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书者的必经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860277 2023-04-20 发布于河南

孙过庭《书谱》节选

'临帖'是学书法者从规矩入手,从古今优秀的书法范本入手,使初学者从传统中掌握前人的用笔和结体,使其有法度。'临帖'易得前人笔意。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古人都是怎么说书法临摹的吧!









01

晋代书法家

晋·王羲之

《笔势论》节选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

晋·卫铄

《笔阵图》节选

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02

唐代书法家

唐·张怀灌

《六体书论》节选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

唐·蔡希综

《法书论》节选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









03

宋代书法家

南宋·姜夔

《续书谱》节选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陈槱

《负暄野录》节选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北宋·黄庭坚

《论书》节选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北宋·苏轼

《论书》节选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图片

图片

苏轼画像

北宋·欧阳修

《试笔》节选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

图片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节选

图片

图片

米芾的字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节选









04

明清书法家

明·项穆

《书法雅言》节选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

清·周星莲

《临池管见》节选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清·冯班

《钝吟书要》节选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

清·钱泳

《书学》节选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

清·梁章钜

《学字》节选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图片

梁章钜的字

清·梁巘

《学书论》节选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

清·包世臣

《安吴论书》节选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

清·王淑

《论书滕语》节选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清·朱履贞

《学书捷要》节选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

清·郑板桥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图片

郑板桥的字

清·朱和羹

《临池心解》节选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

图片

清·宋曹

《书法约言》节选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

图片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明·解缙《学书法》节选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明·沈灏《画尘》节选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明·丰坊《学书法》节选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

——明·李流芳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清·秦祖永《绘事津梁》节选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清·冯武《书法正转》节选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节选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节选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节选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节选








图片

END
杭州书画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