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糖史】民族资本创办的机制糖厂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4-18 发布于山东

中国民族工业,十九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促使人们觉醒,刺激了民间投资。1895-1898年四年间,新设了62家商办企业,资本总额达1240万元[1]。远超甲午战争前20多年民族资本投资总和。当时民族工业以棉纺织业尤为突出。

1887年,由民族资本创办了一家新式机器制糖厂——福州甘蔗制糖厂。

1909年,侨商郭桢祥在福建龙溪县设立华祥制糖公司,在同安县水头及浒头建立糖厂,资本45万元,日榨甘蔗80吨。该公司从爪哇、菲律宾引进甘蔗良种,在福建设立农场,自己种植甘蔗。因厂址距蔗区太远,又缺乏办厂经验,不久停办。

清末,在广西柳州兴办柳州砂糖精制所,职工30名,开办后资金由白银8000两增到3万两,年产黄片糖30~40万市斤,这是广西用机械加工制片糖的开始,但不久因受洋糖冲击而倒闭。

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糖业遭到破坏,世界糖价暴涨。1914-1927年,我国民族资本兴办的轻工业曾经出现兴旺阶段。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帝国主义由于战争需要,大批商船被征用,舶来品进口大为减少,原来由洋货侵占的市场起了明显的变化,给民族资本轻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别是1915年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运动,也对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1912-1919年八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建成的工矿企业有470多家,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超过1.3亿元,超过了过去50年投资的总和[2],以纺织和面粉业最为发达。

1914年,农商部为《农商公报》撰写《中国南部之糖业》稿,呼吁“现今欲设大规模制造工厂,亦颇困难,惟设百吨之改良糖厂,则应不难也”[3]。中国农业当局上书大总统袁世凯,1915年初颁布了糖厂保息条例。

1921年12月29日,上海出现了一家新式机器精炼糖厂——中华国民制糖公司,资本总额起初为上海通用银元500万元,后改为1000万元,股份总数20万股,每股上海通用银元50元。由马玉山邀集上海巨商严直方、劳敬修等人集资400万元创建。中华国民制糖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分甲、乙、丙、丁四种样式。下图是乙种股票[4],发行于1922年6月1日。

图片

工厂设在上海吴淞蕰藻浜的泗塘河边,占地面积200余亩,向德国格雷芬厂定购最新式制糖机,由西门子承建,招聘留美回国学生曹铭先、陈器、吴新炳等人任制糖、化验、电气工程师。又聘香港太古糖厂工程师作技术顾问。于1925年建成开工生产,日产白砂糖300吨。原料采用爪哇16号至18号赤砂糖,用骨炭法脱色炼制绵白糖。因原定设计以甘蔗为原料,兼购外洋原糖炼制精糖,而所购置设备是甜菜制糖之用,效率不高,又内部意见不一,管理不善,负债过多,资金周转不灵被迫停产。两年后,由债权人益中银行团接管,开工生产仅18日,因劳工及其它问题,又告停产。1928年,国民政府工商部长孔祥熙派人接管整理,将原有厂房设备机器作价150万元为私股,另加公股250万元,改组成官商合办企业,1929年7月开工炼糖。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受到日军炮轰,部分车间被毁。抗日战争爆发后,机器设备被日本拆运,糖厂就此结束[5]

自晚清洋务运动兴起至民国初,中国民族资本建设的新式机器制糖厂大多昙花一现,只能算是曾经出现过,做过新的尝试,并未形成产业。失败原因各不相同,政治上的动荡、社会环境的恶劣;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扶持;创办者或是资金不足,或是原料的供应、价格、运输等存在问题;或是工厂的选址不当,办厂缺乏经验,经营管理不善,缺乏技术人才、生产技术不过关,或是对新式糖厂的了解认识、准备的不足等等。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受外国资本的打压,幼弱的民族资本似乎未具备扛起一座新式机器糖厂的能力。

下一期【中国糖史】,跟随糖业发展的时间轴,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新式机器制糖业的真正兴起,敬请期待!


[1]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下册第870~919页

[2]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9册第335页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58~262页,《中华民国史辞典》第77

[4] 中国股票博物馆

[5] 陈旭麓李华兴《中华民国史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