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深圳最有意思的咏春武馆学习体验

 昵称11319475 2023-04-17 发布于广东

这是一个学员四年学习咏春的三个阶段心路历程,全文如下:

咏春拳,广东三大南拳的之一。很多人之前并未听过这个拳术的名字,大部分是在《叶问》电影上映以后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拳种。

我从2016年开始学习咏春,当时自己也是在看了叶问以后,才开始下定决心学习咏春拳。四年的学习生涯给了我很大的改变和启发。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枯燥无味,想尽办法偷懒,学习也不用心。

刚开始接触咏春钳阳马的时候,对于师父所说的,舌抵上颚,提肛提胯,下巴微收,百会顶天根本听不进去。自认为只要身形对,手法对就可以了,不用做那么多的内在功夫。

可是,其他人练习的时候严格按照师父的方法,我却无所谓,时间久了,差距就出来了。用心去练的人,能够遵循手到,心到,眼到。不用心的人,比如我就按照外形做到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当两人进行对练的时候,对方一个上马冲拳或者指左打右的几个动作,我就开始抵挡不住。后来,我也开始转变心性,既然想练,就要好好练,要不然还不如不练。

进阶阶段:从练拳中发现乐趣,逐渐开始喜欢上练拳。

能从练拳中发现乐趣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试问,大家对每天重复同样的一件事,重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会不会有所厌倦?咏春拳的初级套路小念头就是这样的。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都可以花七八分钟去打一遍小念头。小念头作为咏春拳的初级拳法,有念头不正,终身不正的说法,不仅仅体现在拳术练习上,也体现在人生的道路上,练拳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

练拳不仅要有悟性,更重要的是有恒心。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练拳也是这样,当你练习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你对拳理的理解也会跟着一起提升。

无我阶段:对于常年练习的我来说,练拳不仅仅是练拳,而是一种享受。

在清晨薄雾之间,去体验出拳时的舒心与力道;在长廊亭阁间去体悟步法的精到与巧妙;在山水田园之间,去感悟咏春的拳理与心法。长期的练习,你会对自己的人生以及过去的种种有了很多感悟。

图片

话题延伸:《一代宗师》里说人生有三境界:

【见自己】:自我塑造。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见天地】:社会定位。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见自己”重新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

【见众生】: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泰然自若,用最恰当的合适自己的状态,从容的去面对众生。见过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做到所谓的虚怀若谷,大象无形。

一、见自己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

见自己,就是要自知,要懂得自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大道至简,最重要的是本心,认清自己需要安静,需要回归本心,于是“见自己”就成了一个人存在的基础。

看不见自己的人,只能在生活的高山下负重而行。

见自己,就能够接纳自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弊病和长处。见自己,不因优点而骄傲,不因缺点而自卑,既不虚荣自满、自我陶醉,也不认为自己无能无用而自我贬低。

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禀赋(bǐng fù),发挥出来了,就能“见自己”。

见自己,要诚实。诚实面对自己的极限和狭隘,诚实面对自己的七情六欲,诚实地和自己对话。做人,难的不是对别人诚实,而是对自己诚实。这还只是第一步,明心见性,拨开自己身上的迷雾,觉出本来面目。

见自己之后,才能真正地做自己。做自己的人是不大在意世间的目光的,不会因为别人的目光而做人,先面对真实的自己,然后决定自己如何作为。

二、见天地

一个人如果只懂得见自己,便会陷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当中,光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其他的东西,便会作茧自缚,最终难免会害了自己。

从见自己到见天地,是往上攀登,是要把自己的小我境界提到天地的大我境界中去。以地为躯干,以天为魂魄,以山川河流为血脉,这便是所谓的顶天立地。

人生有困苦有辉煌,沉溺辉煌,难免止步不前,反倒后退;面对困苦,强加反抗,与世无益,反倒伤了自己。

见天地之后,知进退。进退不仅是个人的事,因为人活在天地之间,一进一退,必然要看清前路后路,看清自己的进,会不会撞到其他人的退;自己的退,是不是却踩了其他人的路。

见天地之后,有格局。把自己看成水,不断让自己上涨,面对困苦,运用智慧,默默成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水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漫过了这份困苦。

三、见众生 

如果把生命的过程当作是一种修行的话,在见自己和见天地之后,再去见众生就是一种慈悲的觉悟。

见众生,就会对世人报之以体谅与悲悯,对世道人伦多一分看破与接纳。

从见天地到见众生是一个不断向下走的过程,也是内敛锋芒的一个阶段。渐渐地懂得了卑微,慢慢地将自己的身段降低,甚至根植到泥土里去。这个阶段的人是谦和、淡然而又深邃的,他已经获得了内心自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所谓的见了众生,便是没有了自我的感觉,学会了放下。以众人心为我心,以众人见为我见。

  

  

  

  

  

  

  

  

  

两者合二为一。正如老子曾说过的一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