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思明居士 2020-08-22

引言

公元755年11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同部将史思明,借口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自河朔举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整个叛乱历时八年,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始得平息。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国运、历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代由盛唐转入了中唐。安史之乱后,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成为唐王朝后150年始终存在的政治现象,它与宦官专横、文人阶层的崛起一起左右着李唐国运的盛衰。

一、藩镇割据的缘起

安史之乱以前,方镇节度使之兵力主要置于边防要地,以屏藩唐室, 因此又称为“藩镇”。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号召各方讨逆,平乱有功的将领,亦被授予节度使旌节,“由是方镇相望于内陆,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节度使下辖数州至十余州,又多半兼任所在道的观察使,一跃成为地方行政首长,他们聚敛财赋,掌握兵马,恭顺者可为朝廷效股肱之力,跋扈者亦足以据地自专。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兵败自缢,朝廷亟欲乱事早日结束,于是接受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的建议,以安、史降将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分帅旧部镇守河北,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才直告平定。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河北三镇

大乱甫定而国步维艰,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出奔陕州。广德二年( 764 ),仆固怀恩反叛,又引回纥、吐蕃等入寇。其后,仆固之乱虽平,而吐蕃仍不时侵扰。朝廷忙于平乱、御敌,巩固西北边防,无暇顾及河北,薛嵩、李宝臣、田承嗣和李怀仙乘机坐大,“收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又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及淄青节度使李正已皆互通婚姻,相为表里。

面对河北藩镇飞扬跋扈的作为,“代宗以黎元久罹寇虐,姑务优容”,“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藩臣,羁縻而已”。显见统治阶层饱经战乱后务在安辑、与民休息的决策思维,不惜采取宽容、姑息的手段来羁糜,笼络呈现脱序现象的安、史降将,默许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把持兵权、人事权和财政权,更有弹性地维持唐王朝与河北藩镇之间的主从关系,使其不至于再走向叛乱,亦即“不让再出个安、史之类的领袖用整个河北地区的力量来公开反对中央”。对于此时的唐王朝而言,在国家元气未复之际,如此举措亦不失为稳定政治秩序、谋求宇内和平的一种权变,即使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藩镇割据

二、现实如此,肃、代二帝对藩镇自治的纵容默许

朝廷宽容、姑息的态度,在面对藩镇内部领导权更替的问题时表现得尤其清楚。安史之乱以后,河北藩镇节度使更替高度自主,大多是父死子继,少数为兄终弟及,期以土地传之子孙,史称“河北故事”、“河朔故事”或“河北旧事”;不过,藩帅遭杀害或驱逐、军士拥立他将之事也时常发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卒,肃宗“遣中使往抚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军中裨将李怀玉杀玄志之子,拥立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授希逸为节度副使,此举首开节度使由军士废立之例。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朱泚及其弟朱滔共杀节度使李怀仙,希彩自称留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派兵征失利,朝廷只好原宥希彩,以其镇幽州留后,进而授予节度使节。大历七年(772) ,朱希彩为孔目官李怀缓所杀,朱泚在士卒的拥立下权知留后,上报朝廷,朝廷即授其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大历十年(775) ,昭义兵赐使裴志清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煽惑而驱逐留后薛鳄,率众归附承嗣,承嗣随后引兵侵夺相、衡四州之地,朝廷虽曾命幽州、成德、淄青诸镇之兵讨伐,最后还是赦免田承嗣。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田承嗣

河北军士废立藩帅之风影响所及,河南藩镇亦起而效尤。大历十一年(776) ,汴宋留后田神玉去世,都虞侯李灵曜杀兵马使孟璧,并交结田承嗣以为援,朝廷不得已而以灵曜为汴未留后。大历十四年(779) ,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为左厢都虞侯李希烈所驱逐,朝廷遂以希烈局淮西留后,接著授予节度使旌节。

综观上迹事例,可知肃、代二朝均未强有力地遏止河北藩镇及其追随者内部军士废立藩帅之事,往往只能在事后准许得势之人留后称号,进而授予节度使旌节,作形式上的认可,对作乱者多宽宥安抚,息事宁人。

三、德宗削藩:偷鸡不成蚀把米

唐德宗即位之初,锐意革除肃、代二朝的积弊,“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建中二年(781)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自称留后,上表请求世袭节度使之位,被德宗断然拒绝,给了“河北故事”的既得利益者一记当头棒喝,使其产生自身权势恐遭剥夺的危机感,为了捍卫长久以来所享有的藩镇自治,李惟岳与伟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连兵抗命。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唐德宗

朝廷发兵征讨四镇,起初大挫叛军之势,梁崇义、李正己、李惟岳先后死去。不料,平叛有功的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幽州节度使朱滔对封赏不满,竟与田悦、李纳(李正己子)连成一气,战局由是逆转。建中三年(782) ,朱滔自称冀王,田悦自称魏王,王武俊自称赵王,李纳自称齐王。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共同议定:“俱称王而不改年号,如昔诸侯奉周家正明。筑坛同盟,有不如约者,众共伐之。”

