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黄琼:综合主题课程的价值把握与有效实施(下)

 做一回懒人 2016-08-13
  小编的话
  在设计和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时,老师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核心经验”,究竟什么是“核心经验“?为什么它对于综合主题课程实施而言如此重要?如何把握和落实”核心经验”……听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教研员、特级教师黄琼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本刊记者 宋静磊
  PART3:对“核心经验”的重点解读
  记者    您为什么反复强调核心经验是综合主题课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究竟如何理解主题的核心经验?
  黄琼    我认为,核心经验是主题课程的“牛鼻子”问题。之所以强调核心经验,是因为它能帮助教师明确一个主题究竟“要什么”“重点在哪里”“关系在何方”。换言之,核心经验可以让教师看清“课程要实现的是孩子哪些方面的发展”,让教师在高位上驾驭课程,心中装着“核心经验”(有目标意识),眼里看着“孩子发展”(有对象意识,会观察、识别、判断),才能实现有效互动。    此外,教师关注核心经验的价值在于:可以深化课程意识,站在课程的角度思考“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能对班本化课程有自己的发言权,而不仅仅是盲目、被动的执行者;可以强化幼儿发展意识,核心经验体现的是主题课程的追求,即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可以优化教师专业水平,让教师的观察更深入,判断更准确,互动更有效。    为此,教师首先要搞清“核心经验是什么”,定位一定要清晰。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三对关系来辨析这一概念。    一是“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已为大家熟知。对于核心素养,也许当前教师们还不是很熟悉,但我相信,在未来三年里,这个概念一定会“如雷贯耳”。因为现在从教育部开始,大家都在研究整个中小学、幼儿园核心素养的问题,目前已有研究者着手研究幼教核心素养的问题。两者都是最上位的概念,但视角不同,前者是自上而下的,从教育者角度出发的;后者更多的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研究的是“人”最基础的核心素养。明确了这一组最上位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核心经验的内涵。    二是“基本经验”与“核心经验”。基本经验是在《课程指南》中提出来的。《课程指南》是上海的课程实施方案,架构了上海课程的基本框架——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其中提出了4条生活基本经验、7条运动基本经验、9条学习基本经验,这其实是我们的课程培养目标。而核心经验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在研究个别化学习时提出来的。我们发现,在主题实施过程中,仅凭教材上的一两条内容要求不足以为教师丰富的实践提供支撑和依据。为了帮助教师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主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把一个主题关键的核心经验提炼出来。如此,教师在实施一个主题时就能明确自己“要什么”,就不会出现“轨道交通”主题下让孩子记住一个个站名、做“我是中国人”主题时让孩子背出56个民族和对应的服饰等现象。可见,两者都是中位的概念,视角相同——都是基于幼儿的角度,大小不同——前者大于后者。    三是主题“内容要求”与主题“核心经验”。这对概念都是围绕主题的,新教材中的每个主题都有“内容要求”,教研室根据内容要求将每个主题的核心经验概括了出来。以大班主题“我们的城市”为例,内容要求有两条:1.有兴趣地观察周围不同的建筑,了解它们的特征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体会城市建筑的不断变化,了解各种新鲜事物,感受家乡越来越美好。然而,单凭这两句话教师还是难以把握这个主题究竟要做到什么程度,甚至“管”不住一个主题要连续开展几个星期的“活”。为了给教师提供实践参考依据,我们根据这两项要求和教材里的素材点,将主题的核心经验进行了梳理。因此,两者都是源自主题,但有着不同的作用:前者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来自新教材;后者是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源于教材中的内容要求与素材点,经过归类、细化,变得更全面、更具有操作性,让教师明晰主题开展究竟要什么,重点是什么。
  记者    正如您谈到的,对核心经验的把握程度关系着综合主题课程实施的成效,那么对一线教师而言,怎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和落实主题的核心经验?
  黄琼    在明确了核心经验“是什么”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的问题。我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三句话。    一是上下贯通,即要清楚“从哪里来、在做什么、到哪里去”。以“学习”为例,对于上海而言,最上位的就是《课程指南》中的9条学习基本经验,要将其落到班级的学期目标,体现在班级学期计划中,更要在主题的内容要求或核心经验中体现出来。例如,《课程指南》中关于“学习”的第一条基本经验为“用各种感官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也许小班更多的应该是“用各种感官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中班可能要重在“比较事物的异同”,大班则要让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园三年都有与“动物”相关的主题,小班的“动物花花衣”更多的是让幼儿感知动物的主要特征,中班的“在农场”重点让幼儿比较动物特征的异同,大班的“动物大世界”则更多地让幼儿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总之,9条学习基本经验要通过三年所有的主题来实现,班级计划和主题的核心经验要落地,最终达成《课程指南》中的基本经验。    二是左右关照。上下贯通以后,还存在一个“左右”的问题。仍以“学习”为例来说明 (其他活动可依此类推),学习有个别学习、集体学习及其他各类活动形式,各类学习活动都要指向“目标”与“经验”。例如,《课程指南》中要求大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大班的8个主题都应该突出重点,指向“发现关系”——沉与浮、斜坡与速度、空气与燃烧、植物与阳光、水与温度等偏自然科学的内容,以及上海与中国、食物与健康、城市与建筑、幼儿园与小学等偏人文科学的内容,所有的学习形式都要指向核心经验,做到左右关照。
  三是重在幼儿。学前教育的关键使命是要实现孩子的发展,做主题最终也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经历与经验。以“我是中国人”主题为例,我们提炼出了“情感与态度”“认知与能力”“动作与技能”等方面的核心经验,并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研究中开发了“地图拼板”“旅游棋”“对对碰”“中国筷”“京剧脸谱”“中国大舞台”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为了促成孩子的发展,让孩子获得这一主题的核心经验。
  PART4:课程实施的反思与评价
  记者    要切实了解主题课程实施的成效,离不开有效的反思和评价。一个主题结束后,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自评与年级评、园方评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黄琼
  当一个主题结束时,教师应养成对主题实施效果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并使这种习惯成为一种职业习惯。评价主题实施的效果,其重要的视角,是在整个主题过程中孩子发展的真实效益。    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主题评价的依据主要有三个,一是主题的内容要求与核心经验(最主要的),二是班级制订的学期目标、计划(需要兼顾的),三是上海《课程指南》的基本经验与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期望目标(应该熟知的)。如此,评价时才能有课程意识和幼儿发展意识。
  对于三方评价的关系,我认为各个幼儿园的情况不一样。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园和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来说,三方的轻重关系应有所不同。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的幼儿园和教师,建议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因为评价的关键和目的就是唤醒每位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自觉,而且教师在评价中是最有发言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