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耶律阿保机举全国之兵攻打渤海国,东丹王穿天子冠服

 思明居士 2023-04-16 发布于河北

耶律阿保机神勇睿智,颇有称霸北方、问主中原的雄心壮志,自契丹建立国家以后,便展开对中原更大规模的掠夺战争,占领大片中原土地,大有吞并中原之势。但是阿保机深知占领中原绝非易事,首先必须消除后顾之忧,扫除肘腋之患。于是,阿保机首先派兵征服西北各部,剪除西翼的威胁。西翼的障碍被解除以后,唯有东翼的渤海国还存在。为了免除后顾之忧,耶律阿保机决定出兵攻灭渤海国。天赞四年(925年)冬,耶律阿保机举全国之兵开始攻打渤海国。

文章图片1

东丹国建立以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这片刚刚占领的土地采取了相对比较特殊的统治策略:一方面不改变原渤海国的体制,只把国号改为东丹国,意为东契丹之意,允许东丹王穿天子冠服,建元称制。同时,要求东丹国“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另一方面,将渤海王族迁到辽“皇都西,筑城以居之”,“存其族帐,亚于遥辇”。事实证明辽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是十分成功的,不仅稍稍缓解了同渤海人的紧张关系

减少了渤海人的怨恨情绪,而且一些渤海裔文臣武将还为辽王朝以后开疆拓土、治理地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耶律羽之的这一建议正符合了辽太宗的心意。此次东丹国南迁工作历时一年之久才完成,在迁徙过程中有大批渤海遗民逃往高丽、女真地区。从墓志记述不难看出,耶律羽之上表辽太宗建议将东丹国南迁到辽阳地区是奉了东丹王耶律倍的诏令,而不是迎合辽太宗的心意。反观东丹王耶律倍虽“欲效盘庚”,但其本意却是为试图消除辽太宗对他的的猜疑。

事实上,东丹国南迁工作完成以后,辽太宗对耶律倍的猜疑仍然没有消除。天显十一年(936年),走投无路的后唐末帝李从珂派遣李彦绅将耶律倍杀害,时年三十八岁。东丹国王耶律倍投奔后唐以后,东丹国的实际权力逐渐被辽王朝收回。至此,东丹国开始由属国向地方政权转变。从天显十一年(936年)人皇王耶律倍被杀到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病逝,辽王朝始终没有任命新的东丹国王。直到公元947年,耶律阮即位,才任命耶律安端为东丹国主,封明王。

文章图片2

耶律安端虽然被任命为东丹国主,封明王,但并没有册封其为“人皇王”。明王安端病逝以后,辽朝再也没有任命新的东丹王。东丹国是辽朝灭亡渤海国以后,为了管理渤海故土和渤海遗民而建立的“国中之国”。它是辽朝初期存在于辽朝东南部的特殊的属国,虽然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外交权力,但随着辽王朝的向前发展,逐渐转变为成为了辽朝的地方基层政权。

燕云十六州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契丹早期对燕云地区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掠夺人口和和财富,并不实行长期占领。据统计,从公元901年至公元906年的六年间,契丹骑兵南下就有5次之多。但随着契丹国家的建立,在对待幽云地区的态度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一般性的掠夺转变为攫取土地、占领城池。在完全占领山北八军之地以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率30万大军南下,试图攻取幽州。

此次攻取幽州的失败让耶律阿保机认识到契丹骑兵惯于草原作战,攻取防守严密的城市尚缺乏经验。同时渤海国的存在,也成为契丹南下的肘腋之患。在这种情况下,耶律阿保机改变策略,从攻取幽州地区转为统一整个北方草原。公元925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亲征渤海国。就在辽朝全力攻打渤海之际,后唐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公元934年,李从珂即位,是为后晋末帝。李从珂登上帝位以后,对握有实权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猜疑颇深。

文章图片3

而石敬瑭亦有叛乱之意,双方矛盾重重。石敬瑭叛乱以后,李从珂命张敬达率军讨伐,将石敬瑭围在晋阳。石敬瑭一面派兵抵御,一面遣使向契丹救援。此时的辽王朝已经完全统一整个北方草原,消除了东西两翼的威胁,正着手准备南下进攻中原地区。石敬瑭的求援为辽太宗南下占领中原地区提供了有利契机,于是他便欣然允诺,答应中秋之际赴援。当年九月,辽太宗亲自统率大军南下,与石敬瑭配合,很快灭亡了后唐政权。

