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寿在于动还是静?

 新用户10865202 2023-04-19 发布于贵州

【编辑推荐语】“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静”。很多人被这两句话搞晕了,到底是运动好还是安静好?其实凡事不能绝对化,要明白其中道理,不妨看一下这篇文章,写得很透彻。

长寿在于动还是静?

古言

动与静这二者间的关系,许多人把他们看作是对立的,无法并存的,特别是在应用到探索人类长寿之道这件事情上,更是各持己见。

首先我们说一下“动”。

据一些动物专家表明,大象在野外生存大约能活200年左右,但是在动物园中却只能存活80年;野兔能够活到40多岁,但是家兔却只能活到五年左右。

这是运动的结果吗?

格言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出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他喜欢散步、跑步、击剑、骑马、游泳、爬山、日光浴等运动。直到80岁高龄时,还能和朋友一起登山看日出,他活了84岁(1694.11.211778.05.30),这在200多年前也算高寿了。

曾经有一家保险公司对6000多名运动员做了一项市场调研,得出的结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些运动员的平均寿命竟然不超过50岁,而分析的结果认为是过量运动,消耗量扩大所致。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量过大会让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加快,血压量也会随之提升,反而加快人体衰老,而且长期的剧烈运动,会导致人体某些器官出现一些劳损的情况,从而减少寿命。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本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片面地去理解了。

再说下“静”。

2021年江苏对4千名百岁老人长寿调查:报告结果颠覆所有人三观:“江苏的百岁老人,绝大多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经常进行锻炼,这与当下退休人员热火朝天的晨练或晚练似乎背道而驰。”

这样的结论似乎给那些认为“人要长寿,就要和乌龟一样,静静的呆在家里,一动不动”的人打了一针兴奋剂。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寿的秘密在于“静”?

先不忙于下结论。

关于动与静之间的关系,《论语》第六篇《雍也》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对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解释,我更倾向于: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聪明人多半都活泼,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

知者乐,智慧的人,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也是快乐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不大容易发脾气,也容易长寿。

在这里,指的是人的性情,是实指,而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动静表达的意思已经有所虚化了,其文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在这里就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的根本,的主宰。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他主张,动是绝对的,而静是相对的,甚至认为静也是一种动。这已经近似现代科学对事物的认知了,静止的物体在微观上,粒子仍在不停运动。

现代科学认为: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是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

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间,绍兴知府汤绍恩,把先人的思想概括为:“动静乐寿”,“动”指身体活动,“静”指心态,“乐”指心境;“寿”指长寿。

汤绍恩写下的这四字手笔,刻在了绍兴市府山(龙山)越王台的西北府山上,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后人备受教益,他本人也以这4个字为座右铭,活到了97岁,接近百岁人瑞,这在4百年前,已经是非常长寿了!

Image

winnie之 摄

“动静乐寿”这一古人科学的长寿之道,比当今美国一个科研小组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加静养”的观点,至少要早了几百年。

所以,动与静,我们不能只是片面地理解成身体的运动与静止,从文化上说,是指物质性活动;是指精神性活动。在体育中,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处于不断的矛盾变化之中,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包含,又相互制约。

1991年,美国一机构开始对运动和寿命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历时23年的研究中,受试者多达12万人2014年,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经常运动的人,不常锻炼的人死亡风险高出390%;相对于经常运动的人,久坐不动、不运动、跑两步就气喘吁吁的人死亡风险要高出500%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一个人从50岁开始戒烟、戒酒、平衡膳食、保持健康的体重、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锻炼,那么男性的预期寿命会延长12.2年,女性的预期寿命将会延长14年。

所以答案已经非常明确:坚持适度运动的人确实比不运动的人更容易长寿。

2020年,世卫组织公布了《世卫组织体育锻炼和久坐行为准则》。其中对老年人是不是必须锻练得出了清晰的提议,年纪超出65岁的人,也一样要做好锻炼,且最好多元化的运动,而不是每日坐下来不动,那样不利保持身体健康。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良解释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是身体活动的一种类型,做家务、逛公园、散步,步行、骑自行车去某些地方,只要是把身体动起来,就发生了身体活动。此外,还包括我们老百姓常说的体育运动,即为了提高运动技能、让身体更健康而进行的体育锻炼,这些都属于身体活动。

