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花在野|讓花器如花般綻放。

 阳光充沛0912 2023-04-18 发布于山东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誰最中國」

我的理想是做一顆花樹

開心時,花開

傷心時,落葉

世間最簡單的事,可能就是:“看見花開,便開心不已”;世間最難搞懂的事,也可是為何:“看見花開,便開心不已”。人與花開,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是一種什麼樣的邏輯?是一種什麼樣的連結?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答案,但不斷追問它會讓你漸漸明白許多道理,思想也漸漸變得深邃、靈動、圓融。彷彿世間所有,也變得清晰可讀、清晰可辨。“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王陽明真正想告訴世人的便是“此花不在汝心之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便是:“西方文化是'有’,東方文化是'無’。'有’是'認知’,'無’是'感知’和'覺知’,中國人的開悟便是把:'認知’中的”有“,重新變成'感知’中的'無’;自此,思維邏輯也從線性的'認知思維’重新變成多維的'感知思維和覺知思維’”。

如此,'人’與'物’便可自由溝通,人方可稱的上為'人物’

別人告訴你的,皆是'認知’;你自己從萬物中讀取才是'感知’和'覺知’。擺脫'認知’的束縛,是每一個東方人靈魂溶於天地間,以天地為師、以自己為師的開始。“獨與天地之精神往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都是中國人利用“感知”和“覺知”進行學習一種方式,這便是蔡元培先生所說的:“用美學取代宗教”。

東方文化天生與'美’接近,所謂的真善美,便是精神感知與天地萬物交合與溝通的方式。“態”字的字意便是:“你'能’從'心’理感受到什麼”。'物態’與'人態’,便在無意識中產生秘密的交往。或詩意、或感知、或能量、或精神、或情緒、或氣息、或韻律,那種別人無法告訴的”生動“,便成中國文化的哲學、美學、文學、醫學追尋的核心。於是,東方美學也被稱為詩意美學、精神美學、能量美學、感知美學、氣質美學。

佛祖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現在將其囑咐於你”。是的,在我們美學中,便藏著禪宗所說的這一切,只有通過'感知’和'覺知’才能看到的這一切。於是,中國人便把'眼睛’看到一切,稱為'看’,把'感知’看到一切,稱為'觀’。正如建設師布魯諾.陶特所說:這種美令眼獲得了思考的能力,使人在看的同時,也在思考目光所及的一切”。這便是西方人對”觀“的解讀,因為西方人文學科中缺少這種理解。

图片

我的理想是做一塊石頭

墊在年輕設計師的腳下

把'文化’與'設計’這條路走通

現在中國人在大學'所學一切設計,都是西方人的理論。而非由中國文化衍生出來’美學意識'和’設計論述'。即便是清華北大、央美國美也是如此。這在一個倡導文化自信、民族復興的時代,多少有點無地自容和難以啟齒。尤其當外國人詢問我們:”為何中國沒有自己獨立設計意識“時,這種精神上的難堪更加無以復加。

筆者並非一個狹隘的民族論者,相反更主張東西方文化融合,但前提條件是:要找回我們的“文化主體意識。因為文化,不僅是“停留在過去的事物”,不僅是“躺在博物館里的文物”,不僅是“傳統形成的優良品質”,不僅是“漢賦唐詩宋詞”某一個時代的表達,不僅是“春秋戰國”所形成思想;不僅是“滿足生活所需”所形成的手藝⋯⋯。

它,更是一種“意識”。文化,是自然萬物給我們的'暗示’,是“獨與天地之精神往來”的交往,是“格物致知”的理解,是“知行合一”的體會,是心中的詩意,是意識對無意識的讀取,是山水給我們的邏輯,是感知給我們的思維,是”人、物、人“之間演變,是”物、人、物“之間的推演,是我們對”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我們對《道德經》這句話缺乏理解,我們便可淺薄降維一下,把它理解為”態可態,非常態“,你可以理解為中國文化所有的精髓都是一種”非常態“,'道法自然’是,'天人合一’是,'格物致知’是,'知行合一’是,'出神入化’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

文化,便是與自然萬物交往中,那種”非常態“,便是我們的'道’,我們的'名’;便是我們的'理’,我們的'樂’;便是我們的'詩’,我們的'詞’⋯⋯。山水可讀,萬物可閱,於是'山水’就成了我們的文化性格---大逍遙、大自在;'萬物’就成了我們的文化邏輯,文則詩意,畫者寫意,思則哲意。