石敬瑭登上帝位以后,便迫不及待的履行自己的诺言。契丹通过援立石敬瑭建立后晋而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地区。随着这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并入辽朝版图,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之间的力量对比逐渐发生了变化,胜利的天平已经逐渐倾向契丹王朝,燕云十六州地区已成为契丹南下进攻中原的桥头堡。后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王朝,致使后晋北部边疆无险可守,同时也使得整个中原农耕文明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渤海国建立初期,统治机构尚不完备。在接受唐朝册封以后,大祚荣派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知识,仿效唐朝建立了中央统治机构和地方州县制。“渤海国王是最高统治者,独揽一切军政大权。王位世袭,父死子嗣。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政堂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执行国王命令,会决庶政,典领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置大内相一人,居左右相上。宣诏省,相当于唐朝的门下省,掌管出纳王命,负责与政堂省、中台省共同审议军政大事,置左相一人。

文章图片4

中台省,相当于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草拟命令,审议决策,置右相一人。政堂省下设六部:忠部、仁部、义部、智部、礼部、信部,相当于唐朝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之下设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即:中正台,中寺、宗属寺、太常寺、司宾寺、大农寺、司藏寺、司膳寺,文籍院、胄子监、巷伯局。地方机构为:全国设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县置县丞。军事机构模仿唐制设十卫:左右猛贲卫、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

东丹国大体上沿用了渤海国的政治体制。由于后渤海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层次高于契丹王国,因此辽王朝统治者限于其民族自身发展程度和东丹国的现状,为保持渤海故地社会的稳定和巩固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根据实际需要对后渤海国的制度略加损益。这种损益,直接表现在统治机构的变化上。东丹国的相职均是仿照后渤海官制而设置的。对比后渤海国与东丹国的相职,可以知道东丹国的左、右大相相当于后渤海国的左、右相,左、右大次相相当于后渤海国的左、右平章事。

与渤海官制的区别就在于东丹国只有中台省,而没有政堂省和宣诏省。《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大东丹国中台省。太祖天显元年置,乾亨四年圣宗省。左大相。右大相。左次相。右次相。”由此可以证明东丹国的中央机构只有中台省,而且左右大、次相只是中台省一省长官,而不是宣诏省和中台省二省的长官。后来经过简化省去大、次二字,称左、右二相。比如,“人皇王奔唐,羽之镇抚国人,一切如故。以功加守太傅,迁中台省左相。”“应历初,召髙模翰为中台省右相。九年正月,迁左相,卒。”保宁五年(973年)“秋七月庚辰,以保大军节度使耶律斜里底为中台省左相。”

文章图片5

天禄二年(948年)“冬十月壬午,南京留守魏王赵延寿甍,以中台省右相牒轕为南京留守,封燕王”。中台省作为东丹国的行政中枢和决策机构在建国时期是设有大内相这一相职的。据出土的《耶律羽之墓志》记载:“次兄污里,前北院大王,东丹国大内相”。耶律羽之次兄污里□,即是《辽史》所记耶律觌烈。“耶律觌烈,字兀里轸,六院部蒲古只夷离堇之后。父偶思,亦为夷离堇。……从伐渤海,拔扶余城,留觌烈与寅底石守之。天显二年,留守南京。十年卒,年五十六弟,羽之。”

耶律觌烈传中并没有记载其曾出任东丹国大内相一职之事,但耶律羽之墓志的出土可以证明东丹国大内相一职确实是存在的。由此可以得出东丹国的相职一共有五个:大内相,左大相,右大相,左次相,右次相。东丹国中央保留了原渤海国政堂省下属的六部及寺、监、局一类的衙署。由于史料匮乏,我们对东丹国官制的具体情况无从详考,但通过一些史料的零星记载仍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如《五代会要》卷29《契丹》记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以渤海奏事右录事试大理评事高保义为朝散郎,右骁骑长史”。清泰二年(935年)二月,“以入朝使南海府都督列周道为检校工部尚书。”清泰三年(936年)三月,以渤海入朝使“政堂省工部卿乌济显试光禄卿。”《南唐书》卷18《契丹》记载:烈祖升元二年(938年)“六月,契丹使梅里捺卢古、东丹使兵器寺少令高徒焕奉书致贡”。由此可以证明:东丹国大体上保留了原渤海国的职官设置。同时,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一些调整,裁减了部分中央机构。

