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虽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但他心系南宋,怀有爱国之情,一生以收复失地,推翻异族统治为志。然辛弃疾抗金归宋后,并未受到朝廷重视,提出的抗金策略,也未被采纳,只担任了一介小官。一日,辛弃疾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故土,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了千古佳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其苦闷悲愤之情。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断鸿:失群的孤雁。 揾:擦拭。 ![]() 这是一首著名的登临感怀之作,抒发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全词出语沉痛悲愤,然基调激昂慷慨,正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上片写登高远望所见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写赏心亭所见之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此句以无边的楚天与长江作背景,气象阔大,笔力遒劲。“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写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山,像美人头上的插戴的玉簪,或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惜江山虽美,却只能勾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此句将远山比作玉簪和螺髻,写出山的多姿。同时借景抒情,借“献愁供恨”的远山抒发作者的忧愁和怨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夕阳照着楼头,孤雁声声哀鸣传来,流落江南的游子。词人以“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比喻自己飘泊孤零命运。“江南游子”写词人被朝廷排挤,不被重视,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成了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视着腰间佩戴的宝刀,拍遍亭子上的栏杆,又有谁能领会我登楼时的感受。回到人物主体,直抒胸臆,词人通过“看”、“拍”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酣畅淋漓地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无人会、登临意”,则是慨叹自己虽有恢复中原的壮志,但南宋朝中却没有知音可以理解。 ![]() 下片直接言志抒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人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是想刘备一般时时思虑着国家,收复故土。此句通过典故借此抒发了词人忧国思乡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继而感叹流年似水,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就更不用说,已经老了。此句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伐来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结尾三句写词想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抒发了自己抱负不能实现,未遇同道中人的落寞与凄婉的自伤情绪。 全词苍凉悲壮,极具艺术感染力,不愧为词作中的经典,值得一读再读。 |
|
来自: flyk0tcfb46p9f >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