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10种止痒方法,传承千年!专克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

 阳光雨露253 2023-04-19 发布于浙江

1、祛风止痒

风热袭于肤表,营卫不和之痒,治宜疏风清热,药用荆芥、防风、牛蒡子、白蒺藜、蝉蜕、浮萍、薄荷、杭菊花等。

风寒外侵肌表,营卫不和者,治宜散寒解表,选用麻桂各半汤,药用麻黄、桂枝、独活、羌活、细辛、辛夷、白芷、威灵仙等。

辨证加减:兼风毒之顽痒加乌蛇之类虫药搜剔之;兼脾虚之淫痒加白术、陈皮、砂仁扶固之;兼气虚之隐痒加黄芪、白术、大枣补益之。

2、理湿止痒

湿热互结,外受于风之痒,治宜芳香化湿,选用泻黄散,药用藿香、佩兰、薏苡仁、砂仁。

辨证加减:兼热者选用茵陈、滑石、白鲜皮、萹蓄、金钱草、豨莶草、土茯苓;兼寒者选用萆薢、槟榔、路路通、海桐皮;

兼血热者选用荆芥、益母草、赤芍、红花、丹皮、凌霄花;兼伤阴者选用何首乌、白芍、生地、熟地、钩藤等。

3、杀虫止痒

分内服与外用两大类。

内服驱虫、杀虫药仅作用于肠道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绦虫等,选用乌梅丸,药用使君子、槟榔、雷丸、榧子、芜荑、南瓜子等。

外用杀虫止痒药颇多,如蛇床子、雄黄、川槿皮、藜芦、轻粉、硫黄、大风子、蟾酥、斑蝥、蜈蚣、芦荟、枯矾等。

4、清热止痒

主要指邪在气、营之间,外透,邪易走表,痒感更重;内凉,引邪入里,或留滞不去,痒亦难除,唯用清法较为合适。

治宜清热止痒,选用《医宗金鉴》消风散,药用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参、黄芩、生地、苍耳子、白鲜皮、连翘、绿豆衣等。

辨证加减:热重化毒者选用焦山栀、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地丁;热夹湿毒者选用黄柏、车前子、萆薢、海金沙、金钱草、蚕沙;热而夹风者选用青蒿、蝉蜕、木贼草、青葙子、桑叶、牛蒡子等。

5、润燥止痒

燥痒虽有内伤精血,外受燥邪所袭之殊,但其润燥止痒的根蒂乃在肝、肾两脏。

治宜润燥息风、滋肤止痒,选用地黄饮子,药用何首乌、天冬、麦冬、山药、沙苑子、枸杞子、干地黄、合欢皮、百合、钩藤、龙眼肉、东阿胶、小胡麻、白芍、夜交藤、紫齿贝、磁石等。

辨证加减:兼血热选用丹皮、紫草、白茅根;兼血虚选用桑椹子、玄参、熟地;兼血瘀选用丹参、桃仁、红花、苏木。

6、消食止痒

暴食鱼、虾、蟹和海鲜之类动风发物,胃难磨腐,酿致食毒发痒。

治宜消食导滞,选用保和丸,药用神曲、山楂、苏叶、蒲公英、胡黄连、广木香、乌药、谷芽、麦芽、鸡内金、大黄、陈皮等。

7、解毒止痒

金石药品,性温味烈,若长期内服常会导致阴灼液耗,皮肤瘙痒颇重,治宜护阴解毒、息风止痒。

选用解毒养阴汤,药用西洋参、南沙参、北沙参、石斛、玄参、生地、丹参、金银花、蒲公英、天冬、麦冬、地骨皮。

8、化瘀止痒

用于气滞血瘀,凝聚结块,经气不畅之发痒,瘀滞结块,痒时非抓至乌血外溢者,治宜活血散结,选用桃红四物汤。

辨证加减:瘀而兼热,选用生地、蒲黄、丹皮、赤芍、甲珠、桃仁、大蓟、茜草、地榆、丹参、凌霄花、郁金、山茶花、益母草、败酱草;

瘀而兼湿,选用马鞭草、路路通、花蕊石;瘀而兼寒,选用三七、当归、乳香、泽兰、川芎、石菖蒲、皂刺、王不留行、刘寄奴、苏木、血竭等。

9、醒酒止痒

饮之或过量饮酒后,温热之毒,积于肠胃者,治宜醒酒利尿,选用葛花醒酒汤。解酒之毒,一是从肌肤而解,选用白豆蔻、香橼皮、砂仁、葛花、枳椇子、西河柳、丁香、肉豆蔻、白扁豆、高良姜、煨草果、桑椹子、山楂等。

二是从小便而解,选用泽泻、猪苓、茯苓、白茅根、竹叶等,以上下分消其湿气。

10、补虚止痒

因虚致痒也并不少见,补虚止痒要分清阴、阳、气、血虚的不同,然后分别施治。偏于阴虚而痒者,治宜滋阴息风,方用沙参麦冬饮,药用石斛、沙参、天冬、麦冬、鸡子黄、干地黄。

偏于阳虚而痒者,治宜扶阳止痒,方用黄芪建中汤,药用紫石英、黑附块、上肉桂、补骨脂、山萸肉、沉香、巴戟天、淫羊藿、仙茅等。

偏于气虚而痒者,治宜益气止痒,方用四君子汤加味,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冬虫夏草、人参、甘草等。

偏于血虚而痒者,治宜养血止痒,方用四物汤加味,药用熟地、当归、阿胶、桑椹子、何首乌、白芍、夜交藤等。

温馨提示: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