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隽美如华——母亲的回忆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3-04-16 发布于福建

本文作者:王建东


一直以来,想写一篇回忆母亲的短文,可是想表达的内容很多,却无从下笔。经朋友推荐关注了《察右中旗人的故事》公众号,在一篇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文章中,有许多是对父母的回忆,阅读后感人至深。因此,决心把母亲一生经历的坎坷记录下来,以怀念她老人家。

年轻时的母亲

母亲崔俊玲是咱们地地道道的后山人,出生在察右中旗广益隆,小名叫俊花(中旗人发音为“种花儿”)。据老人讲,崔家康熙年间从山西介休张兰镇西北里村到后山做旅蒙贸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广益隆崔家就是其中一支。她出生在1937年,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那一年,姥爷说,她出生时正赶上八路军来下枪(抗日战争时期,让当地大户缴出武器支持抗日武装),广益隆捐了十二根(支)长枪,两根(支)短枪,几十匹马。

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生活注定是动荡不安的。母亲回忆,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跑土匪”,家里几辆大车上常备着馒头干、炒面、肉干,作为随时准备逃难的干粮。广益隆是个土围子,四个角有炮楼,周围有壕沟,对一般的土匪是有防御能力的,周围乡亲遇匪患时,逃到土围子中避难。那时,年轻力壮的男丁上围子墙防御土匪,妇女儿童、老人们就躲在屋里和院子中,不安和恐惧的气氛笼罩着每一个人。多数情况下,经过谈判,讲好条件后,土匪就撤了。老人们说,不能与土匪结仇。母亲的姑姑讲:民国初期,匪患猖獗,卢占魁扬言要踏平广益隆,血洗老崔家,她的父亲崔三兵苏,知道大祸临头,决定只身去会卢占魁,经过斗智斗勇,避免了一场血光之灾,挽救了老崔家,当然老崔家给了土匪许多银元、粮食和马匹。

母亲的工会会员证

抗日战争时期,遇上大股土匪和日寇,知道抵抗不过,就会先让家属们到后草地逃难,家里只留下主事男人与之周旋,等匪患兵祸平息后才敢回到家中,所幸多次都有惊无险,广益隆崔家解放前没有发生大的灾祸。

再后来,母亲家出现了大的变故,我姥姥在她九岁时病逝,姥爷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因特定的原因去世了。那时她还不满十二岁,舅舅才八岁,姐弟俩成了孤儿。由于土改的原因,崔家的亲属们大部分迁居当时的归化城(呼和浩特的旧城)。好在我姥爷解放前在归化城棋盘街买了一处四间房的院子,母亲的奶奶带着这对孤儿,落脚于此,过着缺吃少穿,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苦日子。母亲经常讲:她带着舅舅去大南街买卖字号煤灰堆上拾料炭(一种没燃尽的煤核),去菜摊边拣菜叶。苦难的日子说起来就心酸,后来在亲戚们的帮衬下,生活才安顿下来。

母亲的父亲

这个时期,母亲在老家得了一种叫肝包虫的病,已经非常严重,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她,面黄肌瘦,一脸病容,个子不长,但肚子很大,整个人病殃殃的。如果在医疗条件差的农村,得了病只能听天由命。可是因祸得福,这时她来到了城市,正好母亲姑夫退伍转业领到了一笔转业费,奶奶就同家人商量,送她到当时市立医院(解放前叫公教医院,是当时最好的西医医院)做手术治疗。医院得知母亲家庭贫困的情况后,还主动免除了手术费。手术非常成功,母亲的病得到了根治。她在世时常说:“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新社会,没有共产党她是活不到现在的。”

住院期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当时亲人们对手术不抱多大希望,就是死马当活马医,如果人没了,就算尽心了。住院前,她奶奶把平时省吃俭用的钱拿出来给母亲做了一身新衣服,穿上新衣服去医院。病愈后,母亲长高了,也胖了,身体结实多了,于是去了一家家庭裁缝铺去做学徒,干些锁扣眼、撩裤边的活儿,挣些钱补贴家用。

五八年大跃进时,母亲参加了工作,在呼市合作针织厂上班,后来舅舅也在包钢参加工作,这个苦难的家庭才有了转机。

参加了工作的母亲

母亲参加工作后,经人介绍与父亲相识结婚,我们姐弟仨相继出生,成家后生活虽不富裕,但却其乐融融非常温馨。

在这里不能不提及母亲的奶奶,一个坚毅、善良、有主见、有智慧的老人,她中年丧夫,四十多岁时丈夫崔三兵苏因病过世,带领一个大家族在民国那个动乱年代,历经风雨仍保持一个大家庭的兴旺。老年丧子,在那个特殊时代,两个儿子都先她而去,可她老人家没有被现实生活打倒,继续支撑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给母亲和舅舅一个遮风避雨的家。文革中,她被红卫兵扫地出门,送回察右中旗老家改造。当时已年近八旬,由于年龄太大又被退了回来。晚年她尽量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为孙辈照看重孙辈,我就是她看大的。老人于1976年去世,享年90岁。

母亲的奶奶

母亲总是对孩子们疼爱有加,儿时母亲下班后,在她黑色的包中总能找出好吃的来,一块月饼、几块饼干、一把糖果。后来才知道,那是特意为我们准备的,为给孩子们一个惊喜。单位分西瓜、香瓜等应季瓜果时,她是最积极踊跃的。她常说:“一年一季,今年不吃就要等来年了。”

我在5岁时被送入针织厂托儿所,冬季天黑得早,每天盼着母亲快来接我,坐在门口小凳上唱着不知从哪儿学到的儿歌:“灯着了,妈来了。”每当回忆至此,我总不禁潸然泪下。

幸福生活有时会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母亲50岁(1987年)那年父亲得了直肠癌,来年春天就去世了。家里顶梁柱没了,天塌下来。那时我在上学,哥哥刚参加工作,只有姐姐结婚不久。

获得先进工作者的母亲

经历过磨难的人总会在困难面前变得更加坚强,此时母亲已退休,为了让家庭更宽裕一些,为了给两个儿子娶媳妇,她不知从哪儿找来一个卖冰棍的手推车,在通达南站卖雪糕、瓜子、汽水。个子不高的她,头戴一顶纺织女工的白帽,穿上工作时的白围裙,带着一包雪糕、瓜子上汽车、下站台、在站门口不畏风雨做起小生意来。一年下来,也挣了两千元,给我哥成了家,等我工作后生活有了起色,这时她才过上安定祥和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母亲是孤独的,除了帮我们带孩子外,独自生活。我们由于工作忙也疏于照顾,常常生病也不说,怕我们担心影响工作。她总是说:“你们好好工作,妈没事。”但一个人时总是一支支地吸着低档香烟。我们回去探望时,她却表现出对生活的满足和幸福。平时节俭的她,在亲戚交往中却出手非常大方,“我这也支应一门子人呢,门迎差事(发音)少不了,不能让人家小瞧了。”

晚年的母亲

可能是由于长期吸烟的原因,晚年时咳嗽特别厉害。当时我们也没在意,认为是感冒,等送到附院检查时,CT片诊断结果是肺癌晚期,住院不到一个月就离我们而去,那是2010年10月的一天,母亲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73岁。

母亲的一生,像许许多多察右中旗的妇女一样,勤劳、朴实、善良、坚强,在困难面前有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孩子、对亲友充满了爱,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家庭撑出一片蓝天。

母亲,您永远活在我心中。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出生于六十年代末,工作生活在呼和浩特市,机关干部。

【本期幕后】
策划:敏敏
编辑:敏敏
校对:安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