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芍药甘草汤临床上的应用

 经方人生 2023-04-15 发布于四川

    古代的解痉止痛方,适用于各种肌肉痉挛性疾病及以脚痉挛、疼痛为特征的疾病。

方歌:芍甘四两各相同, 两脚拘挛病在筋,

      阳旦误投热气烁, 苦甘相济及时伸。

   白话解:芍药甘草汤中芍药,炙甘草各用四两,量均相等,其主治证两脚拘挛,病机在于筋脉,此因协虚伤寒,阴阳两虚,误投以阳旦汤(桂枝汤),辛温热气烁伤阴液,阴津不足,筋脉无养,故脚胫拘急,采用芍药、甘草苦甘相济之品,化阴生液,濡养筋脉,两脚即可柔伸。

   药物组成:白芍药、炙(生)甘草各四两。上两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上两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药分析:芍药甘草汤适用于误汗阴阳两伤,先复阳气之后,阴液不足之证。本证为夹虚伤寒,阴阳两虚证,误用桂枝汤功表。桂枝汤为辛温解表,触犯虚虚之戒,导致阴阳更伤,变证丛生。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用先后有序之法。若以阳虚为急,则投以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待阳气恢复,厥愈足温之后,再用芍药甘草汤,复养阴液,以润筋脉,促足柔伸。

    本方为芍药、炙甘草相伍,芍药酸苦微寒,益阴养血;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一酸一甘,酸甘合化为阳,使阴液恢复,筋脉得养,挛急柔伸。本方专注以白芍药为宜,考《珍珠囊》对白芍载有“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其用有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利,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故取白芍补脾养血,和脉缓急。此方药虽简然理法深奥,如柯韵伯指出:“以芍药之酸收,协甘草之平降位同力均,则直走阴分,故挛急可愈......盖脾主四肢,胃主津液,阳盛阴虚,脾不为胃行津液以灌四傍,故足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其脚即伸,此亦用阴和阳法也。”

    伤寒论原文第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薇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功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条文涉及四个方子:

1)甘草干姜汤: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2)芍药甘草汤:芍药,炙甘草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3)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另沸,少少温服。

4)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脚挛急:脚,小腿。小腿筋肉拘急,伸屈不利,或伴有疼痛感。

厥:即厥逆,此指手足逆冷。

选注:

   《金鉴》: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证也,小便数,心烦,里无热之虚烦也;微恶寒者,表阳虚不能御也;脚挛急者,表寒收引拘急也,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温经止汗,今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服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咽干者,阴因汗竭也;烦躁者,阳失常也;吐逆者,阴格拒也。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缓其阴而复其阳。若厥愈足温,则是阳已复,更宜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缓其阴而复其阳,则脚即伸也。若胃不和而谵语,知为邪已转属阳明,当少少与调胃承气汤,令其便微溏,胃和自可愈也。若重发汗者,谓不止误服桂枝汤,而更误服麻黄汤也,或后加烧针,劫取其汗,以至亡阳证具,则又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治,故又当与四逆汤以急救其阳也。

    丹波元简:此证不啻(chi)表疏,其人津液素少,故虽桂枝本汤,犹过其当。盖与少阴直中,稍相近似,而不比彼之寒盛,故虽经误汗,仅须甘草干姜;而阳回之后,或变胃燥。若其重误治,则变为纯阴证也。此条本证,次条拟以桂枝增桂加附子者,不无可疑。何以言之?夫既为附子所宜,则误汗便厥之际,不得不迳与四逆,而仅用单味小方,窃恐万无其理。盖自汗出、小便数、心烦等证,与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102条小建中汤证)稍同其情,而系从前虚乏,为邪凌虐者,则亦是小建中汤所主也。

    山田正珍:伤寒二字,泛称疫而言,非太阳伤寒也。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即少阴病。当知其汗出恶寒者,乃与附子泻心之恶寒汗出者,同为阳虚之病。故此证虽有脉浮恶寒之似表者,决不可攻表。惟寒以干姜附子扶阳剂以温之也。今乃错认其似表者以发之,故有厥冷、咽干、烦躁、吐逆之变,因作干姜附子汤,以复其阳气。旧本作甘草干姜汤,大非也!甘草干姜汤治肺痿多涎唾者之方,安能挽回阳气将尽者乎。

