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王安石家的铜壶是“漏”的?

 行云流水vmmxd6 2023-04-19 发布于辽宁

王安石《春寒》诗写着:“冰残玉甃泉初动,水涩铜壶漏更长”,王安石贵为宋朝宰相,为什么他家的铜壶是“漏”的?

不光是王安石,看看宋代诗人晁公溯的《午睡》:“渐觉铜壶刻漏迟,卷帘花日弄晴辉”,他的铜壶也“漏”。唐代诗人顾况,他的铜壶也跟着“漏”了,其《乐府》写到:“玉醴随觞至,铜壶逐漏行”。而温庭筠更是写了《鸡鸣埭曲》:“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那把“漏”的铜壶,还搅了他的好梦。

朱炳仁与铜壶

朱炳仁与铜壶

其实,此“漏”非彼“漏”。原来,铜壶作为铜制的器皿,既可是酒器、水、茶器,还可作为量器。“铜壶刻漏”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指时光正在流逝。一首杜甫“铜壶滴漏”诗,还引出了乾隆皇帝的一个故事。

古代“铜壶刻漏”还原

古代“铜壶刻漏”还原

一天,乾隆去了紫禁城坤宁宫,巡看自己写在墙上的题诗,忽然看到了上面的贴落,写着杜甫一首诗——《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乾隆不禁吟诵起来:“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时间飞快和宫里景色醉人,亦称颂中书舍人贾氏父子两代为官的荣耀。乾隆对着那句“五夜漏声催晓箭”沉思了一会,便传内务府大臣阿里衮问话。阿里衮答道:“皇上惜时如金,一定想问宫里为什么没有唐朝大明宫一样的'铜壶滴漏’来计时吧?宫里已有洋人朝贡的大自鸣钟了,当然不用'铜壶滴漏’了。”

清代大自鸣钟

清代大自鸣钟

原来,康雍乾三朝皇帝都热衷西洋的大自鸣钟。康熙对西方先进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对于自鸣钟也有一种独特的宠爱。看他的诗句:“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到了雍正皇帝的时候,他对自鸣钟也是情有独钟。他赋诗曰:“珍奇争贡献,钟表极精工……莲花空制漏,奚必老僧功”,将“铜壶滴漏”中的珍品“莲花漏”遗弃了。乾隆对自鸣钟的钟爱,绝不亚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也诗一首《咏自鸣钟》:“奇珍来海舶,精制胜工莲。水火明非籍,秒分暗自边。”

交泰殿 自鸣钟

交泰殿 自鸣钟

阿里衮当然心知肚明,所以接着说:“近日洋人多有新的贡品运京,其中以自鸣钟居多,奴才挑选一批在坤宁宫陈列出来,皇上亦可研究其精妙之处,补我中华之不足。”乾隆微微一笑:“你可知铜壶漏与自鸣钟有何不同呢?”阿里衮说:“大自鸣钟每月只须上一次弦,就可按时响铃,准确报时,数十年来分秒不差。而'铜壶滴漏’则须每日运水注入,如遇寒冷天气,则无法注水,也就失去报时的作用了。而且它还总出毛病,如龙口出水急等问题。舶来的西洋货不知要好过我们多少了。”

朱炳仁造 大师锻打铜壶

朱炳仁造 大师锻打铜壶

乾隆道:“'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这是康熙爷教诲啊!数典忘祖,如何让大清'表正万邦’?阳明先生也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你可知王安石在鄞县作县令时写的《新刻漏铭》?这是为那儿鼓楼上的'铜壶滴漏’写的。好好看看,你会知道后来他为何官拜相位了,让造办处去做一套吧。”

公元1047年,27岁的王安石被派到鄞县当县官。他去爬了一趟鼓楼,研究那套叫“刻漏”的装置。他在《新刻漏铭》中说,“挈壶”即管理滴漏是重要的一个岗位,如果不管理好,时序就会乱套。理政也如计时,不能快也不能慢,不然政务也会荒废。

朱炳仁(左)和朱军岷(右)研究铜壶新器型

朱炳仁(左)和朱军岷(右)研究铜壶新器型

在古代,调整刻漏有着非常深刻的政治学、社会学含义。谁是正统和权威,谁就有这种来确定时间的权力。传说中,黄帝已开始用“滴漏”了,《周礼·夏官》上谈到设官以掌管漏刻,就是掌管时间。宋代浮漏的改进工作,以燕肃莲花漏及沈括的浮漏最具代表性,几乎已达“尽善尽美”的程度。

乾隆十年,由清宫造办处成功制作的“铜壶滴漏”,置于清宫交泰殿内。漏壶通高六米,由五个铜质壶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平水壶后面下侧有分水壶,平水壶前的圆筒为“受水壶”,壶盖上立抱刻漏箭的铜人。箭身镌刻十二时辰、九十六刻,水涨舟浮,则箭上出;水盈箭落,则泄于地。“交泰殿铜壶滴漏着造办处刻字,钦此。”乾隆皇帝为自己的政治权威制作了这套气势恢弘的“铜壶滴漏”,为白驹过隙的时间之神留下了不朽的“写真照”。

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

人人关注着拥有时间的长度。我说,重要的是拥有时间的美度,无论黑白的还是七彩的。我手头上有一把铜壶,当然不是“漏”的,时间一到,虎跑水在内欢腾,用其沏一壶龙井,把时间染成了青绿,捧上一本霍金的《时间简史》,品一口茶,翻到第九章,赫然是《时间箭头》。

朱炳仁造 大师锻打铜壶

朱炳仁造 大师锻打铜壶

“水涨舟浮,则箭上出;水盈箭落,则泄于地。”星系、黑洞、夸克、粒子、光子、量子……宇宙分裂成多维空间,过去与未来的时间边界在哪里?司马光说“但惊铜漏太匆匆”,“铜壶滴漏”时代已匆匆远去了吗?我看,不一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