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料知识:酸味香料——山楂

 风吟楼 2023-04-18 发布于广东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明代药学家李时珍(1518年―1593年)告诉我们,早在公元7世纪(唐代)山楂就已被一本叫《唐本草》的医书收录在案。

然而,民间对它充分认识则要迨到宋代政和六年(1116年)寇宗奭编著的《丹溪心法》的医书面世开始。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问题出在它的名称身上!

《本草纲目》云:

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草》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

事实上,山楂的称谓远不止此,

还有“朹”“檕梅”“朹子”“鼠查”“羊梂”“酸枣”“茅樝”“茅楂”“猴樝”“猴楂”“海红”“山梨”“山樝”“酸查”“羊朹子”“赤爪实”“棠梂子”“棠朹子”“赤枣子”“山里红”“鼻涕团”“柿樝子”“山里果”“映山红”“酸梅子”的叫法,

确实让人眼花缭乱。

文章图片1

山楂

自从元代药学家朱震亨(1281年―1358年)将这堆别名统称为“山楂”之后,山楂陡然变成了中国著名的消积食的良药。

元朝蒙古人更将它与同期在岭南发现的“檬”相提并论,形成“北楂南檬”的生津解渴之水果。

(关于“檬”的知识,请参阅《香料知识:柠檬实际是来自中国柑橘属基因,因航海而被欧洲人重视》)

及后,李时珍对山楂作了详尽的解释,

他说:“(山楂)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

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朹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桠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

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

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

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朹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则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

让我们知道山楂原来有大、小之分。

除了李时珍的大、小之分外,现在民间还有将山楂分成南、北两类。

这些分法,实际上是希望将这种落叶乔木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蔷薇亚纲[Rosidae]蔷薇目[Rosales]蔷薇科[Rosaceae] 苹果亚科[Maloideae Weber]山楂属[Crataegus]下辖成员有一个简明易懂的分类。

植物学家们认为,这两种分法不足以说明山楂属辖下1000个(我国有18个)成员的形态,

所以在山楂属辖下再划分为羽裂组[Pinnatifidae Zabel.]、浅裂组[Henryanae Sang.]、楔形组[Cuneatae Rehd.]、毛序组[Tomentosae Sarg.]、麻核组[Sanguineae Zabel.]、光核组[Orientales Zabel.]等多组。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山楂

多被民间视为“北山楂”的代表,又名“胭脂果”“山里红”,

为羽裂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其株高6米,树皮粗糙,刺长约2厘米。嫩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截形。

果实近球形或梨形,直径1~1.5厘米,深红色,有浅色斑点,小核3~5粒。

花期在5~6月份,果期在9~10月份。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及江苏等地。

文章图片2

山楂图谱

山里红

多被民间视为“北山楂”的代表,又名“红果”“棠棣”“大山楂”,

为羽裂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 major N.E.Br.。

其树形与“山楂树”相似,区别在于叶片和果实都较大,果实的直径达2.5厘米左右,足足一倍有多。

另外,其果实的色泽红而有光泽。

主要分布于河北地区。

文章图片3

山里红图谱

长毛山楂

为羽裂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 psilosa Schneid.。

其树形与“山楂树”非常相似,区别在于其叶片、花梗等都生有长毛。

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云南山楂

又名“酸冷果”“山林果”“文林果”“大果山楂”,

为浅裂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scabrifolia(Franch.)Rehd.。

其株高10米,树皮黑灰色,通常无刺,嫩枝紫褐色,老枝暗灰色,散生长圆形皮孔。

果实扁球形,直径1.5~2厘米,黄色或带红晕,有稀疏褐色斑点,小核5粒。

经过栽培,果实有“土黄果”“大白果”“小白果”等品种。

花期在4~6月份,果期在9~10月份。

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湖北山楂

又名“酸枣”“猴楂子”“大山枣”“鄂山楂”“云阳山楂”,

为浅裂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hupehensis Sarg.。

其株高3~5米,小枝圆柱形,紫褐色,有疏生浅褐色皮孔。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圆钝锯齿,上半部具2~4对浅裂片,裂片卵形,先端短渐尖。

