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仲华 | 乾隆年间的黄梅调《初公堤歌》

 荆楚文史哲 2023-04-17 发布于广东

▲李正阳题

黄梅县《长江干堤沿革考》记载,有一段长江干堤的名称叫做初公堤,这段堤坝是九江知府初之朴于清乾隆年间主持修建的。此堤历嘉庆和道光四十余年,中经几次大水,地势情形无大变更。大堤建成后,四库全书纂修,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就曾以初公堤为题材,参考黄梅调,创作了初公堤歌。

初公堤歌:江州江涨泽所瀦,李翱昔日铭南湖。滨江带湖数十里,浔皖下上楚与吴。长堤蜿蜿亘江浒,波涛日夜喧菰蒲。缮完岁久计不就,督工谁肯抗勤劬。莱阳初公起东海,手挈元气来分符。时合岁稔民气洽,周视湓浦神踟跗。首捐廉俸议倡举,坐见绅士来欢呼。辰秋相度巳春毕,七十昼夜环丁夫。堤横八千四百丈,江水帖妥平如铺。

是时春阴倍寒冽,风从北来偃荻芦。同云密霰洒林木,菱楗畚铲纷泥塗。公立堤上冻不避,目营心与众志孚。吏人争趋妇孺集,登登築并陾陾捄。勒石表绩人乐胥,堤成江郭麦已绿。吾闻鄱阳颂召父,韦丹遗爱樊川书。西江陂塘有故事,此堤名与千载伹。浔阳江介控万里,洪波九派朝匡庐。海天一览庾楼上,使君声继白与苏。我诗虽愧白诗后,白苏当日无此图。请续江州水经録,至今此堤犹姓初。

《德化县志》载:“封郭洲堤,南御江水,西由德化咀石界起,东至小池口门止,长近三十里,两头均与黄梅江堤相联续,北防湖水则坐落梅邑之驿路,曲绕与江堤共成一围,互相保卫,又统称潘兴圩,自乾隆三十四年至道光二十九年数被水决,同治八年大水。梅邑驿路堤决九口,两邑田庐,俱付波涛。

这首初公堤歌,当初是参考黄梅调创作的,是早期的黄梅戏雏形,可以传唱,可惜曲调遗失了,我们今天没办法聆听。由于黄宿边区“江行屋上,民处泊中”,灾害频繁,经常溃堤,导致不少人外出乞讨。迫使黄梅灾民纷纷学唱黄梅戏,以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适应灾年逃水荒求生存的需要。很多宿松人也附靠黄梅,唱的戏,也被称为黄梅戏,这样就把黄梅调带到了安庆去。

这首初公堤歌中的莱阳初公,是初公堤建堤者初之朴(1727-1807年),字怀素,号懋堂,曾任北京城兵马司指挥,南昌知府。其子初彭龄官至工部尚书,兵部尚书。1784年,父子同在江西为官,在此期间,初之朴重建了濂溪书院和初公堤,将这围垦出来的一部分土地,就作为书院的口粮田。

这首初公堤歌作者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苏斋,北京大兴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书法与刘墉齐名。历任江西学政,翰林编修,内阁学士。

考杨才藻《江堤记略》载:“道光十一年( 1831 )洪水泛溢,初公堤溃决无存,杨谢二镇,江沙弥漫,望之如堆灰积雪。十二年知县邓兰藏请帑数万,自张家界至段窑翻沙取土,建长堤二十余里, 以江岸逼近,内移二三里,至此情形一变。十三年又大水,杨家口连刘佐口溃数百丈。十四年知县与前任邓分贵培修,堤脚又内移里许。道光二十九年,同治八年均临大水,潘兴圩数被水决。后经三省委道合修。


根据《宿松县志》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其实则为诲淫之剧品,邑青年子弟当逢场作戏,时亦或有习之者。然父招兄勉取缔,极为严厉。


文艺界研究者普遍认为黄梅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这首参考黄梅调创作的初公堤歌,是早期的黄梅戏雏形,比道光年间要早将近一百年。建议鄂皖两省黄梅戏研究者,挖掘这首可以传唱的歌词,曲调在黄梅戏历史中的价值与地位。当年视梅俗好演黄梅戏为诲淫之剧品,现在双方都争是黄梅戏发源地。我主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为好。

从我们看到的黄梅调旧剧目,很多都是根据黄梅县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如《瞿学富告坝费》原名《三担谷》,戏中的主人公瞿学富是瞿九思的曾孙,以黄梅县真人、真名、真事为主要内容。

唱的就是清乾隆廿九年(1764年)发生在黄梅县的一桩反腐败历史公案。这岀戏不仅应证了《瞿学富告坝费》的历史事实,也反证了部分黄梅戏研究者提出的《逃水荒》是为调侃黄梅人而编写的观点。

又如《蔡鸣凤辞店》(最早又名《菜刀记》,讲述的女主人公柳凤英是黄梅县濯港人,男主人公蔡鸣凤是浠水县人,故事发生地距我老家不过十里。毛主席老人家都看的《过界岭》,又名《於老四与张二女》,讲述的是黄梅县大河与广济县龙腰交界处发生的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地距我老家也不过十公里。

一曲乾隆年间黄梅调,唱出了人们对长江干堤建设者的感恩,唱出了多少沿江人的苦难家史,也看岀了时人和世人在不同时代,不同角度对黄梅戏的评价。

作者简介

黄仲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