此举诸藩之志不在推翻唐朝政权,只为联合力量以求自保。河北、山东之乱未艾,而河南之叛又起,原本也参与平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萌生异志,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王,与朱、田、王、李互通声息,进攻襄城。建中四年(783) ,受命欲救襄城的酒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领士兵五千经过京师,后来因为赏赐太薄而哗变,德宗仓皇逃亡奉天。当时居留长安的朱泚在乱兵的拥立下自称大秦皇帝(后改称汉元天皇),发兵围攻奉天。城将不守,卒赖神策河北行营节度使李晟和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引|兵击退朱泚,始解奉天之围。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泾原兵变

兴元元年(784)正月,唐德宗下诏罪己,声明叛逆除朱泚外均得赦免其罪,既往不咎。田悦、王武均、李纳见赦令,皆自去王号,上表谢罪,朱滔则退守幽州;只有李希烈自恃兵强财富而称帝, 国号大楚。不久,李怀光竟与朱沘通谋叛变,德宗被迫由奉天再奔梁州。同年五月,李晟克复长安,朱泚死于部将梁庭芬之手。贞元元年(785)八月,河中、绦州节度使浑碱偕河东节度使马燧底定河中,李怀光途穷自缢。贞元二年(786)四月,淮西大将陈仙奇毒杀李希烈来降,朝廷因以陈仙奇乌淮西节度使。七月,陈仙奇为兵马使吴少诚所杀,少诚自为留后,亦得到朝廷的认可。至是,德宗朝长达六年的藩镇之乱终告平定。

河中底定后,乱事接近尾声,翰林学土陆贽向唐德宗陈述了应对藩镇的想法,他认为河北藩帅是“图活而不图王”,认为他们只是想要维护自身的生存权益,并没有要取唐而代之的野心,朝廷愈是讨伐,愈会激起藩帅为生存而战的叛乱,不如怀柔收效之大。此时的德宗对陆贽的见解很是认可,四王二帝之乱后,他便汲取教训,处置藩镇事务开始以宽容和妥协为主。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陆贽

兴元元年(784),田悦遭其从弟田绪杀害,随后朝廷以田绪为魏博节度使。贞元元年(785)六月,朱滔病死,将士拥前涿州刺史刘怦知军事,朝廷遂以刘怦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同年九月,刘怦患病将死,朝廷亦令其子刘济权知节度事。贞元二年(786),朝廷又同意吴少诚任淮西留后。事贲上,不止河北、淮西,德宗对其他地区的藩镇亦多怀柔,“不欲生代节度使”,让藩帅久居其位。

如此一来 ,的确让唐王朝与藩镇之间维持一段时日的和平,使百姓在战乱之后得以休养生息,而朝廷也有余力处理吐蕃入寇等其他政治问题。然而,这也意味着历经忧患的唐德宗又走回肃、代时期“姑息之政”的保守路线了。

四、中兴之主宪宗:成果斐然的元和削藩

唐宪宗继位后,广纳谏言,整饬吏治,振举纲纪,欲“嗣高祖、太宗之业,举贞观、开元之政”,自然不能容忍藩镇“轻肆攻围,拟图吞件”,无法坐视藩镇“未达朝经,擅自继袭,肆行寇掠”。他在位期间,致力于收回中央主动任免藩镇的权力,先后仰赖杜黄裳、李吉甫、裴洎、李绦、武元衡、裴度等宰臣的辅佐,意志坚定、策略得宜地对桀骜不驯的藩镇采取征伐行动。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唐宪宗

元和元年(806)三月,斩杀勒兵抗命的夏绥留后杨惠琳。九月,讨平企图兼并东川的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元和二年(807) ,诛除假意请求入朝却兴兵作乱的镇海节度使李琦。元和五年(810) ,征讨不奉诏命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又用计诱捕与王承宗暗通声气的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元和七年(812),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兵马史田兴以土地兵众归顺朝廷,唐宪宗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并赐名田弘正。元和十二年(817),以裴度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督诸军进讨淮西,其后唐邓节度使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吴元济,荡平淮西。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李愬雪夜袭取蔡州

元和十三年(818),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请以二子为质,及献德、棣二州,输租税,请官吏”,经田弘正多次为之奏求,宪宗接受了王承宗的归顺。元和十四年(819),淄青兵马使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以降,淄青底定。卢龙节度使刘总在元和十三年(818)已有意臣服,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亦以领地归附朝廷。安史之乱后脱序、自主的藩旗在宪宗之世大都回归朝廷的控制。

唐宪宗以武力削平藩镇,不仅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也矫正了大历、贞元之间朝廷姑息苟安的积习,被称为中兴英主。

“自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归朝廷约束。”

结语

唐宪宗驾崩后,即位的唐穆宗错估形势,既采行销兵之议,又未能妥善安置藩镇将领,致使卢龙都知兵马使朱克融、成德都知兵马使王庭凑在长庆年间相继为乱,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亦与之勾结,藩镇跋扈之势复炽。中央因财力匮娲,征讨不力,至国统一的政治秩序旋告瓦解。

其后,藩镇跋扈仍旧是棘手的政治问题,以迄唐亡,甚至成为五代十国的纷扰的先声。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剪不断的政治乱局(一):尾大不掉的跋扈藩镇

藩镇割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