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沃夏克的细腻与优雅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4-1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文 | 高建


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和指挥家水蓝这两位享有国际乐坛声誉的华人音乐家,不久前分别在国内多座城市为乐迷们带来了难忘的现场体验,这也让笔者有了重温两位音乐家合作录音的冲动。2012年,环球唱片公司旗下的DECCA厂牌推出了秦立巍的第三张唱片,由水蓝执棒新加坡交响乐团担纲协奏的德沃夏克作品集,主打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寂静的森林》这两部大提琴音乐文献中的核心经典,呈现出动人的波西米亚风情。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不但是德沃夏克音乐创作晚期纯熟风范的代表,也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时期所有大提琴协奏曲中对独奏和乐团个性展示最充分、结构平衡感最好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提供给诠释者极大空间强化音乐的某一个侧面,直接展示出音乐家的审美。例如罗斯特罗波维奇就以扎实的力度和鲜明的棱角,突出音乐中阳刚的一面,而杜普蕾则以幅度巨大的速度弹性来增强音乐中纠结缠绵、难以道尽的万千情思。在秦立巍与水蓝这一版演绎中,从第一乐章乐队的主题呈示开始,我们就迅速感知到两位音乐家做出的选择,他们希望呈现给听众一个如勃拉姆斯般严谨、克制,于细腻中传递浪漫的德沃夏克。

乐队恢弘的第一主题齐奏并没有以惯常的渐快速度处理来推进情绪,反而让小提琴与大提琴声部的呼应形成一种对峙,温润的圆号仿佛从遥远的天际飘来。深挚的第二主题并不需要以更加缓慢的速度来营造对比,音乐本身的气质反差便足够动人。随后,大提琴独奏登场,秦立巍用浑然自如的力度驾驭着弓弦的触碰,既保持着大提琴在中低音区独特的醇厚音质和舒展张力,又做到了德沃夏克在乐谱上对这段演奏所给予的“富于即兴风格”的指示。许多演奏者会在第一主题独奏的快速跑动中让音乐显得暴躁而神经质,这恰恰是德沃夏克音乐中最不应该存在的一面。秦立巍的演绎堪称范本,音乐在快速跃动中仍然保持着线条感和流畅性,通过与乐团的默契应答,将音乐自然地带入发展部。在发展部中,大提琴真正唱出了一曲“悲歌”,缓缓流淌的音乐中似乎带有声声呜咽,令闻者动容。秦立巍对这段音乐的处理方式印证着一个音乐演奏上的辩证真理:强调,源自反差,但并不意味着要以更强或更响的方式来呈现。既然作曲家为这段表情丰富的音乐设定了室内乐般的语境,那么以更弱的力度来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岂不是更好?同样,新加坡交响乐团的长笛演奏家也以清新的吹奏来化解和平衡大提琴的愁肠百转,十分精妙。

第二乐章大提琴在半音下行的“叹息”音型中做出动人的表情变化,将单簧管在开篇确立的静谧主题进一步深化,而这个主题由圆号再次奏出时,音乐氛围变得温暖而又崇高。将一段音乐主题通过三种配器手法赋予三种境界,既是作曲家的大师手笔,亦是演奏家的匠心独具。乐章结尾的微弱颤音中,我们甚至能听到录音捕捉到的大提琴家手指与琴板碰撞的声音。



第三乐章以稳健的进行曲节奏开启,音乐在发展中愈发跌宕起伏,特别是重音的倒置让节奏变得空前繁复,十分考验独奏者与乐团的默契。水蓝展现出一位擅长协奏的指挥家过人的素养,他执棒下的新加坡交响乐团总能与秦立巍的演奏完美契合,尤其是中段带有民歌风的大量装饰音乐段,以及小提琴首席与大提琴的缠绕对话,都是值得对照乐谱反复品味的演绎。


《寂静的森林》如田园梦境般的迷人之处不必赘言,反而是被收录入唱片的另一首纯乐队作品——勃拉姆斯《学院庆典序曲》令笔者欣喜。


将这首作品与德沃夏克的两部协奏作品并置,不只展现出两位音乐大师深厚的友谊,更是直指他们在音乐审美上的相通之处。为何一向严苛的勃拉姆斯由衷欣赏德沃夏克?被普遍视为“只会写好听旋律”的德沃夏克又从自己的伯乐身上学到了什么?答案在这三部音乐作品中已经展现得足够充分,而秦立巍与水蓝对德沃夏克作品抽丝剥茧、偏重理性的诠释方式,恰恰呼应了这种关联。因此,这张唱片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演绎本身的说服力,更在于它提示着我们对德沃夏克音乐价值进行严肃评判和审视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