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汤-《经方100首》

 庆哥哥呀 2023-04-21 发布于内蒙古

四逆汤

组成用法

制附子20~100克(生者5~10克)、干姜15~50克、炙甘草20~40克。先煎附子,再入余药,顿服或分两次温服。以肢温厥回为度。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温服。

方证

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沉微细弱。

现代应用

1、休克、低血压;

2、急、慢性心衰;

3、急性胃肠炎;

4、风湿性心脏病;

5、慢性肝炎;

6、感冒;

7、复发性口疮;

8、慢性咽炎;

9、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

10、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

11、遗尿、遗精;

12、慢性肾炎。

经验参考

四逆汤是治疗阴寒证的重要经方,《伤寒论》中关于四逆汤的条文很多,不再逐一细述。编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四逆汤进行探讨。

第一,经典四逆汤证的要点是四肢逆冷、下利清谷。四肢逆冷是手冷过肘,足冷过膝,为外周循环衰竭的表现;下利清谷是混杂水样大便与不消化食物,为消化吸收机能衰减的表现。结合少阴病提纲证“脉微细,但欲寐”来看,方证还当有精神萎靡,脉沉微细弱。其病理实质为外周循环衰竭及新陈代谢低下。其成因来路大致一是来自误治,诸如误汗、误下等攻击性疗法消耗阳气并造成阴液大量丢失;二是寒邪直中少阴使然。其中又涉及素体阳虚的因素,表现为体质虚弱或有诸如心脏病之类的基础性疾病,在外感疾病的打击下立刻陷于阴证。总之,经典四逆汤证内因方面离不开阳气虚弱的体质,外因主面离不开误治或外感病的侵袭。临证时,既要抓住四逆汤证尽快回救逆,又不能忽视外感病的其他方面的治疗。《伤寒论》9条说“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身疼痛者”是和四逆汤证并存的外感表证,一旦四逆汤完成回阳使命就要及时兼顾这些方面。另外,还要想到后续的治疗。樊天徒说,服回阳剂以后,如微有烦渴,给予小剂生脉饮便行。如果真正化热,一帖清凉剂也就收功(《伤寒论方解》)。

第二,临证要做好四逆汤证的鉴别诊断。四逆汤证容易被误诊为太阳病。大塚敬节治32岁男子,数日来强行彻夜工作,3日前因感冒而卧床不起。体温38,恶寒。翌日升至40。患者主诉,除较身重外,无其他不适。舌无苔,尚有津液,脉浮大,每分钟90至。昨日无大便,尿澄清,触之足冷。投予四逆汤,2小时后微汗出,体温下降,夜间37.5,翌日热平(《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此案发热、恶寒、脉浮,乍看很容易误诊为太阳病。四逆汤证还会被误诊为阳明病。如喻嘉言治徐某,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先生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便告之,此人参附子干姜之证,为何用下法呢?医曰:身热目赤,有余之邪,躁急若此,再以姜附服之,岂不逾垣上屋?先生辩之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与姜附投之,尚恐不胜回阳之任,况敢以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反而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认大热为阳证,则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惟用姜附则补中有发,并可散邪退热,一举二得,至稳至当之法也。吾在此久坐,如有差误,吾任其咎。于是以四逆汤加味。处方:附子、干姜、甘草、人参。煎成冷服。服后寒战,嘎齿有声,以重棉和头复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如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寓意草》)。

第三,要纠正四逆汤的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四逆汤只可用于一些大病重病。其实,感冒、肠炎之类的常见病同样可以出现四逆汤证。如果把目光锁定大病,那么,势必会出现见其病不见其证。二是认为四逆汤见于疾病后期。其实,少阴直中即可出现在疾病初期。三是等到典型四逆汤出现才能使用本方。临证治疗急症贵在扭转截断,若一定等到其证明显再用,岂不是追着病治吗?四是认为四逆汤一定要久煎。杨德全遵前贤所言,凡用附子必反复叮嘱患者先煎一小时以上,但所获疗效极差。曾治一少阴阴盛阳衰证,身倦畏寒,大汗不止,二便自利,神志时清时昧,舌淡脉微,急投四逆汤。翌日复诊,症情依然如故,后依《伤寒论》原文用法,处以原方二剂,嘱诸药同煎半小时,温服,药后效如桴鼓。杨氏的经验是根据《伤寒论》原剂量按照一两为3克,一升为80毫升的换算系数得出本方剂量:炙甘草6克、干姜4.5克、附子9克(生用,打碎)。用冷水240毫升,武火煎取96毫升,用时仅15分钟,比麻黄汤(45分钟)、桂枝汤(35分钟)所煎煮的时间要短得多(计时以水沸算起)。还认为使用制附子(15~20克)内服不必先煎久煎,与他药同煮30分钟即可,临床未发现中毒现象,大剂量运用,煎煮时间要相应延长[杨德全,附子煎煮小议,中医杂志]。杨氏的观点值得重视,因为本方在《伤寒论》中是作为抢救药来使用的,从抢救的时间上讲也容不得久煎。

第四,关于四逆汤的剂量问题。从文献来看,四逆汤的用量个案悬殊极大,尤其是附子更是如此。大者几百克,小者几克,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甚至数月小孩也日用附子一两有余。关于大剂量使用的现象,推测主要与病情的危重程度和医者个人的经验有关。另外,从地缘因素来看,擅用大剂量附子的医生大多为川医,而汉方医们使用附子的剂量又是少的出奇,《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所载四逆汤之附子用量仅为0.5~1克。这是否与行医的地理因素有关?值得研究。大剂量使用附子必须有相当的临床经验才行。吴佩衡是擅用附子的专家,他用附子的经验就是久煮。有趣的是,对于因附子煎煮不透而发生乌头硷毒性反应者,他还用煎透的附子水或四逆汤加肉桂予解救,收到显著的效果[云南中医学报]。对于急症一开始始即用附子剂量,这是值得肯定的。那么,对于慢性病呢?就临床实践来看,为了安全使用四逆汤,对于附子的用量应该采取递增的方式。总之,四逆汤的用量是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涉及到病情、药材质量和炮制以及医者的个人经验等诸多方面。

注论精选

吴谦等: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连四肢,有助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矣。(《医宗金鉴》)

陆渊雷:四逆者,四肢厥逆也,通常为高度心脏衰弱之征,故四逆汤为强心主剂……今之生附子,皆用盐渍,饱含水分,一枚约重今称八钱至一两,大者乃至二两许,则四逆汤每服当用生附子四钱至一两,干姜钱半至三钱。时医但用淡附片淡干姜,几经浸淡,等于药滓,用量又仅数分,苟遇四逆证,惟有坐以待毙耳。(《伤寒论今释》)

大塚敬节等:本方用于新陈代谢机能极衰弱时,有振兴机能之效。故本方证患者之脉为微脉或迟脉,四肢厥冷,往往有下痢、呕吐等症状。但有里寒外热时,脉浮沉迟。本方由甘草、干姜、附子三味组成,可认为甘草干姜汤加附子。因附子对于新陈代谢机能衰弱有显著兴奋之效,故在有甘草干姜汤之证而新陈代谢机能甚衰弱时用之。因本方能增进新陈代谢机能,是以在发扬性各病症均禁忌使用。如有以上征候,不论何病皆用此,尤其在因误治而出现变症时,多应用本方。(《中医诊疗要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