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被压抑的市场需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释放。 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我们,一个季度过去了。 你的战略执行情况如何? 各种目标是否按计划达成了呢? 我调研了一些身边的企业家,一季度不管是新签客户、新增收入还是回款情况,都和预期有很大差异。 问题基本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各个岗位的立场和计划很难拉齐和统一,导致战略目标虽然分解下去了,但是无法协同达成,经常出现扯皮和推诿的情况; 第二、业务推进过程中发现人、财、物等资源匹配不上,导致一些关键项目磕磕绊绊,无法保质保量按时达成目标,最终投入产出也出现很大偏差; 第三、各个业务、部门的目标指标和考核评价脱钩,导致行动五花八门,做好做坏说不清楚,很多结果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这些问题背后,本质上并不是企业的执行力不足或是管理管控不够,而且缺乏目标共识、经营结果导向、团队大协同、一起大作战的抓手。 所以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我认为比较有效的一个抓手——打硬仗,到底该如何落地。 01 为什么硬仗如此重要 很多企业都认为自己的战略和目标无比清晰,但如果仔细打开来看的话,其实围绕竞争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 ![]() 这就导致了,目标虽然都变成KPI和计划落下去、压实了,但是只要一开始执行,就一定会出现资源和行动分散,大家各自为战难以协同的现象。 《好战略坏战略》一书中提到:战略工作的本质并不是“设定目标”,而是“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发挥自身优势,并且用连贯性的行动去解决,而非简单地设定目标和鼓励行动。 所以,战略落地需要有连贯性的行动来做支撑,而硬仗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抓手。 再举个例子,如果解放全中国是战略目标,成功解放50座城市是KPI,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拆解、作战,那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持久的拉锯战,甚至已经解放的城市也有可能再被敌人夺回。 而通过发动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场战役,每场硬仗就集中了优势兵力,攻克了关键城市,才能真正实现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向解放全中国的战略目标迈进里程碑的一步。 ![]() 02 好硬仗的三个标准 硬仗是胜仗的前提。 一般来讲,会从三个维度来定义一个好的硬仗: 第一,是挑战性。 经营者必须要去解决有挑战性的目标和问题。如果硬仗不硬,大家自然也没有什么动力,达成目标之后也没有什么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作战的欲望。
就是集各个兵种的力量,来共同攻坚一个关键问题或客户。 核心在于通过硬仗这种形式,形成一个新的作战小组,打破之前内外部的协同、流程和利益阻碍,实现共同的目标。
硬仗不是持久战,只有在相对短期内达成胜利,团队才能得到快速的正反馈,才能越战越勇。时间一长,很容易再而衰、三而竭,失去了一鼓作气的效果。 这就要求硬仗要直指机会和窗口,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路径。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拿下战果。 ![]()
因此,我们常说,打仗是对团队最好的锻炼,带领团队打胜仗是最好的领导力。通过硬仗,把里程碑竖起来,把任务说清楚,把团队串起来,把士气调动起来。这样一场一场打下来,全年的目标才有保障,才能历练出一直能打胜仗的团队。 03 硬仗落地的两个错误 有时候,虽然企业制定的硬仗满足了挑战性、团队性、时效性这三个标准,但是还是有可能无法落地。 原因就在于,在硬仗落地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澄清环节没有做到位:战略目标澄清与硬仗澄清。 一、战略目标澄清 二战中,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从硬仗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是一场巨大的胜利。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就变成了最大的败笔。 ![]() 很多时候,企业在群策群力共创硬仗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对战略目标的解读和澄清不够,导致硬仗选错了战场、错配了队伍、错过了战机。 比如,明明战略上要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结果硬仗却选择了高端客户创新产品上市。结果团队一边要加大营销投入、提升性价比,另一边又要在市场上塑造高端形象、追求高毛利高利润率,自然战略与硬仗都无法落地。 因此,保证“硬仗从战略中长出来”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从三个方面进行澄清,来更好地达成对战略目标的理解与共识: 第一,战略目标。 企业要清楚地描述: 1、3年后企业是什么样子? 2、有哪些增长的机会? 3、竞争优势体现在哪里? 4、决定成败的要素是什么? 5、明年要达成怎样的绩效目标?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企业,以中长期的战略目标为靶心,以机会和能力为准星,商讨出符合行业规律、符合增长趋势、符合自身条件的绩效目标,给硬仗一个客观的框架和范围。 第二,市场客户产品目标。 企业要明确: 1、要拿下、做深哪些市场? 2、要优先服务哪种客户? 3、产品策略是什么? 4、业务模式要如何优化? 5、聚焦哪种核心能力的发展?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企业,更加聚焦当前的市场与客户的需求与挑战,更加聚焦自身业务和产品的增长和创新,让硬仗对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第三,组织能力目标 企业要思考: 1、加强哪种经营理念? 2、组织结构是否敏捷? 3、员工期待哪些机制的创新? 4、人才能否支撑业务发展? 5、聚焦哪种组织能力的提升? ![]()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企业,回归战略执行的核心驱动力,从组织和机制的层面思考人才经营意识与能力提升的方法,让硬仗成为人才的训练营,而不是一场场有生力量的消耗战, 二、硬仗澄清 战略目标需要被清晰描述与澄清,硬仗也是一样。 举个例子,如果企业的一个硬仗是“A业务在年底实现扭亏为盈”,一般会从这3个方面进行描述与澄清: 第一,硬仗描述。 要回答为什么这场硬仗必打不可?硬仗是什么?以及硬仗不是什么? 比如,A业务目前是公司唯一亏损的业务,严重拖累了公司在xx行业的布局。它的扭亏为盈,能够让公司实现全面盈利,提振信心,为提升xx核心竞争力做好基础; A业务扭亏为盈是要通过经营的改善,真正实现利润为正。不是要大幅裁员,通过成本和费用暴力削减,实现账面盈利。 这样能够让大家形成对硬仗统一的认知。 第二,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要回答硬仗具备哪些有利的条件或资源,同时面临着何种风险与障碍。 比如,A业务的有利因素在于,业务已经实现了独立核算,能够清晰地计算、分析收入与利润;同时老客户关系稳定,复购率在提高; A业务的不利因素在于,亏损的额度较大;缺乏高质量的大客户,新市场拓展进度缓慢。 这样能够让大家明确硬仗的机会与挑战,提升优势资源的使用效率,聚焦克服关键的问题。 第三,关键衡量指标。 要回答如何衡量硬仗的成败。 比如,当业务A在年底实现了,营收增长10%,大客户收入占比突破20%,毛利目标超过6000万元时,就可以认为硬仗达成。 这样能够让大家不仅定义出好的硬仗,同时通过指标把责任压实,提升硬仗的紧迫感和成功率。 04 硬仗细化 当企业能够把硬仗定义好、澄清好之后,想要正式开始落地执行,还需要将硬仗进行进一步细化。 也就是要将硬仗,继续拆解出具体策略、关键行动、主帅副帅、作战团队、主责人以及完成时间等内容。 这一步并不难,与正常的目标分解、工作计划分解的方法一致,可以参考OKR、OGSM等工具。 ![]() 以“业务A扭亏为盈”这个硬仗为例: 1、具体策略有两个,优化销售渠道与产品功能完善。优化渠道是为了更好地触达客户,提升客户转化效率,可以支撑营收增长的指标;而产品功能完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客户的复购率,让有利因素变成致胜因素。 2、在优化渠道这个策略之下,还会继续拆解出一些关键行动,如电商平台的开通、价格体系的打通等。 3、作战团队,需要销售部、市场部、产品部三个部门联合作战,协同由三位主责人负责,为执行压实责任,提升效率。 4、硬仗还会设立主帅与副帅,负责调配相关资源、牵头制定计划、分配作战任务,评估效果等。 ![]() 总结: 企业通过硬仗,本质上打通了企业上下,对战略目标的认知、对关键任务的共识、对成败与优劣势的分析、对目标与责任的挂钩,以及对执行跟进与纠偏的落实。 更重要的是,硬仗直指经营结果的达成。通过不断带领大家打硬仗,企业才能形成打胜仗的基因,才能让将军、将领涌现,才能真正实现战略的落地。 |
|
来自: blackhappy >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