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月报》中的“诗钟话”考察

 love趣味对联 2023-04-15 发布于广东

李德强

(上海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44)

[摘 要]诗钟是介于律诗、楹联之间的一种文学,它既有律诗的严整,又有楹联的特点,本身又兼集斗智与娱乐性质于一身。清嘉道年间,诗钟开始在福建流行,并吸引了许多文人参与唱和;清末民初之际,它的影响范围渐至全国。1913年,《小说月报》开始连载《诗钟话》,以总结和指导诗钟的创作。《诗钟话》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反映出诗钟在当时的流行盛况和巨大影响。

[关键词]诗钟;诗钟话 ;小说月报

诗钟,又名“改诗”、“战诗”、“折枝”、“百衲琴”、“雕玉双联”等,是介于律诗、楹联之间的一种文学,它既有律诗的严整,又有楹联的特点,本身又兼有斗智与娱乐性质。因而,它似诗歌、似对联,于文字中别具一体。一般来讲,诗钟主要有分咏或嵌字两种形态。根据通行的情况,嵌第几个字即谓第几唱,并依次类推。(旧称凤顶、燕领、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如果拈出的两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则其只能嵌在第一、三、五唱的位置。从中我们亦可以见出,它对格律非常重视。就内容而言,诗钟以二题为一联,即所谓事对;以二字为一联,即所谓言对。如嵌字格诗钟“醉机”(第三唱):“每寻醉石怀元亮,偶过机山吊世衡。息尽机心参佛谛,放开醉眼论诗才。”其以“醉”、“机”二字为诗钟眼组成联句,以历史人物为背景进行联对,亦能彰显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其上、下两句虽没有必然的关系,却在总体层面上亦能与文人思维相得益彰。就形式而言,诗钟需要多人参加唱和,并根据抽签情况,每人创作一联,然后由主持人评出最佳者。就评判标准而言,诗钟以咏物入微,且托意深远为主旨;以思致精刻、词语隽妙、采色陆离,声调和美为标准;以风格清远、字炼句健为努力方向。不同于传统诗歌,诗钟讲求新奇、贴切,并不忌讳用巧太过。因而,诗钟讲求先天神运和后天巧化的结合,并且它由趣而生理,由理而入神,也极大刺激了文人的创作欲望和好胜之心,从而带来了诗钟在清末民初的广泛流行。

根据现存资料来看,清嘉道年间,诗钟开始在福建流行起来,并引起了文士的高度重视。《清稗类钞》曾云:“(诗钟)至近代而大盛,作俑者为闽人。久之而燕北江南,亦渐有仿效之者矣。”[1](P4007)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像林则徐、张之洞、易顺鼎、梁启超、林纾等都参与了相关唱和活动;其中也产生了许多相关作品,如樊增祥《樊园五日战诗记》、《樊园战诗续记》等即记载其与友人的诗钟唱和情况。①不但如此,大江南北也出现众多诗钟社,像广州“与社”、上海“江南吟社”、南京“滨社”、苏州“寒山社”、北京“灯社”等都较为闻名;而其策源地福建的诗钟社更是多如牛毛。

由于诗钟的巨大影响,也引起报刊文学的广泛关注。如果翻阅近代报刊我们就会发现:民国前后的多数报刊都有征稿通告及相关作品的刊载,它不但数量众多,且带有评奖性质。如《抱香簃随笔》所云:

诗钟,一名折枝,龙阳易哭庵(顺鼎)最擅此体。昔乔寓宣南时,与陈伯严、文芸阁、缪筱珊、曾重伯辈各以此事竞胜,斜阶花底,挑灯掷笺以歌。郎梅云:“为上官昭仪选定甲、乙”,一时传诵。如《贺新娘》(三字鸿爪)云:“暮雨吴娘桃叶渡,秋水胡骑贺兰山。”《新五板桥》(四字碎锦)云:“新潮板渚三春水,旧雨枫桥五夜船。”世楼(蜂腰)云:“落花身世随流水,细雨□□□远山。”(分咏)《茶松子》云:“春愁禅榻看烟飏,秋梦琴窗听雨敲。”又其弟(分咏)《楼□□帝》云:“其中绰约多仙子,天下英雄惟使君。”又妹香畹有《朝梦》(凤顶)云:“朝潮夕汐吴江水,梦女灵风圣女祠。”均佳,所谓一门风雅者非欤?[2]

