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军帆,男,浙江温州人,中医学硕士,执业中医师,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方证学者,主要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对汉方及腹诊亦微有涉略。 阳微结这个名词出现在《伤寒论》第148条,它是个什么表现呢?原文讲:“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此为阳微结”。仔细一看,手足冷+畏寒+脉沉细,很自然就会想到少阴病,所以张仲景在后面也讲到需要和附子证进行鉴别,那么他提出的鉴别点是少阴病不得有汗,而这个人是头汗出,所以不是少阴病,而是小柴胡汤证,大家仔细想想这个讲法有没有道理? 日本汉方家六角重任有一次在外游历,遇见一个非常棘手的病人,这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青年,之前不慎受凉,出现发烧、怕冷等感冒的症状,一个大夫用了发汗后,突然变得四肢厥冷,小腿抽筋,怕冷得更加厉害了,脉象也变得沉微,医生们都认为这是少阴阳虚重症,但是屡用附子、人参剂,病情仍然没有起色,患者看起来就像是随时要死亡的样子,六角重任诊察了一下,觉得四肢厥冷、脉沉微,也应当是少阴病,但投附子剂无效,可能另有别因。于是做了腹诊,发现患者胸胁部位非常紧张,压之有强烈抵抗感,同时心下部位亦见痞硬,猛然就想到了148条的“阳微结”条文,于是试着投了小柴胡汤,连服2剂后,脉象和精神有些好转了,后来一直服用这个方子,手脚也暖和了,人就好了。 阳微结这个症状,乍一看手脚凉、脉沉细、怕冷,又不想吃饭,很自然就会当成少阴病来治了,大塚敬节和胡希恕都提出这种病非常具有迷惑性,但是如果自己探查,可以发现患者往往还会具有比较明显的心胸、胁肋部的烦闷之状,也就是条文讲的“心下满”,这是最关键的指证,除此之外,大便也不咋畅快,有便秘的倾向,汗既不是阳明病那样周身濈然汗出,也不是少阴病那样大汗,而是局部的出汗,正是这些独处藏奸的东西,提示是个阳微结证。 阳微结和后世的阳郁啊、真热假寒啊这些概念很接近,148条虽然给的方是小柴胡汤,但它用的是“可与”,不是“主之”,说明可能还有别的方证,比如四逆散证,又或者比如这个甘草泻心汤,也是在心下这个地方出现了问题。 《青州治谈》里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案例:一男子呕吐下利不止,四肢厥冷,用茯苓四逆汤,厥冷不得复,腹诊发现心下痞硬,又兼呕吐上逆,与甘草泻心汤5贴而愈。 阳微结也可以应用在杂病上,尤其是一些抑郁症的患者,诉倦怠无力、怕冷、纳差、脉也不咋有劲,有的需要用麻黄附子细辛兴奋,但有的是要用柴胡汤来疏通的,关键还是做腹诊,体察心下及附近有无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