    顾尚之:桂枝加附子汤证,误在不加附子,阳气以辛散而上越,故用甘草干姜以复之;阴气以辛温而内耗,故用芍药甘草汤以和之;阴耗而邪入阳明,则宜调胃;烧针以重亡阳,则宜四逆。

    陈修园:热盛伤津,故脚挛急,并可悟脉浮、自汗、小便数。皆有热证,既有微恶寒一症,亦可知表之恶寒渐微,里之郁热渐盛,其于桂枝汤,貌虽相似,而是悬殊。

    解析:本条脉浮、自汗出、微恶寒诸证似同桂枝汤证,然小便数、心烦、脚挛急等证就绝非桂枝汤证了。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为上阳虚而不固,小便数为阳虚膀胱失摄,心烦为阳虚心神虚怯,脚挛急是筋脉缺乏阳气温煦及阴液濡养。综合证候进行分析,其病理和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大致相同。顾氏所论甚是,非丹波氏所谓建中、新加汤证,亦非山田正珍所谓干姜附子汤证,陈修园以为热证更无道理。至于《医宗金鉴》以为桂枝增桂加附子汤者,乃据后条而言但文中并无气上冲之证,故已无需加桂。误用桂枝汤,引发变证,阳愈虚而四肢厥冷,阴愈伤而咽中干燥,阴阳逆乱则烦躁吐逆。在此阴阳两虚之际,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再作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治法井然,庶无偏弊。倘因服温药负阳致胃热而见谵语,宜少与调胃承气汤以和之,使胃和而谵语自止;若重发汗,复加烧针,是一逆再逆,其厥逆必更甚于前,则非甘草干姜汤所能为力,故应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仲景此处对阴阳两虚之证,立先复阳后复阴之法,然则后世对此等证,常采用阴阳两复之法,其效更捷。

    伤寒论原文第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阴阳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阳旦”:桂枝汤之别名。张令韶云“桂枝一名阳旦”。

“胫”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

    选注:程郊倩:此条即上条注脚,借问答以申明其义也。证象阳旦句,应前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一段。按法治之句,应前条与桂枝汤,欲功其表一段。而增剧至拘急而谵语句,应前条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一段。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胫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句,应前条已用甘草干姜汤,并调胃承气汤一段。答曰寸口脉浮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数句,发明以补出前证病源及用桂枝之误,见证象桂枝而实非桂枝证,将成亡阳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阴阳内结,谵语烦乱,申叙前证,以著亡阳之实。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回,两足当温,重应前条甘草干姜汤一段。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重应前条芍药甘草汤一段。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重应前条调胃承气汤一段。故知其病可愈,亦非泛结,见其愈也。由于救治得法,万一为烦躁谵语等证所惑,而大青龙之见,不无交互于胸中,欲其病之愈也得乎。

    陆渊雷:此条拟设为问答,申明上条之义,然语无精要,反觉支离。舒驰远、尤在泾等皆以为非仲景原文,柯氏直接删去,皆是也。且如脉大何以知是虚,虚何以知其两胫挛。信如所言,则脉大者,两胫必挛乎?自病形象桂枝一下,序次凌乱,亦与上条不相应,不可从矣。

    陈逊斋:因加附子参其间,“因”字下面应加一“未”字,“附子温经”四字应删去。

    解析:本条文设问答以申明上条之义。程氏之注颇为详细。虽如陆氏所云,条文“序次凌乱”有“支离”之感,但也可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发:1:伤寒阳虚自汗出,脉浮,微恶寒,证候类似于太阳中风桂枝汤证,临证务需祥察审辩,心烦,小便数,脚挛急等证可资鉴别。桂枝汤虽非峻汗之剂,然终属辛温发散,阳虚误用,也可致亡阳耗津之变,不可不加注意。2:病有阴阳两虚,治法阴阳两补为其常,先复阳后复阴为其变。亡阳为急,也可先复其阳,免受甘寒益阴之药的牵制,以取捷效,之后再予养阴。应结合临床实际,酌情处理。

    注论精选:胡希恕:本方不止治脚挛急,即脚无力、行步困难者,用之亦验。古方中为去杖汤即由于此。(《经方传真》)

    汤本求真:其腹证现腹直肌挛急,故认此腹证而处本方时,不仅主治下肢而已,即上肢之挛急,及其他因一般脏器组织之紧缩急剧而发诸证。此东洞翁所以谓本方以治拘挛急迫者为定义也。(《皇汉医学》)。