随着诗钟的广泛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也相继出现于报刊,像《之江日报》、《双星杂志》、《小说月报》等都有相关理论总结,用以规范和指导诗钟创作,其中《小说月报》中连载的《诗钟话》最为具体和详细。因而,通过对《小说月报》中《诗钟话》的考察,也可见近代对诗钟的总体诗学探讨情况之一斑。

1913年10月,《小说月报》开始连载《诗钟话》,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诗钟的创作盛况和巨大影响力。从其内容中可知:其原名为《诗钟范》,后改为《诗钟话》,并有宗山和马庆蓉所作的序言。总体来看,《诗钟话》从诗钟的起源到创作都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诗钟话》对诗钟的名称及起源作了简单介绍。作者承《清稗类钞》之论,以“刻烛击钵之遗意”[1](P4007)为其名称的由来,并认为诗钟起源于楚人“大言”、“小言”,晋人“了语”、“危语”。(这在本文后面有具体论述)在具体创作方面,《诗钟话》也指出:

昔鲍明远集中有'数诗’、有'建除诗’;而《北史·崔光传》又有所谓'八音诗’、'十二次诗’者。文人游戏自古有之,而朱子尝作'十二辰诗’,则大贤宜或为之矣。[3]

从中可见,这也是作者所认可的先贤诗钟之作。从诗钟创作规范可知:鲍照《数诗》共二十句,两句为一单元,在奇数句的句首,将一至十按顺序置入句中,已是诗钟“嵌字格”雏形。虽然它还只是简单的嵌字,却已为诗钟的生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建除》诗则从第一句起,每联开头冠以十二辰的名称,因十二辰的头两个名称为“建”、“除”,即“建旗出敦煌,西讨属国羌。除去徒与骑,战车罗万箱”已与诗钟的嵌字格完全吻合了。此外,朱熹《读十二辰诗卷》②也是巧妙地把十二生肖嵌入诗中,在很大程度上与近代诗钟有相通之处。但如果加以推敲,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诗钟话》极力从复古理论出发来抬高诗钟地位,但其中也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

第二,《诗钟话》对诗钟的创作提出了具体规范。这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首先,树立了明确的诗钟品评标准。《诗钟话》曾指出:

凡作诗钟,熟题用生典,俗题用雅语。琢句新鲜,裁对工巧,斯为能品。最难得凌空下笔,骤观之,似不切题;细按之,实是此题。境界超然,出人意表,乃神品也。[3]

根据“琢句新鲜,裁对工巧”或“境界超然,出人意表”,《诗钟话》把上乘诗钟分为能品、上品两类,并指出了明确的品评标准。在具体创作中,诗钟要经过三种境界方能达到神品之境界:先要做到清通,其次要求警炼,并最终达到自然之境。上乘的诗钟应咏物入微且托意深远,不可失之浅薄而少酝酿。所以,诗钟想要启迪性灵、发皇耳目必须要有“灵机”,即“内运煅炼,自然慎重”。[3]因而对于“自然”的要求,是诗钟始终贯彻的最重要原则,其超妙处正在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之能。

其次,明确了具体创作要求。《诗钟话》也认为:

诗钟有天分,有人力。气和者理周,才高者语妙,思尖者意新,神闲者韵胜。[3]

可见,《诗钟话》也重视不同的作者因其特质的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作诗钟不可不讲气象和风格,并会出现不同派数。即:

雄浑则有悲壮、苍凉之慨,清刚则有爽拔、英毅之气,绮丽则有精彩、沉着之致,超旷则有清新、朗隽之音,典实则有和瞻、端雅之度。[3]

