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速提取框架,让你阅读更省力

 zqg成功 2023-04-21 发布于辽宁
本文共4000字左右,分为四个部分
01.结构化思维
02.框架思维
03.提取文章框架
04.提取书籍框架
希望在阅读完全文后,你能有所收获~

不知你是否也同我一样,在阅读时曾经有过这些问题:

1)每次读书都投入不少时间,但经常看到后面忘记前面,需要反复重读;
2)好不容易读完一本书,事后想复述要点,只记得一些零散信息,无从下手。

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这些现象归咎于「记忆力差」。实则不然,因为那些看完书能活学活用的人,记忆能力也不见得比我好。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呢?主要还是我们平时的一些习惯和认知:

1)将目光限制在局部

以往我读书时,容易被当前内容局限住视角,没有和书中其他知识联系到一起,缺少全局认知。也正因如此,我获取的信息都是零碎的,所以容易看到后面,忘了前面。

2)陷入「计数器陷阱」

我之前会有个错误的认知:我读的书籍数量越多,我的知识储备就越多。这导致我把「读了多少本」当做关键目标,而非「读懂了多少」,这其实是本末倒置了。

3)认为全部读完才算读

我经常会认为书籍和文章,就是得从头到尾、一字一句读完。一方面是我们从小被灌输「有始有终」的观念,像读一部分就去看另一本书的做法,是「半途而废」或「朝三暮四」,是不光彩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害怕遗漏信息,担心错过有可能有用的信息,这种焦虑也会使我们不敢跳着去读。

这几点的本质,都是缺少自主思考。基本上我只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框架和信息,没有主动去提取自己想要的内容。如此全盘照搬,那些知识点始终是属于作者的,并未被我吸收。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摆脱这些状况呢?不用着急,可以尝试运用结构化思维框架思维



01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其核心理念源自于畅销书《金字塔原理》。它强调先有结构,用结构框架将零散的信息收拢起来,让问题化繁为简,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的逻辑关系。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立体思维,其相对面是线性思维。线性思维不需要刻意加工,所以对使用者而言是非常轻松的,但对信息接受者却很不利,因为它的逻辑是跳跃且松散的;立体思维则不然,它用逻辑关系将信息组织起来,让它们变得有序,更容易被接受。

举个例子,好比逛商场,线性思维会习惯从一楼逛到五楼,每家都不想错过,虽然时不时会被惊艳到,但最后逛半天还是没买到想买的东西;结构化思维则是一开始先看商场导航图,了解每一层的功能区域分布,再针对自己的需求,直奔目的地,效率极高。

结构化思维最常见的应用就是金字塔原理,它先是将信息的重点要点分别提取出来,再用要点支撑重点,形成一个稳固的金字塔。金字塔原理的本质是「以结论为导向」,通常是重点先行,先把信息的主旨摆出来,然后再列出多个要点,来解释、论证重点。

等于说,结构化思维就是帮助我们提高视角,从全局去审视信息的分布,帮助我们去提取重点和要点。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受限于当下的内容,也能对信息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知。长期锻炼结构化思维,还能使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更加有条理,对我们写作、沟通和分析问题都有帮助。

图片


02 框架思维

结构化思维搞清楚了,那框架思维又是什么意思呢?它和结构化思维有什么区别?

框架思维强调的是先搭建好框架,再把信息分门别类地放进框架里。乍听起来,好像和结构化思维很相似,但其实两者聚焦的方向不一样。

结构化思维强调「先结构后信息」,聚焦于理清部分跟部分之间的关系;框架思维强调「先框架后内容」,通过作者的小框架提取内容,然后将其打散,纳入自己的大框架,聚焦的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大框架理解为自己的一个大仓库,这里面有很多储物柜(主题),分门别类放满了货物。每个柜子里都是同一类的东西(包含很多小框架),但柜子与柜子之间不一定有关联。这个大仓库和这些储物柜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而结构化思维更像是乐高,各个部位彼此搭接、互相支撑,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所以当你想搭建属于自己的作品时,也可以借助结构化思维,梳理各部分的衔接,让它的结构更加清晰,更加牢固。

简而言之,框架思维主要是服务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用于吸收知识,提取知识;结构化思维则是服务于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及输出自己的见解。

图片

03 提取文章框架 

那具体要怎么去运用这两种思维呢?

其实很简单,比如说阅读方面,大致思路就是:

1)小框架:先用小框架分析逻辑脉络,了解作者是如何呈现信息的;

2)结构化:然后用结构化思维找出重点和要点,对作者的内容进行浓缩提炼,重构信息;

3)大框架:最后用大框架把提炼后的成果,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里。

我自己也综合了几种阅读方法,以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快速提取文章和书籍框架的方法。

首先是文章,我们要如何去提取框架呢?我归纳了五个步骤:

1)先看文章的标题,标题通常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如果有小标题,也要着重看,小标题通常表现的也是相应段落的主题;

3)段首段尾如果有总结,同样应该注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4)段落里标记的文字以及图表,也是关键信息,着重浏览;

5)借由这些信息,提取重点和要点,梳理文章的基本框架。

具体怎么操作呢?拿我上一篇文章做个示范:

1)先看标题——《知识该怎么管理?我终于找到答案了》,再加上摘要里写着「通过wolai平台实践INK-P 知识管理法」,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知识管理」,其中wolai平台和INK-P 管理法也是重点信息。

2)接着看小标题,一共四个:wolai 功能简介,INK-P 管理法,我走过的弯路和我的具体实践。这里又出现 wolai 和 INK-P 管理法,那我们后面浏览文章的时候,就可以留意下,这两个到底指的是什么。然后弯路和实践,感觉都是偏向实操部分,可能前面两部分是理论,后面两部分侧重于实操,如此我们对文章的框架就有了一个预测。

3)浏览段首段尾,我的分段都比较短,所以可以更简略些,直接看每部分的卡头和结尾,再扫视中间一些总结性的段落。比如第一部分,开头是介绍wolai的性质,结尾同样是在讲wolai,再结合小标题,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它的内容都是围绕wolai展开的。

4)注意标记的文字及图表,比如第二部分,开头的「INK-P 管理法」加粗了,表示重点信息,得留意。接着结合第3步,找出总结性段落,比如「那INKP 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什么呢」,判断出后面的内容是分点阐述「INK-P 管理法」的概念,其实看插图也可以推出来;又比如后面加粗的「DIKW 模型」,结合插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后面的内容是在解释这个模型;同理,之后的内容是讲「深度加工」。这三部分刚好组成一个小的WYH(what-why-how)结构,即介绍INK-P管理法的概念(W),其原理是DIKW模型(Y),相关的操作是深度加工(H)。

5)最后我们重复(3)和(4),分别摘出各部分的重点和要点,理出文章的框架。这里我绘制了一张图,大家可以看下:

图片

等你基本了解了文章的框架,就可以针对性地去选择哪些部分略读,哪些部分着重读。比如你本身就熟悉wolai的操作,那第一部分就可以略过;又或者你之前就知道DIKW模型和深度加工的概念,那第二部分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扫读甚至跳过。剩下那些不熟悉且感兴趣的,才是你需要着重去看的。

我自己习惯用的是WYH结构,这也是L先生常用的一个结构,亦即:存在什么情况或问题,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去应对?

据我目前的观察,更多文章的结构是:先抛出一个现象或痛点,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再分开叙述,阐明缘由,最后总结概括。这种结构和「金字塔原理」挺相似的,先借由现象引出重点,然后再分列要点,对重点进行支撑,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图片




04 提取书籍框架

着是书籍,和提取文章框架的思路接近,不过很更复杂些:

1)放松身心,集中精神。浏览书籍的封面、内封腰封,比如书名、副标题、推荐语等,了解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2)快速扫视书籍的序、前言后记,了解作者和编者的观点;

图片

3)研究目录,大致梳理书籍的脉络,猜测作者是如何安排框架的,做一下笔记;

图片

4)快速翻阅书籍,着重看加粗的标题和图表,猜测哪些章节是重点部分?

图片

5)跳读书籍,可以用「超读+摘读」或者「跳读法」,思考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启发,可以解决自己的哪些问题?

「超读+摘读」:把视线集中在每页中间,把一整页内容都纳入眼底,同时快速滑动视线,偶尔放慢速度,在引起注意的地方停下来;

跳读法」:只挑选重要的部分,视线迅速并不规则地跳动,快速浏览。

图片

6)对之前梳理的书籍脉络进行补充,进一步完善。

依旧是做示范,就选本尼迪克特·凯里的《如何学习》吧:

1)首先是集中精神,可以深呼吸几次,平稳心绪,让自己更加专注。

然后浏览封面,如下图所示,书名是《如何学习》,副标题是「10-90岁都能掌握的高效学习法,成就你的终生学习力」。由这两者可以看出,书籍的主题是介绍学习方法,教我们如何去学习。这套方法不仅限于学生时代,职场人甚至是中老年人,同样适用。

2)扫视序、前言与后记,这里就不贴原文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原书。我简单进行一下总结:

后记都是致谢,可以略过。两篇推荐序都是从教育的角度去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相对来说中文版序更有诚意,和引言部分结合,我们可以了解到书中的学习方法,是不同于「传统」那套的,这也是吸引读者的一点,我们会好奇究竟有哪些不同。引言最后部分也很贴心,作者已经帮我们梳理了书籍的脉络。

3)结合引言和目录,脉络基本已经清晰了。整本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偏向于原理(why),解释大脑是怎么学习和记忆的,它为什么会遗忘;后面三个部分偏向于方法(how),分别是如何增强记忆力,如何提高理解力以及如何利用潜意识。

4)后面(4)到(6)可以参考上面提取文章框架的例子,这里同样奉上一张图:

图片


—— 最后的话 ——

以上就是我对于提取文章和书籍框架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另外要说一句,提取框架只是帮助我们对文章和书籍的脉络有个认识,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要想获取知识,还是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针对性地去阅读。最好是能建议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将获取的知识纳入其中。至于知识体系如何搭建,可以回顾《知识该怎么管理?我终于找到答案了》~

最后要向大家道个歉,由于我的不严谨,上一篇文章末尾关于软件的介绍出了些纰漏,真的万分抱歉!原文内容我已经改过来了,这里也更正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