果实近球形,直径2.5厘米,紫红色,有斑点,小核5粒。

花期在5~6月份,果期在8~9月份。

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文章图片4

湖北山楂图谱

陕西山楂

为浅裂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shensiensis Pojark.。

与“湖北山楂”近缘,其叶片生长形态较为特别,叶片着生于小枝下方的多呈倒卵形或近圆形, 着生于小枝上方者则又多呈宽卵形或长圆卵形,它们都具浅裂片,裂片宽卵形或长圆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不整齐锯齿,锯齿近急尖稍向内弯曲。

主要分布于陕西。

野山楂

中国民间视为“南山楂”的代表,

又名“山梨”“猴楂”“牧虎梨”“红果子”“浮萍果”“大红子”“毛枣子”“小叶山楂”,

为楔形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cuneata Sieb.et Zucc.。

其株高1.5米。叶阔倒卵形与倒卵状长椭圆形,基部渐狭而接近于短叶柄,边缘有缺刻及不整齐锯齿,果实近球形或梨形,直径1~2厘米,红色或黄色,小核4~5粒。

花期在5~6月,果期在8~10月份。

广泛分布在中国东部、南部及中部各省。

文章图片5

野山楂图谱

华中山楂

为毛序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wilsonii Sarg.。

其株高7米,刺粗壮。小枝圆柱形,嫩枝深黄褐色,老枝灰褐色或暗褐色,疏生浅色长圆形皮孔。叶片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圆形、楔形或心脏形,边缘有尖锐锯齿。

果实椭圆形,直径0.6~0.7厘米,红色,小核1~3粒。

花期在5月份,果期在8~9月份。

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陕西、甘肃、浙江、云南、四川等地。

滇西山楂

为毛序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oresbia W.W.Smith。

其株高6米,枝刺少,老枝灰褐色,散生长圆形浅褐色皮孔。叶片宽卵形,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下延成楔形至宽楔形,边缘有稀疏重锯齿。

果实近球形,直径约0.6厘米,带红黄色,外面微被白色柔毛,小核2~3粒。

花期在5月份,果期在8~9月份。

主要分布在云南。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毛山楂

为麻核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maximowiczii Schneid.。

其株高5米。树皮灰褐色,粗糙,具茎刺。叶片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近截形,边缘有稀疏不规则尖锐的重锯齿,边缘具浅裂,裂片卵状披针形。

果实近球形或梨形,直径约1厘米,果实幼时有柔毛,老时渐脱落,果熟时红色,小核3~5粒。

花期在5~6月份,果期在7~9月份。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橘红山楂

为麻核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aurantia Pojark.。

其树形与“毛山楂”相近。区别于果实幼时长圆卵形,成熟时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干时橘红色,小核2~3粒。

花期在5~6月份,果期在8~9月份。

主要分布山西、陕西、甘肃及河北一带。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辽宁山楂

为麻核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sanguinea Pall.。

其株高4米,刺粗短,锥形。老枝灰褐色,有光泽。叶片宽卵形或菱状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浅裂和重锯齿,裂片宽卵形,先端急尖。

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血红色,小核3~5粒。

花期在5~6月份,果期在7~8月份。

分布于东北三省及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

光叶山楂

为麻核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dahurica Koehne ex Schneid.。

树形与“辽宁山楂”十分相似,区别在于它的叶片光滑,果实色泽较淡,小核2~4粒。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中甸山楂

又名“云南野山楂”,为麻核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chungtienensis W.W.Smith。

外形与“滇本山楂”相似,果实椭圆形,长约0.8厘米,直径0.6厘米,红色,小核1~3粒。

花期在5月份,果期在9月份。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山区。

甘肃山楂

又名“面旦子”,

为麻核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kansuensis Wils.。

其株高2.5~8米,枝刺多,锥形。老枝光亮,紫褐色。叶片宽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截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和不规则羽状浅裂片,裂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果实近球形,直径0.8~1厘米,红色或橘黄色,小核2~3粒。