因而,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作者要根据诗钟“眼”而精炼构思:或者以议论胜出,或者以神韵胜出,各自展示其所擅长的本领,以达蕴含无尽之境。

再次,主张以创新为主。同楹联一样,诗钟非常讲韵律、气势和声调;但它工巧新鲜且可自由抒情,既可典雅,又可庄重,也可诙谐,又表现出很大的自由度。同诗歌一样,诗钟也讲求词采、声调和寄托;但它不避纤巧雕镂、典奥深涩等作诗之弊,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创作风貌,从而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因而《诗钟话》也指出:

诗以有真意、生气者为上,用趣者次之,惟不可太纤巧、太雕镂;诗钟则不然,不避纤巧,不避雕镂,真意、生气者难得,能用趣味者上上。如诗钟大观(旁听券)(担)元作:“有耳皆铛徒费纸,此肩非铁恐成荠。”可谓善用趣笔矣![3]

从中可见,诗钟也有其独特的文学特征,并能充分调动作者的主动性,以便翻陈出新。值得注意的是,《诗钟话》也曾指出:如果专以雕镌刻镂为工,诗钟也会失去它原来的本旨,所以作诗钟也要有内涵,有限度,并以能经得起推敲为妙。

第三,《诗钟话》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法。作诗钟要达到自然而发的高级境界,最重要的是炼气和炼笔。因而《诗钟话》也指出:

诗钟以意为体,非曲无以达其意;以词为用,非练无以运用其词。曲而能达者,笔;练而能实者,气。去此二字,非但无好诗钟,并且作亦无从着手。[3]

这也是《诗钟话》的理论核心:意乃诗钟之体,若要充分表达一体之意必须要动笔,即多写作;词乃诗钟之用,若能创造一用之词必须要炼气,即多读书。如果词意过于拘泥,气势必定索然;而意气过于放纵,也会导致对仗的疏松。因而,炼气和炼笔不但可以增加个人修养,也能使人耳目一新,从而达到既有理趣又有寄托的境界。

不但如此,作诗钟要做到自然浑放,还须要炼字。诗钟的要旨不外乎四点:看题、托意、选材、琢对,这就要求作者还要讲求炼字之能。因为过于追逐思理的阐发,就会妨碍文采书写;而片面追求字句的新奇,又会导致内容空虚。只有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琢,才能达到“造句沉着,炼字妥帖,对取精巧,意善阐发”[3]的高超境界,这也为诗钟创作提出了很高要求。此外,作诗钟也需严格的对偶方法。诗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以联对为主,以工对为上乘。因而,对偶的成败直接影响其质量,因而《诗钟话》提出:

上下对偶,相称最难。对法固当着力,要必先争命意。意是,再施力于对;意之次者,尤恃对仗得窾。能转斡使遒健,方能出群制胜。[3]

从中可见,命意的得当是对偶的关键。与诗钟本身的特点相符,诗钟的对偶多追求新奇、贴切之功。为了达到此效果,《诗钟话》又提出“草木不可对禽鱼,服用不可对饮食。”[3]的对偶原则,这就要求对偶不但要奇警、工巧,也要精洁、恰当,并以自然之笔出之。如果要做到上述要求,就需要多读书、多思考。所以诗钟之道不但要有兴会来发,也需要学问根底。因而,诗钟的产生和流行也自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诗钟的起源,《诗钟话》已经简单提及。具体而言,魏晋之际的“了语”、“危语”可视为诗钟的一种雏形。这两种语体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即:运用竞赛手法来共作联句,具有很强的消闲娱乐性。③实际上,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了类似于诗钟的活动。《南史》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即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4](P1465)

这种击钵立韵,刻烛限时的文人游戏即是诗钟的原始形态,只是没有近代诗钟如此严格的规定。此后《坚瓠庚集》所载“冷香联句”④则已经是典型的诗钟唱和了,由此可见诗钟在宋代已经在小范围内通行,只是并未引起知识阶层的重视。晚清之际,诗钟才正式为知识阶层所重视,并逐渐流行起来。概而论之,诗钟的定型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激发而来。

