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资笔试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1)

 小吴说书剧 2023-04-19 发布于云南

如题,以下是本人摘抄的教资笔试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1)

1、课程概述:

(1)课程的词源
唐朝(孔颖达)、宋代(朱熹)、西方(斯宾赛)——《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2)课程的概念
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某一门学科
(3)关于课程的不同定义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
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效果
④课程即学习经验
⑤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⑥课程即社会改造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②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④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

3、课程的类型:
(1)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①学科课程(六艺、七艺,语文、数学等)
②活动课程(杜威)
(2)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①分科课程
②综合课程(小学科学、艺术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③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④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地位上是平等的。

⑤课程的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观念性隐性课程(校风、学风)
物质性隐性课程(教室布置、校园环境)
制度性隐性课程(管理体制、组织机构)
心理性隐性课程(人际关系状况)
⑥古德莱德—课程设置:
理想的课程——由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
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
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悟的
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
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的

4、课程理论流派
①知识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巴格莱、赫钦斯等。
基本主张:一是以强调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间接知识的学习为重点;二是以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写教材;三是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为目标。
②学生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罗杰斯等。
基本主张:课程以学生作为根本出发点;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③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弗莱雷、布迪厄、阿普尔、吉鲁等。
基本主张:
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应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广泛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5、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①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②行为性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教育情景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而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6、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7、合理课程结构的属性:客观性;有序性;可转换性;可度量性。

8、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内容: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作用: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课程目标(教学大纲)
内容: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作用: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教师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3)教材
内容: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科书和讲义是主体部分。
编排要求:
①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②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准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③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字体要大小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9、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①直线直线式与螺旋式
螺旋式:在不同阶段上重复呈现特定的教学内容,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使支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10、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
(3)科学文化知识(学科)

【特别提示】这是小吴的个人笔记,用得着的朋友记得收藏。另外也可关注我,此号后期还有更多教资备考资料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