久坐对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指南》中也提到了久坐不动的行为不利于健康,会增加心脏病、癌症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李良说:久坐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以坐姿、斜躺或卧姿时能量消耗≤1.5梅脱值的行为,比方说上班时坐在电脑前,下班后回到家里看电视、玩手机等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很多人对久坐有一种误区,觉得是不是超过一两个小时才算久坐,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比起时间的长短,久坐强调的是一种状态,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是随着时间持续增强的。所以要想降低这种不利影响,人们要有意识地将工作之余的休闲时间变为运动时间,每隔半个小时、20分钟站起来活动活动,哪怕是去接杯水,而不要从电脑转移到手机,让身体一直保持一个状态。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这其中,合理膳食只占25%,很多人把吃什么作为长寿的秘诀来追捧,是片面的;占了25%其它”就是个人运动、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等;而占了50%的是“心理平衡的作用”,这才是长寿的决定性因素。

这影响长寿因素占一半原因的“心理平衡”到底是什么?“心理平衡的作用”究竟要怎么理解?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

《黄帝内经》也曾说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

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用通俗易懂的话就是:“心理平衡的作用”就是一个人心态对身体的影响。

由此可见,我们就能解开这篇文章中最初提到的困惑:大象在野外生存的话,大约能活200年,因为它的适量运动与自然环境影响了它,更主要的是比圈养的大象更自由快活。

运动员为什么都不太长寿,一方面因为活动超过了人体强度,使身体受到一定损害;另一方面,心态一直处于竞争之中,完全无法使人静下心来,“压力激素”也自然会产生。

江苏的百岁老人普遍没有运动,为什么会长寿?那是长寿的老人没有刻意运动而已,他们的运动已经悄悄地隐含在日常生活中了,而最关键的是心态好,心态好的关键是心静。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分泌更多的“益性激素”,减少“压力激素”呢?

1、人生目标激发生命活力

研究表明,心态决定生理,人在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

退休就是提醒了你的下一个终极目标:死亡。如果你接受了这个提醒信息,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所以,你千万不能理会这个终极目标,要赶紧定下另一个可行的“目标:写作、旅游、唱歌、跳舞、摄影等,一定要有。“忘掉年龄,放弃代沟”这是一个妙招。

更好的方法是进入人生的第二个甲子年轮,看作是自己一个崭新的人生开始,六十随心所欲,放开手脚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个案: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上海交大原校长范绪箕教授,活了101岁,在他100岁时,仍每天在做实验、写论文、指导博士研究生。

2助人为乐精神良药

研究表明: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会促进有益激素的分泌。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研究人员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个案: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逸夫,2014年离世,享年107岁。乐于助人是他高寿的一个原因,多年来,他历年一共向内陆捐助超过了100亿港元。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积20年的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人际关系不好,人的压力激素分泌得过多,死亡率会提高。美国有位生命伦理学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了回声的本质: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的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也许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因果关系。

有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付出包括:赞美、幽默、微笑、尊重、礼让、随和、包容、宽恕、体谅、同情、忠诚、倾听等。

个案: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老人龚来发,小时候因家贫被送了别人,在他10岁那年,养父母去世,他成了野孩子,14岁那年,大帮岭向礼全家缺劳力,就上山找龚来发,龚来发就到了向礼全家干活,他勤劳忠厚,向礼全在临终时给子孙留下遗言,交待要好好赡养龚来发,龚来发虽然一生未娶,没有子孙,但他在向家过了7代人,代代对他孝敬,村里人家,老小都称他老祖 ”,竟然 活了133岁,成为当代中国男性最长寿的人,1993131岁时,获得“中国长寿之王”的荣誉称号。

蕴含了无数修身、治国、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告诉我们:道生于静,德生于谦,福生于俭,命生于和,这里不仅包含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蕴藏着养生长寿的奥秘。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结合而生万物,生命在于阴阳调和。

清代名医张培仁在《妙香堂丛话》中说:人常和悦,则心气充而五脏安。一个人能不能长寿,看他心态是否平和通畅,世欲无穷不可贪,凡事有度不强求。常怀一颗平和之心,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百岁人瑞都有一个共性:只知欢喜不知忧,心生欢喜,笑脸常开,五脏六腑都安泰自得,心地和悦。从中国最长寿的盛世人瑞阿丽米罕·色依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135岁的了,对照以上所述的任何一点,她的身是运动的,她的心是宁静的。

关于要长寿,到底是“动”还是“静”,你是否有所感悟了?

(本文刊载《健道双甲子》2022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