首先,它受到清朝科举考试“截搭题”的直接影响。所谓“截搭题”即是取“四书”、“五经”原文的上句与下句,各截取几个字搭接起来凑成的文题。这样的考试命题方法为清朝科举制所独有。自清中叶以来,这种取士方式一直相沿成习,直到科举废除才算销声匿迹。[5]“截搭题”把不相连的两个句子联系起来,既不成文,更不成句。它的本意是防止考场举子作弊行为的发生,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诗钟的定型。对此,《清稗类钞》也有相关记载。其云:

诗钟始于道、咸间,殆仿制艺之截搭题而作。盖截搭合二题以制一文,诗钟亦合二题以制一联也。[1](P4007)

徐珂认为诗钟乃仿科举“截搭题”而来,这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诗钟的产生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关系。它因科举而促成,但随着发展,其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诗钟与“截搭题”形式相近,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文人的斗胜心理,这也使得诗钟更易被接受和喜爱,并给予士林文人某些心理补偿。科举制废除后,诗钟开始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自有其特殊的原因使然。吴煮《味萝轩诗钟存稿序》也曾云:

诗钟云何?主司命两题不相类者,各成偶句,限以答刻,如击钵催诗故事……作者得句,授一人易书为卷录。录竞,授一人评甲、乙,为主司。迟者不录,无毫发私。略如科场规律。主司以上次居首者为之,卷录即殿后者,间有拟作,同人公定其优劣,盖虽游戏小道,非是无以昭允当。方其史额攒眉,申唔不辍,苦思冥索,知接屋中情状。甲、乙定后亦真似得失之在己者。又或同人击节,称为佳联,而次反居后,众为称屈,如抱遗珠之憾者,亦时有之。[6]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钟“略如科场规律”、“知接屋中情状”云云也是大有深味;进而论之,诗钟在福建产生并迅速风靡大江南北,也是具有时代效应的。

其次,它受到折枝联句的影响。联句也称为“连句”,乃是两人或多人连缀而成的诗,其多为长律。刘勰《文心雕龙》所云:“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7](P18)即此而言。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也云:

联句起自《柏梁》,人各一句,集以成篇。唯魏《悬瓠方丈竹堂宴饷》则人各两句,稍变前体。自兹以还,体遂不一:有人各四句者,如《陶靖节集》所载是也;有人各一联者,如杜甫与李之芳,及其甥宇文彧所作是也;有先出一句,次者对之,就出一句,前人复对之者,如《韩昌黎集》所载《城南诗》是也。[8](P110-111)

因而在具体创作方面,魏晋时期的联句诗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诗钟娱乐和斗智兼而有之的性质,且在形式上以多人分咏为主;清代前期的“折枝”联句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闽人称嵌字格诗钟为“改诗”,故而它可能是嵌字格诗钟的原型。折枝诗相当于七律中的颔联或颈联,其对偶也要合于诗词格律的要求。因而“它的魅力就在于以简练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涵,作为竞文角智的利器,其所斗在博、巧、捷,是大雅的文字游戏,名士文人多乐为之。”[9]这也为诗钟的定型提供了有力条件。此外,诗钟与灯谜、酒令等文字游戏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当代学者王鹤龄先生认为诗钟“分咏格”的产生与酒令直接相关。[10]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诗钟与文人的日常生活较为密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它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诗钟已经形成了特定的规则。在原则上,诗钟以不相类的二题合为一联,又以不相类的二字置于其中;在内容上,诗钟多咏一事一物,而且以咏不伦不类的事物为正宗。这不但是它本身的特点,也与其形式有密切关系。虽然诗钟是一种文字游戏,但不可等闲视之。它不但可以陶冶性情,也可以寄托家国之恨,自有其特殊文学价值。邵瑞彭《寒山社诗钟丙集序》曾云:

