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研·寻·链:幼儿园主题审议路径的思与行!

 小红与书xh23 2023-04-16 发布于重庆

导  读

随着课程园本化的推进,幼儿园需要做课程审议活动,旨在让教材更具适宜性和有效性。在做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实施“园本化”课程中,我们开始思考,主题审议审什么?怎么审?为什么审?

主题审议应基于儿童立场、基于教材、基于本园实际……不但要审议更要将审议常态化、过程化。在主题审议时要对教材的核心价值、目标、内容、实施路径等进行解读、设计和架构,在实践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主题的内在逻辑线索、幼儿的经验与发展需要、活动过程的有效性等方面把握主题审议的价值性。

现结合对小班主题活动《朋友是一家》的审议,来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

01

审教材——理顺逻辑,理清主题脉络

主题审议要求教师明晰教材架构,从儿童的视角来解析主题。我们研读教材、领会主题内涵和价值所在,住 “朋友”这一关键词,碰撞对主题实施的想法,力求在解读教材和主题说明中明晰教材逻辑、读懂主题主旨的前提下提炼出核心价值,理清主题脉络。

解读教材,理顺逻辑

主题活动《朋友是一家》选自省编教材,它以完整儿童观为基底架构而成,按照“儿童自我发展、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三个维度选择相应主题,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主题线索螺旋呈现。在主题即将开展的前期,我们组织组员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梳理与聚焦幼儿的需求,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

领域入手,理清脉络

对小班主题《朋友是一家》进行反复研读与梳理后,我们根据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可能蕴含怎样的学习与发展为思考点,梳理出“聊聊朋友——交交朋友——认识朋友”三个小主题。在审议中基于儿童视角,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采用增删、取舍、重组等方式对主题进行梳理,目的是让内容更适宜幼儿的需要,更好地立足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创生。

图片

02

研儿童——把握核心、链接经验

图片

在主题审议中,我们需要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核心经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考虑审议的内容。审议内容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儿童带着什么进入主题以及在主题中能够发展哪些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水平有目的地推进。因此,主题审议一定要基于儿童的发展需要,链接《指南》儿童的发展目标。

链接《指南》,聚焦核心

在主题即将开展的前期,我们组织教师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我们基于幼儿的年段目标、已有经验等,梳理与聚焦幼儿的需求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问幼儿、问老师、问家长三条途径来链接《指南》与聚焦核心经验,挖掘主题《朋友是一家》的核心价值。

链接经验,分析需求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心中装有主题预设目标外更多地应追随幼儿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议幼儿在主题中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在预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和有机整合,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机生成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内容,让主题的开展能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真正地体现课程为幼儿服务。基于此,在《朋友是一家》主题开展前,我们以幼儿为出发点,通过谈话、观察、调查记录等形式,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及幼儿的需求,同时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和幼儿经验,捕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为主题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图片

03

寻路径——优化内容,架构主题网

根据主题审议的内容,我们明晰主题价值,确立主题目标、主题内容、主题行进脉络。这就需要对审议内容的行进线索及幼儿经验做一些低位的思考,使之更加园本化和适宜幼儿,进而架构主题的目标和实施路径,绘制主题网络图。

关注内容,重审目标

我们在充分了解幼儿对朋友的认知兴趣与需求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调适,使主题更贴近幼儿,将主题内容的动态性、多元性、有效性融为一体,将主题教学中原本宽泛的主题目标更加细化,从认知、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进行调整,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清晰明了。在优化目标之后,我们架构出主题《朋友是一家》的目标体系,并将原有的目标调整为:

图片

跟踪过程,重构主题网

通过对主题《朋友是一家》的目标审议,我们以省编教材为蓝本对主题进行“园本化”实施,将静态的主题文本,经过实践变为适宜于本园幼儿的主题。在主题审议阶段,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监控主题实施的过程,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增删相应内容,重构主题网。

1

追随儿童,寻找链接点

我们在碰撞中梳理了主题的价值取向,追随儿童的发展链接核心经验,帮助幼儿梳理主题行进脉络。同时,我们站在幼儿的视角去审视幼儿与朋友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了解“朋友”,给幼儿提供一些经验铺垫。这样才能从儿童的实际经验出发,追随儿童,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点,将预设的内容作为动态生成的内容,再次梳理形成主题思维导图,让教师更加清晰明了主题行进的方向。

2

关注内容,重构契合点

根据儿童的兴趣,我们梳理和调整了“聊聊朋友——交交朋友——认认朋友”三条主线,并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寻找多个契合点,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构生成的内容。主题审议不仅仅是对主题实施过程的监控,还是对主题进行的整体反思。在主题审议内容中,我们有意识地寻找生成的内容与主题的契合点,将之拉回到主题框架中。其实,生成的内容不是对主题的背离,而是加深了主题的深刻性。

优化环境、适时留痕

环境不仅仅是班级中的美丽的背景,而是更好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桥梁。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动态的、互动的主题墙、作品墙,让幼儿在与墙面交互作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1

   主题环境适当留白,随时与幼儿互动

环境并非是创设得越“满”越好,在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要给幼儿“留白”。“留白”的作用是有效触发幼儿与空置环境互动的愿望,使他们能够主动有效地利用环境。

2

   学习留痕合理呈现,适时反映幼儿学习

在环境中我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获得的核心经验、学习的相关内容及作品等,科学合理地为幼儿的学习“留痕”,适时地反映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在与《朋友是一家》有关的环境中我们看到幼儿的参与度,看到每个班级的每一个角落处处留下幼儿的身影。

04

链经验——梳理主题,建立资源库

图片

本环节的主题任务是反思整个主题,在主题的实施中我们需要梳理主题,汇总资料,为主题的完善和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主题梳理,归纳经验链


主题结束后,我们需要对主题进行整体的回顾、梳理、评价与反思:主题审议的核心价值能否真正的实现?主题目标的达成程度如何?活动的开展是否符合儿童的特点?儿童的经验是否提升?教育环境的创设是否适宜?等等。

1

善于解读主题的联系点

在主题实施时,我们解读主题说明,聚焦教材与主题的联系点,在解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主题的核心价值点以及子主题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架构主题脉络的联系点,为主题行进指明了方向。

1

及时抓住儿童的兴趣点

在主题开展中,教师机智地寻找、把握儿童的兴趣点并给予支持,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给予及时的关注,从而推进幼儿更深入的学习。

1

善于搜集主题的评价点


在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收集幼儿的作品、活动照片、家长的反馈等,作为评价主题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搜集视频、图片等资料以丰富活动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资料汇总,建立资源库


资源库的建立是主题审议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将主题中的材料分门别类,以网盘形式存储在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平台上,教师可根据需要自行下载使用。比如,我们建立了《朋友是一家》的主题审议资源库。
图片

总之,在小班《朋友是一家》主题审议中,我们以动态的眼光有效推进主题的持续发展,让教师对课程“园本化”的主题审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去做从儿童出发的课程。课程审议让教师对教材更加明晰,使主题内容更加园本化;课程审议,使我们更清晰地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审视课程的价值取向。我们通过课程审议去寻找课程与幼儿现实生活中的契合点、链接点、联系点,让课程审议变得更适宜、充实、丰满。在课程审议的“园本化”道路上,我们会一路前行,且行且思。

图片

文章来源 |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第三期,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吴越幼儿园   王凤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