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什么还能长时间存在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4-17 发布于北京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虽然有很多藩镇成了独立王国,但是唐王朝仍然具备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唐朝的主要税收来源发生了变化。

在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北方仍然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帝国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于河北、河南和山东省农业大省。安史之乱爆发后,这些地区都被叛军所攻占。在平乱的过程中,唐政府并没有用绝对的武力去收复这些地区,而是采用了军事和政治相结合的方式,拉拢了很多叛乱的将领,反对安史头目。这相对于是承认了他们所占领的地盘。所以在安史之乱平定后,这些地方也就成了独立的王国,名义上朝廷的藩镇,但不再给进行纳税。

????????????????????????????????????????????唐帝国图

但是帝国内部又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北方的人口因为战乱大量逃到了南方,南方经济发展更加迅速。水稻插秧的技术更是获得了非常广泛的推广应用。所以,江南很快就成了帝国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再加上原有的蜀地的赋税,唐王朝正常运转是没有问题的。

2.大运河的通道能够长期保证

江南的赋税能够运到京城长安,最主要的通道就是大运河。唐朝政府对大运河的保护可以说是用尽了全力。主要表现在唐中央政府和淮西节度使的矛盾上。

???????????????????????????????????????????????安史之乱

淮西节度使本来是唐王朝为防止安禄山南下而设置的藩镇,位于今天的安徽、河南和湖北一带。因为大运河从淮西经过,所以淮西的稳定对帝国财政至关重要。可也正因为如此,淮西对朝廷财富的觊觎也就在所难免。

??????????????????????????????????????????????????大运河

到了李忠臣接任节度使后,开始不听进行号令;后来李希烈赶走了李忠臣,接任节度使,开始帮助朝廷剿灭了山东的梁崇义,但后来又反叛;朝廷派兵去镇压。

在朝廷的军事压力下,李希烈被陈仙奇所杀,并归队朝廷。后来等朝廷撤军后,陈仙奇又被吴少诚所杀,重新反叛。面对如此反复无常的地方势力,朝廷上的裴度等大臣要求坚决镇压。唐王朝终于在817年平定了淮西,第二年唐宪宗下令废除淮西镇,由朝廷直接派官吏来管理。这样一来,大运河能够畅通,朝廷的财政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3.唐中央政府和藩镇之间形成了共生的关系

唐中央政府在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还能依靠江南和蜀地的赋税勉强支撑,但实力大大削弱,没有力量去消灭地方割据的藩镇。但是藩镇也没有力量对中央政府构成大的威胁。

唐朝后期割据的藩镇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民主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藩镇节度使面临中央和其他藩镇的压力,他的个人能力和威望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旦他的决定令大家失望,就马上会有被推翻的风险。原因就在于,没有了更高权力能够约束一个割据藩镇的将领和士兵,藩镇就会呈现出半失控状态。例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去世后,没有选儿子作继承,而是选择了侄子田悦,后来田悦勾结其他节度使一起反对朝廷,引起了众将领的不满,于是大家杀死了田悦,拥立田承嗣的儿子田悦为节度使。类似的现象不用枚举。可以说,中央政府和藩镇之间长时间内保持了力量的平衡。

唐王朝的灭亡开始于黄巢起义,黄巢起义转战十余个省,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经济,对江南的破坏更是非常巨大。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唐政府的税收来源,力量大大降低,直到公元907年被宣武节度使朱温所灭亡。

???????????????????????????????????????????????唐玄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