      桑木崇秀:本法组成非常简单,仅芍药甘草两味药。芍药具有缓解肌肉拘挛的作用,与甘草的缓和作用相得益彰,共同发挥镇痛、镇静之效果。两药皆有补性和润性,因此,可以讲本方对虚证、燥证者较适宜,但临床上可不管热证、寒证、实证和虚症,广泛用于镇痛和镇静的目的。(《汉方诊疗便携》)。

方剂功效:酸甘复阴

方证提要:骨骼肌或内脏平滑肌急性痉挛、肌肉痉挛、表现为疼痛、腹痛、腿痛、抽挚、抖动、便秘者。

适应证候及适用人群:伤寒误汗伤阴,咽中干、心烦、脚挛急。患者易腹痛,便秘、肌肉痉挛。其形体胖瘦皆有,但多肌肉坚紧,尤其是腹壁肌肉比较紧张。疼痛多为阵发性,针刺样或电击样。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适用本方:

1)以下肢疼痛为表现的疾病,如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病、糖尿病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增生症、足跟痛等。

2)以腹痛为表现的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肠粘连、习惯性便秘、胆绞痛、肾绞痛、支气管哮喘、痛经等。

3)以肌肉痉挛为表现的疾病,如顽固性呃逆、不安腿综合征、小儿睡中磨牙症、颜面肌抽搐、眼睑痉挛、书写震颤症、阴茎异常勃起(强中)、阳痿、缩阴症、阴道痉挛等。

4)各种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牙痛等。

5)以便秘为表现的疾病,如习惯性便秘、肛裂、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等。

6)痛经

加减与合方

1)腹痛便血者,加黄芩15g

2)腹时冷痛者,加肉桂10g  干姜10g

3)四肢冷,胸胁苦满,腹胀者,加柴胡15g  枳壳15g

4)泌尿系结石急性发作疼痛难忍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大柴胡汤。

5)腰腿疼痛剧烈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经验参考及临床应用

经验参考: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里主治“脚挛急”。后是临床引申治疗其他部位的挛急性疾病。这类疾病以阵发性、急迫性为特征,因此,本方属于缓急止痛剂。曹颖甫治四嫂,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其恶寒,比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眠睡之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厉节病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有时退者,非厉节也。惟痛甚时筋挛,先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一两、生甘草八钱,二剂愈(《经方实验录》)。这则医案的“四嫂”除了足痛外还有肿和颜色改变,应该属于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但其表现却以挛急为主。  乔保钧治一36岁男子,因情志不遂而阳物易举,挺而坚硬近一月,舌边尖俱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投生甘草150g、白芍90g,水煎服,五剂证减,八剂而愈(河南中医,1989:3:31)。阴茎的异常勃起与海绵体的过度充血有关,本方可能通过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取效。当然,大剂量甘草是否对抗雄激素也值得重视。此案可以理解为生殖器的挛急。  陈亦人治一少女小便频数失禁,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尿频,历用各种固涩方药均无效。陈氏断为膀胱急迫,用本方舒筋缓急,服药一周即效,二周痊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此案为膀胱挛急。  王兆奎治一55岁,男性,咳嗽少痰,郁郁微烦一年余,舌尖边红赤少苔,经多方治之不效,与白芍30g、甘草12g,三剂咳嗽大减,继服五剂而愈(湖南中医杂志,19861:44)。  杨作楳治一男孩,生后数日尚不大便,于第五、六日灌肠后,方开始第一次大便;直至半岁,每三日必灌肠一次,否则努挣哭号,粪便仍不能排出。后来就诊,处生白芍9g、甘草6g,服至三剂,即可自便。续服七八剂后,日便一次,且无努挣表现(《临证录》)。此案可以理解为肠道痉挛导致便秘。