文化,是一個民族所產生的'主體意識’;是一群人的'集體的無意識’;是人對自然萬物'反應的下意識’;是自然'化文’的主觀意識。是我們意識中的'準確’和'鮮活’,是潛意識中的'詩意’和'感受’,是無意識中的'生動’和'覺察’⋯⋯。歷史學家安南達.k.庫瑪拉斯瓦米說:“我們來自遠方的朝聖者者,我們看到何物完全取決於自身⋯⋯,必須要接受所見的,隱藏在內心的真我,參與到對話中去”。

這樣的’文化意識'與’美學意識',怎可能走不通’設計意識'這條路呢?可悲的是,當下的許多中國人最擰巴的地方就是:’意識'是西方的,’無意識'卻是東方的,只是他們自己意識不到而已。

图片

我的理想是

中國文化

可以當代表達

杉本博司說:“我們能做的就是再一次回到人類意識產生的現場,尋求意識所依附的緣由“。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走向未知”,東方文化是重新搞明白什麼是“已知中的未知”,能做的恰恰如杉本博司所說的:“再一次回到人類意識產生的現場”。《道德經》把這種認知的回歸稱為:“執古之道,以御今只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建設計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說:“在我的印象中,西方思想對於物質世界的探索與追求從未停止,但從東方高度發達的思想體系中,或許我們能夠學習到內心世界尋求突破的方式。我們應該探求雙方的深層動機,去尋求是什麼將我們引導走向統一而非決裂。

西方的“走向未知”的文化體系,與東方的“已知中的未知”的文化體系,可以走向統一而非決裂。而能在未來完成這種文化合體和統一的,必然是中國年輕一代的美學家(從業者)和設計師,因為西方人很難理解這種“以外界增強直覺,以直覺洞悉本我”的對話。其實,即便是我們當下的中國人,懂得這種對話的也不多了。

「誰最中國」花費巨資建造的文化美學空間「誰園」,便是倡導這種「東方’感知'美學」的,它將以「當代」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的’文化意識'和’美學意識',並把這種來源於’感知'和’覺知'的美學意識延展至’設計意識'當中去,創建屬於中國人的'設計意識’的論述。

图片


我的理想是

做一間擺滿美學物品

精神教堂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思索當下的中國的藝術、美學和設計,便會發現它們缺乏'自我的底層邏輯’和'自我意識,無論面對“走向未知”,還是重構“已知中的未知”都缺乏深入踐行和論述。舉個例子,日本至少在當代藝術方面還貢獻了一個理論:物派,而中國到目前好像什麼理論也沒有貢獻(我輩須努力)。

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家有寶山,卻目光向外”。自己還沒把自己搞明白,卻從心底里就覺得自家沒有東西拿給別人看。於是,「誰園」空間成立的初衷,便是做一個”擺滿美學物品的精神教堂“,來探索中國藝術、美學、設計的精神性、感知性和詩意性。

意識、潛意識、無意識,東方人是唯一同時由這三者進行思考的種族,「無意識」就好像遠古的人工智能AI,利用自覺和直覺便能運用它,看見真我。「道法自然」便是這種人工智能的數據庫,「精神性」便是算法,「氣韻生動」便是大語言模型,「無意識」便是底層邏輯。

中國文化審美一方面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性特徵,一方面又受到「官本位」思想制約,以陶瓷為例,一直以「官窯」為尊。其實,民窯精品更具「當代性」,因為,「官窯」多多少會把匠人小心翼翼的緊張(無法放鬆),便成一種「物態」凝固到器物中去;而民窯卻把「無意識」輕鬆融入到作品去了。而一個物品,它緊張,你便緊張;它放鬆,你便放鬆;它喜悅,你便喜悅;它幸福,你便幸福⋯⋯。

另一方面,現在居住空間越來越精緻,而精緻的事物往往缺乏「生氣」,一個古樸、原始的物品,把自然造化引入室內空間,質樸和精緻的對話,會讓一方空間「氣息」變得靈性透亮,讓空間變得喜悅安然。

2023年4月22日,「誰園」文化空間舉辦的:“花|器與氣——東方花器美學展”便是遵從這種思想舉辦一次美學饕餮盛宴。

图片

展览特邀插花艺术家:宋曦

主編 | 海豐

 展覽詳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