花期在5月份,果期在7~9月份。

主要分布于甘肃、山西、河北、陕西、贵州、四川等地。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阿尔泰山楂

为麻核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altaica (Loud.)Lange。

其株高3~6米,嫩枝紫褐色或红褐色。叶互生,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

果实近球形,熟时金黄色,果肉粉质,直径0.8~1厘米,小核4~5粒。

花期在5~6月份,果期8~9月份。

主产新疆。

裂叶山楂

为麻核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remotilobata H.Raik.ex Popov。

树形与“阿尔泰山楂”非常相似,但是,其果实直径0.4~0.8厘米,红色,小核3~5粒。

主产新疆。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绿肉山楂

为麻核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chlorosarca Maxim.。

树形与“辽宁山楂”相似,唯其果皮黑色,果肉绿色(未熟时红色),小核4~5粒。

分布于我国东北及俄罗斯一带。

准噶尔山楂

为光核组成员,

拉丁学名Crataegus songorica K.Koch。

其叶具深裂片,裂片先端有不整齐锯齿。

果实近球形,直径1.2~1.6厘米,深红黑色,具少数浅色斑点。

果肉黄色,多汁,小核2~3粒。

主产新疆。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中医认为,山楂味酸,性甘而微温。归脾、胃、肝三经。能主治饮食积滞,脘腹胀痛,泄泻痢疾,血瘀痛经,产后腹痛以及恶露不尽等症。

“山楂”被正名之后,马上成为元明清三代的中药明星!

元代《日用本草》云其“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明代《本草纲目》云其“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胀痛。

清代《本草求真》云其“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至于儿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疮不起,力能以发。犹见通瘀运化之速。有大小二种,小者入药,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用。出北地,大者良。

推介其功接踵而来。

“山楂”既成中药明星,自然会成为食材明星。

而在此时,人们却发现早在11世纪的中国宋代已有人将它作食材使用了。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1037年―1101年)在《物类相感志》就有“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一说。

而这位诗人曾咏出“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富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一诗,

让猪肉成为中国人重要的食材,后人还根据此诗创出了一道著名的“东坡肉”来。

很可惜由于宋代时没有太多人认识“山楂”是何物,使得“山楂”只能一直深藏闺中而未展芳颜。

由于“山楂”含黄烷聚合物(Flavan polymers)、左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熊果酸(Ursolicacid)、蔗糖(Sucrose)、槲皮素(Quercetin)、

金丝桃甙(Hyperoside)、绿原酸(Chlorogenicacid)、草酸(Oxalicacid)、乙酸(Aceticacid)、

琥珀酸(Succinicacid)、柠檬酸(Citricacid)、柠檬酸单甲酯(Citricacid symmetrical monomethyl ester)、柠檬酸二甲酯(Citricacid symmetrical dimethyl ester)和柠檬酸三甲酯(Citricacid trimethyl ester)等成分,

当世人对它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情势一发不可收拾,用糖浆裹之的“冰糖葫芦”和榨汁拌上糖粉、白矾的“山楂片”等零食接踵而来。

“山楂”被人看中成为中药或食材,完全是凭借其富有酸性物质使然,其酸性物质使其作为中药时有化食积之功,使其作为食材时有改良或完善白醋酸味之妙,各擅其长。

很多人常将“山楂”与“柠檬”相提并论,两者都是生津解渴的酸味水果,有“北楂南檬”之说。

然而,它们入膳则是同工异曲。

“山楂”所赋予的酸味较为浓浊,有立竿见影之功。

“柠檬”所赋予的酸味较为清爽,有醒脑提神之妙。

与此同时,由于“柠檬”含有香叶木甙(Diosmin)及甲基庚酮(Methyl heptanone)等馨香成分,故而既是酸味修饰剂又是膳食香料。

而“山楂”因没有太多馨香成分没被归入膳食香料的行列,只属于酸味修饰剂。

因为作为以白醋加白糖的“糖酸汁”偶见其风采,孰实可惜。

全文完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