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带下良方,妇科必备

 胡萝卜家园 2023-04-20 发布于河北

有深度的民间验方,有方向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请关注上方观至真传承公众号!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

带下病因复杂,虽有六淫之侵,七情之忧,房劳多产,饮食劳逸,跌仆之伤,但与湿病关系最大……治带以治湿为主,祛湿为先,只有祛除湿邪,带脉才能约束。

带下病与淤血关系密切,带下之人,常伴淤血,尤其是久病带下不愈之人,淤血阻络更为严重。而湿与淤结,往往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与治疗的困难。因此……带病治湿为主,勿忘祛瘀

--引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班秀文卷》

白带是妇女阴道里流出来的一种白色液体,有时透明,有时黏稠,无异味。它是由前庭大腺、子宫颈腺体、子宫内膜的分泌物和阴道黏膜的渗出液、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混合而成白带中含有乳酸杆菌、溶菌酶和抗体,故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性行为过程中,白带会增多,对阴道有润滑作用,便于进行性生活。一般月经中期白带增多,稀薄透明;排卵后白带变黏稠,混浊而量少。经前及孕期白带均有所增多。

带下病是指白带的期、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又称之为“白带异常”。妇科专家班秀文教授对带下病有多年研究,他认为虽然带下病的病因极为复杂,但以湿病为主,且湿的轻重多少,直接关系到病情的严重程度,湿重则带多,湿轻则带少。因此,他主张治带“以治湿为主,祛湿为先”

班老进一步指出,治湿之法也有很多种,但关键在于掌握好温化与清化二法。班老认为、湿为阴邪,重浊而黏腻,只有通过温化,才能使脾得健运,肾得温照,激活后天之生机,使水湿之清者输布全身,滋养各个脏器,浊者从膀胱排出体外,升清降浊,带脉得复。同时.湿邪又最易抑遏阳气,郁久化热,只有通过清化之法,才能使湿热分离,阳气得升、浊湿得降,湿热去而带自止。

温化与清化之法确立后,选方用药则是影响疗效的关键。临床上,使用温化之法,班老常用《傅青主女科》中的“完带汤”,他认为该方“温面不燥,补而不滞,消不伤正,是寓补于散之内、寄消于升之中的脾、肝、肾三脏同治之方”。至于清化之药,班老则自创了“清官解毒汤”,临床效果异常显著。下面,我们就把这两个方子介绍给大家。

1.完带汤 

【组成】白术30克,山药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症见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等。本方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而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者。

2.清宫解毒汤

【组成】忍冬藤20克,车前草10克,土茯苓20克,生薏苡仁20克,鸡血藤20克,益母草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化湿热,养阴散结。

【主治】阴伤络阻,湿热带下。症见白带色黄,有时阴痒,其味腥臭;腰痛身倦,经育少腹腹痛;烦躁不安,夜寐多梦,舌红苔薄白等。

虽然带下皆为湿证,治疗以治湿为主,但女人以血为本,妇科病总属于血证,班老经过摸索,发现带下病与淤血关系密切,带下患者常伴有淤血,尤其是久病带下不愈之人,淤血阻络更为严重。因此,他主张带下病在治湿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祛淤。值得注意的是,湿淤同治的过程中,应选用一些药性平稳,具有养血通络之品,因为女性本身体质就相对虚弱,再加上久病不愈,很难承受住猛药的攻伐,临床上班老常用古方当归芍药散

针对带下病,除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饮食疗法也值得一试。下面,为大家介绍几则民间常用食疗良方:

(1)山药莲薏汤:将30克山药(去皮)、30克莲子(去心)、30克薏苡仁洗净,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800毫升,用文火煮熟后即可食用,每日服食1次,一般10~14天见效。适宜于脾虚型的白带异常。

(2)莲子枸杞汤:将30克莲子(去心),30克枸杞洗净,加水800毫升,煮熟后食药饮汤,每日2次,一般7~10天见效。适用于白带增多

(3)鲜山药250克、莲子(去心)50克、梗米50克,煮粥,分3次服完。对脾虚有湿或肾虚不固的带下病有效。

(4)冬瓜子30克、冰糖30克,先将冬瓜子捣碎加冰糖,开水冲服,早晚饮用。有利湿止带之功,适用于一般带下病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看完文章的朋友,如果觉得本文分析透彻,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