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读书日:我读的书不多,但我热衷于推荐

 庙论阅读 2023-04-18 发布于四川





日前,受朋友所邀,参加了本地交通广播(FM90.2)的一档世界读书日的直播节目,那一期的主题是“荐书人”,我“麻起胆子”与主持人玲子和羽风一起聊读书。我准备了一个提纲,由于节目时间问题,聊得不全,我且在我的公众号里把“全本”的准备材料发出来,作个记录。

主持人:作为阅读爱好者,你能谈一谈世界读书日设立的意义吗?

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是为了鼓励人们读书。当然商家们总是会借机把各种节日演变成购物节。世界读书日成了书香节,鼓励人们买些书回家,买回去后,就没有然后了……就束之高阁了。不过我觉得这个节日的商家促销,比其他节日要良心一些。即使是束之高阁的书,也给人一种文化的压迫感,让人心生敬畏。

为什么要鼓励人们读书呢?也就是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我想它有三个层面:任务(研究)-功利,消遣-娱乐,爱好-精神世界。如果读书是一种任务,奔着考证考资格去,奔着有助于工作去,读些功利的书,功利就功利,没什么可指摘的。如果读书是一种消遣,那阅读就是娱乐的一种,读爽文,读仙幻奇侠,武侠言情,读就读一点,放下就放下了。如果读书是一种爱好了,那说明你对书的特定性——这个特定性就是精神世界,你对精神世界情有独衷了。

那读书的意义应该在于思考。故而世界读书日的设立,鼓励人们读书,当是鼓励人们去思考。不能够激发人思考的书,我个人觉得是不值得鼓励去读的。能让人引发思考的书,才能够调动人的思想,思想才能让人的精神世界丰富。

主持人:那就说说你的阅读方向吧,也就是说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这样说吧,对于阅读爱好者来说,最好不要被自己的常规喜好所裹胁,要尽可能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尝试着去推开不同的窗,看不同的书中风景。因为当边界越来越清晰,人活得就越来越逼仄,所以要拓宽。

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的拓宽。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阅读非虚构类和严肃文学一类的书,还有社科类的书。读这些书,其实也是不断拓宽的过程。

严肃文学好理解一些,即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希望通过文学来启示人类,以达到影响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一目的,其思想影响深远,令读者读后涤荡心灵,感受生活,感悟生命(百度百科)。

国内像路遥、莫言、余华、刘震云、严歌苓等,国外像雨果、巴尔扎克、马尔克斯、海明威、加缪、托尔斯泰等等,他们的作品在我看来是属于严肃文学。我个人读国内的多,读国外的少,国外小说的写作结构异于我们的思维习惯,另外就是人物名字很难记得住。但我每读完一本国外文学名著,就被震撼一次,真的是涤荡心灵。

非虚构要难理解一些。非虚构写作是在文学写作、应用写作、理论写作之外的第四种分类,以我自己的理解,简单的说就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叙述。早些年的报告文学应该属于非虚构写作,不过现在不怎么提报告文学的概念了。

像最近自贡作家易小荷写了一本书叫《盐镇》,是她驻扎仙市镇一年,采访了近百位仙市镇居民,选取了12位女性的故事写就的一本书,最近在文学界影响很大,这个月月初的时候还在成都与省作协主席阿来进行过主题对谈。这本书就是非虚构写作,被记录的文学化的真实发生。

社科类的书我也是喜欢的。社科类书籍就是以人类社会现象为研究主题书写的书,包括历史、哲学。但我读得浅,深了我也读不懂。

主持人:今天的主题是荐书,你有些什么书推荐给大家呢?

我虽然读的书不是很多,但我是比较热衷于推荐的。我把近些年我读过的书目里我认为有点意思的书列了一些出来,希望各位朋友不要嘲笑我的不学无术。时间有限,我按社科、非虚构、严肃文学、自贡作家的小说几个方面来简要说一下。

社科历史类:苏菲的世界,二十四节气志,人类简史三部曲,易中天中华史。

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在讲述哲学历史的时候,颇费心思的设计了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讲了很多哲学家及他们的思想体系,是非常好的一本哲学启蒙书。哲学的意义在于:对哲学了解越多,思考越多,对人的成长的方向就会越有指导性,从而对社会的发展就会有指导性。我最感兴趣的哲学发展阶段是相当于我国明清时期(14世纪到18世纪)西方文艺复兴、理性主义思潮、启蒙运动的那些哲学家们,他们对社会的进步贡献是非常大的。

二十四节气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在我看来,它是古人科学探索的成果,同时是古圣先贤哲学精神的体现,也当为国学传承的精良所在。央视天气预报的主持人宋英杰老师作为专业气象从业者,用气象科学诠释二十四节气,有专业深度,有科学素养,有国学积累,有哲学思辩,有文学造诣,有美学功底。因而成就了这一本好书。比如他说“惊蛰”节气:使蛰伏冬眠动物从梦中苏醒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人类简史三部曲: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写了《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和《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被称为人类简史三部曲。作者通过展示所涵盖的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知识,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他着重讲人类的问题在哪里,以及人类如何实现自我救赎。里面很多观念,大家读一读,定能不断地触动你的心弦,让你思考不止。

