情和淡薄功名的高雅风流。所以一般都是褒义词。但到了辛弃疾的词中却被认为是贬义词,被认为是不愿意像季鹰那样逃遁归家,认为季鹰是贪吃就更加离谱。

我认为辛弃疾的意思是说,自己也想像张季鹰一样弃官回家,却做不到。因为他家乡是历城(今山东济南),已经在金国的统治下,不是想回去就能回去的。这也是为什么上阕他自称“江南游子”的原因,正因为是游子,他才最想回到家乡啊,怎么能说耻于回家乡呢。

我们要注意开头的两字“休说”,这是理解的关键。很多人理解为“休说”、“休要说”、“不说”、“不要说”,以为是别人问他为什么,以为是辛弃疾断然否定之意。其实不然,这里没人问他,都是他的自言自语。仔细揣摩即可知,这里的休说,是“别说”、“别提”之意,就是想要而不可得,一种让步句。举个例子,我们会说:别说回家了,回国恐怕都无容身之地。其实也可直接用“休说”,比别说的情感更加强烈。

这两句话应该用“休说”连起来理解。休说家乡的美食到了享用的时节,我回去了吗!(我想回却回不去啊)。(即使只是)在这里求田问舍,恐怕也羞于看到刘备这样的有志之士。(我难道不想像刘备一样吗,恢复中原,还于旧都)后文就是在说可惜年岁光阴已经悄悄流逝,自己快老了啊。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已皆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大意是桓温北伐,金城在今江苏上元县,看到自己种的柳树已经十围,十围有形容大汉腰粗壮的,柳树多粗也就可大概想到。桓温感叹,树都长这么大了,人又能怎么办呢(人也老了或者可能还有表示敌国已经壮大,北伐艰难之意)。其实后者之意似乎更符合桓温和辛弃疾的心境。但诗词的意义就是没有界限的,两种意义可以合二为一,会更加复杂深邃,意在言外。

最后一句更是颇有争论。历来认为这个英雄就是辛弃疾自己,但我以为绝不是他,没有一个伟大的词人自称英雄的,我不知道辛弃疾有没有其他作品自称英雄,就目前而言我是不相信的。所以这里的英雄当指桓温,当然他希望像桓温一样,但他毕竟还做不成北伐的桓温。

英雄是桓温的一个证据就是桓温看柳树后流泪了。辛弃疾是想象了当时的场景,桓温流泪,唤人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我读到这里,奇怪为什么要让女子来擦眼泪,非常奇怪。历来解释红巾翠袖代指女子,但是军队应该不允许带女子的。因此,这里的红巾翠袖只是手帕之类的物品,并不是女子,并且用了动词“取”,取女子来,也是很奇怪。

就算英雄不是桓温,而是辛弃疾,取女子来给他擦眼泪,同样相当奇怪。自己擦不行吗?还要美女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安慰?那不是沉湎女色的下流人吗?前面还在说壮志未酬,接着就说要女子来擦眼泪,不合理。难道辛弃疾是这种人?有的解释还是歌女,更加离谱并且这句话的重点不在红巾翠袖,而在“倩何人唤取”,何人才是重点,为什么请女子来,还要问让谁请?这不是天底下最奇怪的事,随便谁取不都行吗?很重要吗?更加证明了红巾翠袖不是女子就是擦眼泪的手帕毛巾而已。

关键是何人,我认为这里的何人可能指的是北方的人民。由于北方沦陷,时间一长,人民都顺从了敌人的统治,无人再愿意为南方政权服务,那时再想北伐,恐怕就没人愿意为北伐英雄取来红巾翠袖擦眼泪了。

或者指的是南方愿意北伐的将士,时间拖延,南人再无北伐斗志,都不愿随从英雄北伐了,也就没人为英雄取来红巾翠袖擦眼泪了。辛弃疾羡慕桓温还有人为他擦眼泪,他还能北伐,而自己却无人可以随从,或是无人可以让他随从,哪怕只是擦眼泪啊。

喜欢就关注公众号:找个地方读会书。分享经典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