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沈书生教授谈富技术背景下的学习转型与实践思考

 豫见物理 2023-04-21 发布于河南

学习会场

2023年4月20日上午,笔者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教师教育学院聆听了由南京师范大学沈书生教授主讲的题为《富技术背景下的学习转型与实践思考》的专题报告。真是高端引领,醍醐灌顶。

沈书生教授作报告

专家简介

沈书生,教育技术学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2018-2022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信息化教学与学习设计、信息化学习空间与环境、中小学教师或管理者的信息化能力结构与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青年项目和国家一般项目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改重点项目和各类横向项目等多项;主讲MOOC课程《信息化领导力》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登陆学习强国平台。

报告详情

沈书生教授从“教育转型,从形式走向范式”“技术赋能,从融合走向创变”“转型思维,从思维走向实践”三个维度阐述了他的研究、实践和思考。

沈书生教授在此次报告中指出:现代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对于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要从富技术的视角,思考如何加强技术之间的融合应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首先,沈书生教授围绕当前教育的具体发展现实,分析了教育为什么需要转型以及为什么可以转型;并从教育生态变革的视角,分析了在转型过程需要关注的教育范式的变革。

教育“转型”的核心内涵。梳理旧“型”逻辑:理性描述;发现旧“型”问题:实质追间;寻找转“型”视角:有序衔接;构建新“型”体系:系统思维;推动新“型”实践:易于行动。

生态变革推动教育转型。教育生态:教育利益相关者与外部空间所构建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学习生态:学习主体与现代学习空间之间构建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转型后的教育新范式。教学:从传授到引导再到唤醒;学习:从接受到探究再到适应;路径:从一致到多样再到差异;结果:从识记到知能再到心智;空间:从实体到虚拟再到场景。

新“范式”的切入视角。聚焦主体:不同主体的责任明晰;韧性塑造:遭遇困境的临危不惧;基于场景:真实世界的学习联结;循训思维:基于证据的行动决策;心智构建:适应变化的素质迁移。

其次,沈书生教授结合技术的变革与应用,从复合脑的角度,分析技术变革的逻辑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理解数字技术可能引发的教育变革维度。

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脑”,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的“脑”。从个人脑到社会脑;社会脑是主体的行动之脑外脑:影响主体的判断;内脑:决定主体的格局。

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阶段分析。技术支持教育的媒体思维变化。“单”媒思维:立足感官,强调刺激;“多”媒思维:重视表征,强调作用;“联”媒思维:体现互联,强调变化;“融”媒思维:关注场景,强调体验;“算”媒思维:基于数据,强调决策。

数字促进了真实世界的联通。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能量:世界的有机融合性;数据:万物的可以描述性;信息:世界的可以解释性;数字:万物的互联互通性。

数字在何处发挥作用。空间:教育事务的中介物;环境:个体行为的刺激物;数据:形成决策的证据链;表征:支持表达的多样态;创变:范式革新的适应性。

最后,沈书生教授从教育转型中的关键要素出发,分析了转型后的“学习范式”“技术思维”与可能带来的“学习创变”。

转型需要面对的关键点有:聚焦点,瞄准高质量教育发展目标;困扰点,个体视域决定的认知格局;突破点,支持个体行为的空间重构;发力点,面向复杂数据的算法创新;闪光点,促进终生适应的主体品质。

教育转型后的“学习范式”,即学习过程中的“教师责任”:向导,帮助学生模仿学习;引导,启迪学生自主学习;先导,刺激学生创新学习;开导,支持学生健康学习。

需求驱动的“技术思维”:算法,从“类数据”到“融数据”;算力,从“高速率”到“准匹配”。技术支持的“学习创变”:场展,支持学习行为的持续发生;过程,促进高效认知的有效发生。

沈书生教授的报告既有理念引领,亦有操作实践,语言幽默,形象生动,案例真实,思睿观通,深受学员们的喜爱,报告中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员们对教育的深入思考。

与沈书生教授在一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