易中天中华史:我花了很长的时间读了《易中天中华史》洋洋二十四卷,最大的收获就是,易中天先生讲的历史,相比其他历史著作,多了很多横向的比较,使得中华历史在世界上的坐标显得更为清晰。书里表达的观点很犀利,多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对难免形成的争议,正是推动读者去思考的动力。

非虚构:南渡北归,读库。

南渡北归:《南渡北归》是全景描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文化界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因为它更多书写的是那些大师的个人历史,也不乏八卦传奇,所以我归到非虚构类里来。《南渡北归》重现了民国大师的命运变迁。蔡元培,胡适,梅贻琦,陈寅恪,林徽因,梁启超……读这部书,跟随这些大师的脚步,重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读库:读库算是刊载非虚构作品的杂志,每年出六期,主要刊发中篇非虚构文章,内容包括名人传记、普通人的生存记录、书评、影评、历史事件、科普文章等。我已订阅到第四年,用创始人张立宪的话说:没有读库,你不知道该读什么;有了读库,你不知道能读到些什么。每次开盲盒的感觉,为阅读平添了些期待感。特别对我拓宽阅读边界很有帮助。

严肃文学:三体,平凡的世界。

三体:虽然《三体》是部科幻小说,但我还是想把它归入严肃文学一类。读完《三体》三部曲,我与人交流的时候说,这就是一部讲人性的书,他讲了很多人性阴暗。但《三体》同时也展现着仰望星空的勇气与豁达,对人类未来的积极思考,作者刘慈欣在书中有着对大宇宙观格局的深度探索。他在书中引导着读者插上科学幻想的翅膀,立足当前,放眼更广阔的星空。

平凡的世界: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最底层的人们也必有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不以学历、不以见识的高低来区分。就好象善良,与生俱来,并不容易后天学成。就像孙少平高中毕业,田晓霞对他说:“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我生怕我过几年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抱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书也都扯着糊了粮食囤……

李华的《草草儿》:前自贡作协主席李华老师的小说《草草儿》,我个人觉得就是自贡的《呼兰河传》。这本书通篇都用方言写就。絮絮叨叨的,都是乡音乡情,熟悉得就像团转地邻、山头上田坝头,林二爷、罗三哥的闲扯。每每读到这些土得掉渣的乡土自贡话,都有一股暖意袭来,单一个“恨命吃药”,就很能让我笑一阵子。

李静睿的《慎余堂》:读青年作家李静睿的书,她总是写自贡。《慎余堂》作为一本历史小说,作者选取了1912年2月到1924年11月这10多年间的历史作为背景,将自贡(孜城)一个大盐商一家人,放入这滚滚时代,去浆染,去挣扎,去重生。

亲子阅读:绘本大师宫西达也、克里斯·霍顿,儿童作家郑渊洁,J·K·罗琳,长青藤国际大奖小说,BBC科普、DK科普百科类,DADA艺术类等。

主持人:能谈谈阅读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人到中年,责任在肩,深感生活的负累。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所以我觉得阅读对我的首要影响,是在书中找到了乐趣和慰藉每一本书就是一扇窗户,打开不同的书,就是推开不同的窗户,让你领略不同的风景。好书的窗户呈现美丽的风景,不好的书呈现不了风景,得赶紧关上。但你又憧憬有更好的风景,你就会不断的去打开新的书。

第二是读书让我时常更新、不断完善我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读书鼓励思考,思考需要广度和深度,这些从书本中来,到头脑中去,又通过感官去体悟现实,让这个世界更立体的展现在你自己面前。比如读了路遥的《人生》,我就会想,我如果是高加林,我会在人生中的那几个十字路口,该如何选择,如何爱人,如何取舍,是不是该摈弃虚荣,回归质朴。

前面两点是务虚的,这第三点得务点实。阅读让我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更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促进孩子的学习进步。我家闺女在我的引导下也读了很多书,现在我家大概一千册书,有一大半都是童书。

最后,我还想说,阅读是人们的“非必要生活”,不一定需要去探寻收获。我在公众号里写文字,与朋友们聊读书,经常就在思考、探索阅读的作用和影响,发现这是个不好回答又觉得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大家都觉得多阅读好,自己即使不阅读,也想尽办法让孩子去多阅读。但你又发现,爱好阅读的人和不阅读的人,你又没有办法去区分出来。

《读库》的张立宪说:阅读并不是我们的刚需,虚荣才是。所以现在人们又说阅读属于“非必要生活”。那我觉得还是不要去探寻阅读带来的收获,去阅读就好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