诗钟者,谐隐、射覆之流,文章之支派,暇豫之末造也。夫文之为德,关乎运会,三代已降,迭为降污。世莫盛乎汉唐,故元音彪炳;祚莫衰乎宋元,故风雅寝声。有清受命,质文共举。人怀枚、马之才;户习郑、贾之学,灵乡所浮,国治而民休。……实以字字相俪为工,以荒僻、诙奇为巧。故文虽□,而质实肆。至其为之,犹贤自博弈,既远穿凿;非圣贤之嫌,又无门户矜夸之气。虽未知于古人,技进乎道,何如?要亦岁晚务闲,朋来盍翦良会也!若遒琐细支离,无当大雅,则运会所骇,忧非人谋。[3]

可见,邵氏虽以小道目之,但也承认诗钟承文运而来,并非仅娱人心目而已。诗钟也讲求寄托,并与气运相转移。因而,诗钟不但可以涵养性灵、宣泄情感,也能觇文运之盛衰。《清稗类钞》曾指出:“愤世嫉俗之士,每于诗钟出题时,寓其嬉笑怒骂,如天子与兽、官与狗、司法与傀儡、科举与溺器、选举与彩票,一薰一莸,使之并列可见矣。”[1](P4008)综上而言,《诗钟话》在《小说月报》的连载,乃是近代诗学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娱乐性诗风流行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作为游戏之笔而存在,其自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注释:

① 莫友堂《屏麓草堂诗话》、李家瑞《停云阁诗话》、施鸿保《闽杂记》、黄理堂《雪鸿初集》等都有诗钟的记载;此外,邱逢甲《岭云海日楼诗抄》、李岳瑞《春冰室野乘》、何刚德《平斋诗存》、连横《雅堂文集》也有相关论述。

② 朱熹《读十二辰诗卷》:“夜闻空笔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沽酒聊从容。手种猴挑垂架绿,养得鹍鸡鸣角角。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③ 《世说新语》对此有相关记载:“桓南郡(玄)与殷荆州(仲堪)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旄’,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④ 《坚瓠庚集》卷三云:“苏老泉一日家集,举'冷’、'香’二字一联为令。倡云:'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东坡云:'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颍滨云:'□□□□□□冷,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云:'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参考文献:

[1]徐 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庞檗子.抱香簃随笔[J].春声,1916,(1).

[3]诗钟话[J].小说月报,1913,(7)-1914,(11).

[4]李延寿.二十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王惠泉.清代科举考试的截搭题[J],紫禁城,2001,(1):19-20.

[6]陈 新.诗钟漫说[J].阅读与写作,2000,(3):30-31.

[7]刘 勰.文心雕龙[M].大连:大连图书供应社,1924.

[8]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10-111.

[9]卢美松.福州诗钟述略[J].闽都文化研究,2006,(1):321-334.

[10]王鹤龄.诗钟考源[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2):62-67.

The Research of Shi-zhong’s Theory Pubulished in Novel Menology

LI De-qiang
(Chinese Department,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Shi-zhong was a form between couplet and poem,possession in neat formation of poem and characteristic of couplet.At the same time,it also belonged to the battle of wits and amusement.Shi-zhong came into being in Fujian in period of between Daoguang and Jiaqing-dynasty and spread all over the country,then prevailed in last Qing dynasty and begin of democratize country,also many litterateurs taken part in the movement.It belonged to rudiment in period of Weijin,and came under inspire between Jieda theme and Zhezhi poems,then fi nalized the design fi nally.Its form had two types:separate sing and embed letter.Becuase of the prevailing of Shi-zhong,it also stimulated the comment to guidance and summarization.And the Comment serialized in novel menology,which was not only had highly theory value but also refl ected the hugly infl uce from a side face.

Key word:Shi-zhong;Shi-zhong theory;novel menology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12)04-0018-05

[责任编辑 唐音]

[收稿日期]2012-06-1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 J D75007):清末民初报刊诗话整理与研究。

[作者简介]李德强(1979-),男,山东东营人,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中文系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明清近代文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