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剧传奇,一个二花脸居然真的建国称王

 风吟楼 2023-04-16 发布于广东

#第三只眼看大湾区#

晚清时期,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西关小姐”名噪一时。于是,“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成为广州新的文化符号,也是时尚与潮流的代名词。

文章图片1

恩宁路就位于西关,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两边尽是骑楼建筑精华,有詹天佑故居、李小龙祖居、清朝李文田的书斋“泰华楼”等十余处文物古迹。

文章图片2

粤剧艺人的行会“八和会馆”也在这条老街上。一幢三层高的灰砖骑楼,门顶有“广东八和会馆”的招牌;趟栊后两扇高达四米的暗红色木门,上面贴着门神秦琼和敬德。据说这两扇门已有百年历史,左右是原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题写的对联:“八音八表高奏升平调,和乐和衷同讴盛世歌。”

文章图片3

进门是狭窄的前堂,右墙悬“岁寒三友”图,由京剧名家梅兰芳、粤剧名伶薛觉先和粤曲编剧邓芬共同创作。穿过前堂即为舞台,约百余平方米,几乎和骑楼等高。正前供奉华光神像和张骞先师、田窦二师的牌位,两边摆着旧式椅子。

文章图片4

戏曲界多奉唐玄宗李隆基为梨园神,而粤剧界则奉华光为祖师,可见南北文化差异。华光也叫“华光天王”、“华光大帝”,北方称“灵官马元帅”,俗话说“马王爷有三只眼”,即指这位火神。张骞先师与出使西域那位爷不搭界,他是北京艺人,因避祸南下,传“唱做念打”给粤剧伶人。田窦二师,也是粤剧肇始时传艺于伶人的两位仙童。

文章图片5

左墙悬挂三幅镂空木雕,即“六国大封相”、“八仙贺寿”和“天姬送子”,据说这三出戏最能检验剧组的根基。周围墙上还贴着当年的海报和历代穗港粤剧名家的黑白剧照。二楼是办公用地,三楼为八和曲苑。

明成化年间,外来戏班来广州演出频繁,本地人参与其中,是为粤剧萌芽。清初出现演唱“广腔”的本地戏班“土优”,晚清时渐趋成熟,流行于两广、港澳台及海外粤方言人群中。按照《粤游纪程》的说法,本土戏班最早所唱应该是“蛮音杂陈”的弋阳腔和昆山腔,也有说“本地班近西班”,即类似西北秦腔梆子戏,注重武打场面。明徐渭《南词叙录》云:“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而昆腔则“流丽悠远”、“听之最足荡人”。清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

文章图片6

早期本地戏班的活动中心在佛山,清顺治十五年(1658)在灵应祠(祖庙)前华封台,后改名万福台,为广东现存最华丽精巧的古戏台。乾隆十九年刻《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琼花会馆在大基尾”、“优船泊于基头”。“琼花会馆”是八和会馆前身,最早的粤剧艺人行会。南海人梁序镛云:“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kuàng]节,万人围住看琼花。”所以粤剧艺人至今还叫“红船子弟”。

文章图片7

清咸丰四年(1854),鹤山名伶李文茂率红船子弟,与“天地会”陈开响应太平天国“反清复明”号召,乘机举事。他随陈开进入广西后,在桂平建立大成国,称平靖王。起义军纵横两广,咸丰八年(1858)攻桂林不克,退至黔桂边境怀远山中,不幸病逝。

文章图片8

李文茂虽然最终没能成事,但却是历史上第一个反抗暴政的粤剧艺人,足以名垂青史,现代戏剧奠基人田汉称赞他是“世界戏剧史上曾无先例的光辉榜样”。作为粤剧二花脸演员,他将自己的角色挥洒到极致。以其事迹为蓝本的《李文茂起义》、《铁血红伶》,一度被搬上舞台。

文章图片9

清政府抓不到李文茂,便焚毁琼花会馆,禁演粤剧,解散戏班,屠杀艺人。直到1889年,在邝新华、独脚英等人倡议下,粤剧艺人集资在广州西郊的黄沙买地建楼,成立“八和会馆”。

文章图片10

八和会馆有两重涵义。首先,“八和”有八个堂,即“慎和堂”、“永和堂”、“新和堂”、“兆和堂”、“德和堂”、“福和堂”、“庆和堂”、“普和堂”,是为“八和”,意为“八方和合,团结一心”,艺人按角色住宿;其次,“八”字意指对行的人,“人”字上面分开就是“八”字,“和”者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开创粤剧新天地。两重涵义,均强调“和”,以“和”为贵。

1937年,八和会馆毁于日军轰炸;1946年,海外粤剧艺人筹款要求重建“粤剧祖屋”,买下恩宁路177号的三层洋房作为新址;1985年,“八和会馆”改称“广东省粤剧八和联谊会”,恢复活动;2003年重修成功后对外开放。受“八和会馆”影响,荔湾区有浓厚的粤剧氛围,曾被中国文联及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

文章图片11

相对于外省戏曲,粤剧既有中国写意派的夸饰浪漫,又有轻快流畅新潮善变的禀性,人称“南国红豆”。2009年9月30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粤剧不断发展,八和会馆分会遍布世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而“广东八和会馆”被海内外粤剧人士尊为“母会”。

文章图片12

与其他地方戏类似,粤剧角色也生、丑、净、旦、末。角色表演艺术可分四大类别,唱、做、念、打,也就是唱功、动作、念白和打斗。有趣的是,因受外来文化影响,粤剧伴奏也吸纳西洋乐器,如大、小提琴等。而戏装则更夸张,“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与别处地方戏类似,粤剧传统例戏也不外乎《窦娥冤》、《秦香莲》、《白蛇传》等。

文章图片13

粤剧、粤曲、粤乐是岭南三大艺术奇葩。虽然三者源流沿革不同,但对外行人来说,粤剧和粤曲有点类似,至少唱腔接近。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粤剧需要舞台,要有扮相,场面宏大;而粤曲则可因地制宜,茶楼酒肆、会馆公园都能表演。至于粤乐,应该容易理解,我们耳熟能详的《步步高》、《彩云追月》、《山乡春早》等,都属于广东音乐。

我接触的地方戏也算多,最熟悉的莫过于秦腔。我觉得,秦腔“吼”出来的西北风,适合表现《斩单通》这样豪迈悲壮的英雄气概;而粤剧唱腔婉转清丽,更适合演绎《红楼梦》这样的爱情桥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