上述属于局部的痉挛,本方一样能缓解全身痉挛。胡天雄用芍药甘草汤治一例全身痉挛,原案如下:彭某,男性,年五十余岁。先晚从水库工地劳累回家,是晨稍感不适,旋即仰卧床上,昏不识人,两目直视,牙关紧闭,手足强直。诊其腹肌板硬,体温正常,脉象缓中带弦,不言不语。问家人以往无类似发作,中西医数人在座,皆不解为何病。时正初春,值境内“流脑”流行,刘老医师认作痉病,按《金匮》法,主用大承气汤;曾君以方药过峻,主勿药以待病变。值余至后,众皆请余示意见。余诊毕曰:“此病原因尚未明,但知体温无变化,合以春得弦缓为应时脉,病当无恙;牙关虽紧闭而无齘(xie)齿,腹肌虽挛急而非满痛,和参脉证,大承气汤诚嫌过峻,如勿药以待病变,又无以慰病家之心情,请以芍药甘草汤缓解全身之痉挛如何?”众皆首肯,请立方。乃疏:白芍60g、甘草30g,煎汁,撬齿灌之,未几即苏。二剂后,痉挛全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天雄》)。

    本方被活用于肢体无力的痿证。如赵明锐治张某,男,55岁,农民。自觉上下肢无力一年余,每行至一千米以外的路程,即感到两腿酸软无力,不任使用,需坐下来休息数十分钟以后才能行走。两上肢也不能举重物。患病以来曾服过不少滋补药品,如虎潜丸、健步丸之类,毫无效验,且病情日渐加重。患者四肢软弱无力,脉弦而数,但可走近路,荷轻物,其他方面均属正常。给服芍药甘草汤原方“芍药45g、炙甘草30g”,前后共20余剂,上下肢不再感到软弱无力,恢复了正常(《经方发挥》)。另外,《朱氏集验方》的去杖汤用药与本方相同,治疗“脚弱无力,行走艰难”。

    本方多加味应用。如治腹痛,《医学心悟》说:“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治小儿磨牙、夜啼多加蝉衣;重症肌无力,加党参、黄芪、乌梅;治颜面抽搐多加僵蚕、全蝎、蜈蚣;治便秘、肛裂加麻仁、肉苁蓉;肾绞痛加玄胡;支气管哮喘加椒目、沉香、呃逆加刀豆壳;颈椎综合征加鸡血藤、威灵仙;腓肠肌痉挛加牛膝、木瓜。本方合方运用的机会也很多,如治泌尿系感染多与猪苓汤合方;治癫痫样痉挛发作多合抑肝散(白术、茯苓、当归、川芎、钩藤、柴胡、甘草);合大黄附子汤又治坐骨神经痛。

    芍药甘草附子汤是重要的救逆方,可视为本方加附子,《伤寒论》用于“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隋志化治一40岁男性患者,因天热贪凉,夜宿树下,晨起即感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自认为感冒,随购APC三片服之,半小时后大汗淋漓,良久方止。自此,觉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畏寒怕冷,倦卧欲盖被,动则汗出,半月未愈。舌红苔白,脉迟无力。隋氏体安(河南中医,19885:34)。任有堂治一人,素体阳虚复感外寒,自购“安乃近”12片顿服。药后大汗淋漓、恶寒、逆冷、四肢挛急。虽厚衣重被扔呼冷不绝。证见神疲,闭目欲睡,问之懒答,舌淡,脉沉微。予炒白芍20g、炙甘草20g、制附片60g。两日一夜,服进4剂,汗止、身暖、挛舒,病遂告愈(河南中医,19852:22)。这两例都是大发汗后出现的明显恶寒。第二例的“四治挛急”还依稀看到芍药甘草汤的痕迹。加附子,其证更进一步虚寒。《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不仅治发汗后之恶寒,并治芍药甘草汤证之属于阴位者”。此见解十分到位。

1古代应用

1)《古今医统》: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腹痛。

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续集》:白术芍药汤,即本方加白术,治脾经受湿,湿热下注,暴泻无度,水谷不化,腹中剧痛者。又如黄芩芍药汤,即本方加黄芩,治热痢腹痛,后重身热者。

3)《魏氏家藏方》:六半汤(即芍药甘草汤入无灰酒少许,再煎服)治热湿脚气,不能行走。

4)《朱氏集验方》:去杖汤(即本方)治脚弱无力,行步困难。

5)《医学心悟》:本汤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

6)《类聚方广义》:治腹中挛急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奇效。

2 现代应用

1)诸痛:本方的临证加减变化,若肝胃不和而至胃脘痛,可加柴胡、枳壳、郁金等理气止痛;若胆石症,可加金钱草、柴胡、炙内金等;若头痛,可加当归、白芷、藁本等;若腓肠肌痉挛疼痛,可加牛膝、木瓜、薏苡仁。此外,对于各种疼痛,若兼有气郁者,可加香附、乌药、柴胡等理气之品;兼血瘀者可加红花、丹参、元胡等化瘀之品。本方两药用量比例原方是4:4,但目前临床很少宗其量,或3:2,或4:1.(聂惠民.伤寒论与临证.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6

