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PA每一次都是在强jian我的记忆力!

 徐甘木finance 2023-04-17 发布于上海

前面写了几篇文章:

1.什么是会计学的大杀器?

2.CPA给我们关上了一扇窗,但留了个后门

3.这是什么CPA学习惨剧?

4.CPA学习进入到了魔法时代

解释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洋洋洒洒铺垫了这么多,是为了引出所得税会计这章最大的两个主角,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根据教材上的定义,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总是这么多的定义,总是这么多的术语,CPA每一次都是在强jian我的记忆力!

每一次学这些拗口名词的时候,你都以为学完这个就结束了,爬过这座山就可以通关了,结果爬到山顶发现,好家伙,前面还有个十倍高的山峰等着你。

甚至,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像这么高的山峰还有好几十个。

假如CPA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反正它还会骗你下一次。

要搞懂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个知识点,首先要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

手段不是目的。

中间产物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

之前学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只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只是个中间产物。

它们代表的是会计口径下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和税法口径下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也叫做计税基础)的差异,或者说是会计口径和税法口径的利润差。

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出利润差,而是为了得到会计口径和税法口径下的所得税差异,以便我们能知道,未来要补给税局多少税,或者未来可以少交给税局多少税。

要知道,我们这章的标题叫做“所得税会计”,不叫“利润会计”

税,才是最终的落脚点。

混淆手段和目的的人,终究无法过好这一生。

就像读大学、获取高学历只是赚钱的一个手段,只是中间产物,而不是最终目的。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把中间产物-利润差异转换为最终目的-所得税差异。

很简单,乘个税率就可以了。

利润*所得税税率=应交的所得税

同理,

利润差异*所得税税率=应交的所得税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是当下会计口径的利润<税法口径的利润,是会计认为当下应交的所得税,比实际向税局交的要少;

也就是站在会计角度,认为当下多交税了;

那么,未来可以少交的税金就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计比税法少算的利润额)*所得税税率,这个乘法的结果也叫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是当下会计口径的利润>税法口径的利润,是会计认为当下应交的所得税,比实际向税局交的要高;

也就是站在会计角度,认为当下少交税了;

那么,未来要补的税金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会计比税法多算的利润额)*所得税税率,这个乘法的结果也叫递延所得税负债

有老铁又问了,为什么要叫“递延”?而且为什么一个名字里有“负债”,另一个名字里有“资产”?

CPA教材上的名字都不是瞎起的,不是为了逗我们CPA学子玩,是有背后深刻含义的。

首先,为什么要叫“递延”?

因为这些税不需要当下向税务交或者抵扣,而是未来,未来=以后再说=delay

然后,为什么一个“资产”,一个“负债”?

朋友,还记得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吗?

所谓资产,是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

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算出来的是未来可以少交的税金,少花相当于多赚,少流出变相就等于多流入了,完美贴合资产定义;

所以教材上针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的结果,直接给了个新名字,叫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谓负债,是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

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算出来的是未来要补交的税金,也就是未来经济利益会流出,完美贴合负债定义;

所以教材上针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的结果,直接给了个新名字,叫递延所得税负债。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名字。

所以,不必死记硬背名词,从最原始最根本的会计要素定义出发,很多容易搞混的名词便清晰得宛如手指上的掌纹,一目了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