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市基础教育精品课获奖课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美课件

 郑州一中侯巍 2023-04-18 发布于河南

教师简介:张蒙,郑州市金水区优秀教师、郑州市金水区师德先进个人、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教师。郑州市基础教育精品课二等奖,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一、课堂导入(3min内)

同学们,朱自清,一代文学大家,我们对这个名字都非常熟悉,那有同学了解这个名字的内涵吗?

“自清”取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在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以此为准绳,这是先生对自己人格品行的要求。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荷塘月色》。(板书:题目、作者)

二、解题(2min内)

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解读出关于这篇文章的哪些信息呢?

明确:一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相互交融的;二是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既然是写景,那么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一个学习重点,(展示学习目标)另外,散文有一个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在这有形的景物背后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荷塘月色》中细腻、富有韵味的语言,体味本文景物描写的巧妙之处;

2、探讨,了解作者的情绪变化,走近朱自清先生的精神世界。

过渡:课前预习,要求大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那本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哪几段呢?

三、细读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任务一:自由朗读,找出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圈点批注,试作赏析。3min内,主要分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赏析(10min内):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使描写对象形象化、具象化,使读者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感受。)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突出了荷花的清纯可爱、充满生机,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本文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重点补充: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举例强化: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还有必修一《雨巷》中提到的: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 一般的眼光,使“丁香姑娘”无形的惆怅眼光化作有声的深深叹息。)

过渡:刚才我们提到的都是景物描写中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那作者还有没有从其它方面来描写这月下的荷塘呢?齐读本段,思考此问题。给大家提示一下,我们在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中学过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是动静、远近、色彩的综合运用描写。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写景角度:由远及近

②叶子出水很高——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写景角度:由高到低

层层的叶子中间,有…………;正如……,一直到这里都像一幅画一样,是静态的;微风吹过,这幅画动了起来,变成了动态的描写。(写景角度:动静结合,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静”的,但作者却有意展示其动态美,动静结合,相互衬托,表现出荷塘月色之美。)

过渡:远近、高低、动静,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将月下这片荷塘的情态、神韵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就这段景物描写的语言方面,大家还有没有观察到一些特别之处呢?

曲曲折折、田田的、亭亭的、层层的、一粒粒、星星、脉脉等。(叠词的使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使文章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总结: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可谓是多修辞、多角度、多感官、精炼字”的综合描写,这也是本文景物描写的巧妙之处,需要我们披文入情,细细品味。景物描写,在我们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中常常可见,如何鉴赏景物描写的文本?刚才我们的分析是不是可以带来一些思路呢。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既写了月下的荷塘,又写了荷塘上的月色,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这些角度切入,一起来赏析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任务二:一分钟自由诵读第五段,两分钟小组讨论,自选赏析视角,然后派小组代表来发言。(3min内)

赏析(5min内):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视觉转化为听觉)

月光如流水一般、薄薄的青雾”,化抽象为具体,是实写,“像笼着轻纱的梦”,化具体为抽象,是虚写。“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是实写,“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是虚写。(虚实结合,使荷塘下的月光显得朦胧优雅。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动词的巧妙使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过渡:第五段的景物描写中,作者还运用了虚实结合,并精选了一些动词。综合两段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总结出常见的景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

多修辞(比喻、拟人等,生动形象,印象深刻)

多角度(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等,景物有层次,错落有致)

多感官(视觉、触觉、嗅觉等,相互调动,身临其境)

精炼字(叠词、动词等,增强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这是古诗词鉴赏和散文阅读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我们识记并运用。同样是写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带给我们热烈的感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带给我们清新的感觉,那你觉得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呢?(明确:朦胧、静谧、优雅等,板书:意境:朦胧、静谧)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朦胧的、淡淡的意境背后又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景物描写中有明显的表露作者情感的语句。如第五段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传达出作者置身于荷塘月色中的淡淡喜悦。(板书:情感:淡淡的喜悦)

四、了解作者的情绪变化

任务三:这种情感在文中其它地方是否有所体现?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起伏变化的?跳读全文,圈画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

明确:整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有起伏变化的,从最开始的“不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寻宁静”(走在一条幽僻的小煤屑路上)到“暂得宁静”(观荷塘像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再到最后的(作者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联想到江南采莲的热闹场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无奈、失去宁静”,这是一条完整的、有起伏变化的情感线。在预习任务中,让大家紧抓文章的方位词,理清了作者的行踪,那大家觉得这两条线有什么样的关系?(明确:双线结构,一条明线,一条暗线,相互吻合)

行踪: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回门前

情感:颇不宁静——寻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去宁静

我们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或文眼是文章中窥看作者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你们觉得本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明确:“颇不宁静”是文章的文眼,所有一切行踪都由此而起,同时也是作者情绪的起点和终点。)

那作者为什么不宁静呢?

(一)源于社会:19274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在思想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他选择与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脱是不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是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二)源于其人:朱自清先生可谓是那个年代最有骨气的文人,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总结:其实正如先生的名字一样,以自清自励,以佩弦自警。困境中不失其志保持清白,彷徨中不坠其心忧虑社会。本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且走近了朱自清先生的精神世界,那荷塘上的月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正是他高贵人格的写照吧。

过渡:课堂内容学完,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如何?

五、随堂检测(平板推送)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铜钲分别比喻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陆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

2019▪天津高考)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END


遇语文,遇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