2)三叉神经痛:皇氏运用加味芍药甘草汤(白芍60g、炙甘草30g/酸枣仁20g、木瓜10g)治三叉神经痛42例,服药7~25剂疼痛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者30例;半年后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疼痛明显减轻者12例。(黄冬度.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三叉神经痛42.中医杂志,198311):9

3)腓肠肌痉挛:如赵氏报道用加味芍药甘草汤(芍药30g、桂枝、甘草各15g、木瓜10g)治疗85例腓肠肌痉挛,经3~5天治疗后,痉挛全部缓解。(赵玉梅.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腓肠肌痉挛例.中医杂志,1985.266:50))

4)面肌抽搐症:祝氏运用本方加味(白芍100g,知母15g、葛根15g、蝉衣15g、甘草15)治面肌痉挛11例,均获良效。其中服药3剂而愈者4例,6剂而愈者5例,9剂而愈者2例。(祝捷.芍药甘草汤加味治愈面肌痉挛11.辽宁中医杂志,19809):40

5)不安腿综合征:本病以双侧小腿深部不舒服,有异常感觉,似虫爬样,瘙痒样或烧灼样难以形容和忍受。休息和夜间尤重,活动时症状减轻为特征,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中医学没有此病名记载,杜氏报道,据本病临床表现,认为与“脚挛急”相似。脉诊和参,辩为阴虚,宗仲景以酸甘化阴而复其阴法,运用芍药、甘草各15g治疗54例不安腿综合征。结果:痊愈48例,显效但反复着6例,总有效率100%。服药最少2剂,最多9剂。(杜豁然,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不安腿综合征54.河北中医,19843):29

6)百日咳:张氏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百日咳33例,咳频者加百部、百合;发热者加桑叶、黄芩;呕吐者加法夏、橘皮;气喘痰鸣者加地龙、葶苈子、蜈蚣;鼻衄者加白茅根、阿胶。一般2~5剂后临床症状缓解,连服10剂后,咳喘停止,精神好转,食欲佳,临床症状消失,血象化验检查均正常。(张祥福.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百日咳33.湖南中医杂志.19881):48

7)哮喘:李氏报道,以白芍、甘草,共为细末,每次30g加开水100~150ml(或再煮沸3~5分钟)澄清温服,治疗哮喘35例,8例显效;有效23例,无效4例。其中30~60分钟内有效者26例,1~2小时内有效者4例,获效时间最短为30分钟。(李富生等.芍药甘草散治疗哮喘.中医杂志,19879):66

8)本方应用范围:阴伤、血虚之发热;心绞痛;胃肠痉挛脘腹痛;胆结石、肾结石等引起的绞痛;腓肠肌痉挛;面肌痉挛,以汤剂吞服全蝎散1.5g;三叉神经痛和眶上神经痛,大剂顿服;小儿夜啼;颈椎病,配合活血药;全身抽搐症,加当归、钩藤、木瓜;重症肌无力,加党参、黄芪、乌梅。(陈亦人,伤寒论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81

9)胃脘痛:陈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火郁胃痛)、慢性胃炎(胃阴虚)、胃息肉(虚热型胃痛)、胃溃疡(嘈杂、胃热型)等四例病案。病例皆由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或气机阻滞,肝失和降,因而发生疼痛。芍药甘草汤对横纹肌、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无论是中枢性的或末梢性的,均有镇痛作用。总之,适用于筋脉失养所致腹中挛急作痛或手足拘急。本方药物不宜久煎,因白芍含有挥发油等。(陈绮翔.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胃脘痛.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1):34

10)便秘:王氏报道学习老中医杨作栋“芍药甘草汤及其加减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经验之后,应用其经验治疗60多例便秘病人,药专力宏,奏效迅速。(王文士.芍药甘草汤治便秘经验,中医杂志.19836):79)。

11)治疗癌性疼痛,凡是癌性疼痛,使用本方均有缓解作用,其用量:60--90--120--150--180--240--300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