文章图片6

经过损益后的政权体制更有利于将权力集中在统治者的手中。辽会同元年(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派遣赵莹将燕云十六州地图献给辽太宗,从此燕云十六州成为了辽朝的领土。辽王朝获得这一地区地区,不同于以前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征服。因为生活在该地的汉族,其人口之众多,经济之发达,文化之先进,历史之悠久,是契丹腹地及其统治地区所无法比拟的。辽王朝为更有效地统治这样一个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于是抛弃了本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大胆采用汉族先进的统治方略。

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统治政策,首先在中央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和属国之政。其官吏大部分任用契丹贵族。南面管治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陆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官吏设置基本仿效唐代。《辽史·百官志》记载:“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皇帝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南面官一般由汉人担任,也杂以部分契丹人。燕云十六州并入辽朝以后,在地方官吏设置上大体模仿唐朝官制。

文章图片7

《辽史·百官志四》载:“辽东、西,燕、秦、汉、唐已置郡县,设官职矣。高丽、渤海因之。至辽,五京列峙,包括燕、代,奚为畿甸。二百余年,城郭相望,田野益辟。冠以节度,承以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分以刺史、县令,大略采用唐制。”幽州作为辽朝的南京,既有朝廷直接派驻的京官,又有管理地方州县的地方官。南京设有宰相府,设左右相、左右平章政事。这是代表中央的权力机构;南京留守司,管理南京军政,留守是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

文章图片8

下设南京三司使司。南京转运使司,是仿唐制而设,负责各种财货转输及其他财政事务。南京栗园司,负责管理栗子的生产、销售和税收。三司使、转运使司、栗园司都是南京的经济管理官员。与三司使司并行的还有虞候司,专门负责皇上在南京的警卫;巡警院,负责南京城内陆方治安;南京都总管府;南京处置司;南京太学,是南京的文化机构。南京地方官员有析津府尹,一般由南京留守兼任。至于各州县,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并有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同时,州设有州学,县设县学,均与史上五代机构类似。

东丹国是在后渤海国基础上建立的,是一个少数契丹奴隶主贵族统治多数渤海人的政权。辽朝统治者深刻地体会到东丹国要实现在渤海故地的稳固统治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与后渤海王室和后渤海贵族的关系。因此,为加强统治,辽朝统治者吸收了渤海国的一些旧臣和大贵族到东丹国的政权中。后渤海老相和渤海司徒就是一个例子。天显元年二月“丙午,改渤海国为东丹,忽汉城为天福。册皇太子倍(耶律倍)为人皇王以主之。

以皇弟迭剌为左大相,渤海老相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渤海老相和渤海司徒大素贤均是后渤海国的高级官吏,在东丹国建立以后直接进入东丹国的中央统治机构,占据了东丹国五相中的两相。但事实上,让这二人高居相位,只不过是辽朝统治者用以缓和矛盾、网罗渤海贵族的手段而已,根本不会允许他们掌握更多的实际权力。

文章图片9

据《辽代石刻文续编》中《耶律羽之墓志》记载:“比及大圣大明升天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收伏渤海,册皇太子为人皇王,乃授公(耶律羽之)中台右平章事,虽居四辅之末班,独承一人之顾命。”由此可见,在东丹国建国初期的几位相职中,掌握实际权力的是右次相耶律羽之。《辽史》亦载:辽太宗会同三年(940年),“东京宰相耶律羽之言渤海相大素贤不法”,辽太宗“诏僚佐部民举有才德者代之”。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已经升为东丹国左相的耶律羽之权力之大;第二:左次相一职仍由渤海人担任。辽朝统治者对渤海贵族中真心投靠的人则委以重任,给予实权,髙模翰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辽史·髙模翰传》记载:“髙模翰,一名松,渤海人。有臂力,善骑射,好谈兵。初,太祖平渤海,模翰避地高丽,王妻以女。因罪亡归。坐使酒弑人下狱,太祖知其才,贳之。”髙模翰真正得到重用是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

文章图片10

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登上帝位,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朝出兵支援。在对后唐的战争中,髙模翰立下了赫赫战功,多次受到辽太宗的褒奖。“上(辽太宗)谕模翰曰:'朕自起兵,百余战,卿功第一,虽古名将无以加。’乃授上将军。”“会同元年(938年),册礼告成,宴百官及诸国使二仪殿。帝(辽太宗)指模翰曰:'此国之勇将,朕统一天下,斯人之力也。’”“车驾入汴,加特进检校太师,封悊郡开国公,赐玺书、剑器。”“天禄二年,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对衣、鞍勒、名马。应历初,召为中台省右相。……九年正月,迁左相,卒。”髙模翰一生宠遇之至,是一些契丹贵族所无法比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