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四期

 昵称47309665 2023-04-21 发布于四川

导读:本文重点论述了仲景学说的发展和研究及临床价值分期而论,的有见地。

吾国医学之发展,可分四期言之。

01

伤寒论金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神农本草肘后方附焉,此时期以仲景为代表人物,以上四书,为代表著作。

其最显之特点,为尚条教而不尚理论,尚治验而不尚说明,尚辨症用药而不尚病理生理,不仅五行运气之说弃而不论,即药理方论,亦置之不谈。

此种临床实验医学,固甚朴素,然尊重事实之结果,每与真理相近,故此时代之医学,每可以现代科学,明畅解释而无所滞。

后世医师之秉承仲景之义者,其书每每可读,如三因方、本事方、活人书,明理论,以及元明清三朝之伤寒家,日本之东洞派,丹波派。

皆重证求是,不尚玄论,富有科学精神者也,此为临床医学创造时代,为第一期。

02

汉武帝后,随国力之扩张,国际交通日辟,远东则日本,西则西域大秦,南则天竺南洋,殊方异物,辐辏而至,胡僧远贾,络绎而来,各种医疗应用之药物与方法,并时而输入焉。

降及隋唐,国力愈强,交通愈繁,异国方技,输入愈多。

隋书经籍志所列输入医书,达数十种之多,唐本草及罗异方药品,几与神农本草,同其数量。

由是而起而集中外医学之大成者,孙思邈之千金方也,王焘之外台秘要,亦属此时期。

以孙思邈为代表人物,以千金方外台秘要为代表著作,其最显之特点,为广采异国方技,以补固有医界之不足,其治病条教,诊疗方术,实皆本之仲景。

其不尚玄论,轻视运气,更无一不秉承仲景主义者,此时代医学,有吸收而无消化,有混合而无化合,有袭取而无创造,此为外药外医输入时期,为第二期。

03

隋唐以后,中国文化,顿起新的变化,佛教大量输入之后,而创造新的禅宗——纯为中国色彩之宗教,僧家长期浸润佛教之后,而产生新的道学——兼有佛教色彩之儒家。

其余如美术、音乐、诗歌、文学,均起新的变化,而发扬广大之,医学由是亦生新的变化,第一期之仲景医学,至此乃大改面目。

盖自外来医学大量输入以来,临床医家已发见固有方技之不足全持。

於是而倡“古方不宜今病”之说,复当新文化披靡之际,对古代只尚治验,不尚理论之医学,不感满足,思有以说明之。

宋林亿等,校刊素灵,而素灵内容,往往与当时倡行之阴阳五行理气等说相通,士大夫因是而研究素灵者,与日俱多,故素灵注疏至宋方盛,而其时新儒家,往往好读医学也。

且金元胡骑蹂躏,中国北方士大夫,沦陷于坑骑铁蹄之下,耻於屈节,往往好习医以自免,故宋以前之医人世业,多於士大夫。

宋元之后之医人,几为士大夫之专职世业,只求治效,则进而求为理论上之努力焉,积取诸因,医家顿变面目。

故此时期之医学,其最显之特点有此:曰医学理论之建立;曰医学技术之分科。

前乎此者,有方书而无方论、有医术而无医理,有药效而无药理,宋元以后,始以内经为宗旨,以五行理气为理论之根本。

故前此言药,只述药物作用及治效而已,至此而气性色味,纷纷而加入之。

张元素之珍珠囊,李东垣之用药法象,寇宗奭之本草术义,其代表也。

前世言方,只对症发药而已,至此乃有方论。

李东垣之脾胃论,王好古之医垒,元代刘元素之宣明论,皆方论之代表作。

大抵配合五行五脏五味诸说而言之(吴昆医方考医宗金鉴之名医方论,则翔实可信,无上举诸书之虚玄)。

前世言医只尚分六经,别症候而已,至此而司天在泉之说,五行生克之说,五脏苦欲之说,纷然而起。

如刘完素之火,李东垣之中气,朱丹溪之痰湿,以及命火肾水......

玄妙而不可徵之说,满目皆是。此其一也。

又第一第二时期之医学,大抵合各科而治之,至唐乃分科,宋分十三科。

盖外来医学输入既多,可以分科独立也,其分科独立之著作,唐宋以后,几如雨后春笋,不胜殚述,此其二也。

此为有实验医学,转入玄虚医学时期,为医学黑暗时代,为仲景医学之中绝,为医学之第三期。

04

金元诸子以后,医学界沉溺於阴阳五行之中,不能自拔者,几三四百年。

及吴有性之温疫论出,而阴霾为之一开,吴氏本临床实验之精神,倡为攻击疗法,继之者有叶天士、吴鞠通,废吴氏之膜原说,而主三焦说,治急性热病之法大备矣!

然仲景伤寒论,亦主治急性热病者也,叶吴弃而不顾,谬谓温病伤寒,病异法殊。

温病三焦,伤寒六经,至之《伤寒指掌》、王孟英之《温热经纬》出,合温病伤寒而一之。

不知急性热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原无一定,非古代无温病,而今时无伤寒也,急性热病之喉口分泌缺乏者,自宜银翘桑菊之属,仲景麻桂自不宜用,试仲景生于今日,亦当首肯。

此为后胜于前,为医术进步之证。

其急性热病之体温亡失,全身衰弱者,自宜理中四逆之属,岂有既名温病,即不使用参附之理;且叶吴之养阴生津诸剂,皆仲景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之所而出,非特创也。

仲景医学,得此叶吴之说而补充之,内容为之充实,壁垒为之崭新,此为仲景医学之复兴一也。

清代诸书,研究伤寒金匮,均极努力,或考据版本,校正遗误,或分类纂辑,别创新义。

或依据古训,疏注本义,如大椿、尤怡、魏荔彤诸师,及日本人吉益为则,丹波父子,皆于伤寒金匮之真义,多所发明,此仲景医学复兴二也。

以伤寒方治杂病,为清代之一特色,如泻心汤之治胃病、桂枝汤之治盗汗、小柴胡之调经、麻黄汤之治喘肿,乌梅丸之治肝病……固不胜举。

即以仲景方加减而成者,如吴鞠通之三甲复脉汤,即炙甘草汤之加减,清营生津诸剂,即竹叶石膏汤之加减,至如日人东洞,使用仲景方治前病,其巧合,尤出意表,此为仲景医学复兴三也。

仲景使方一药一证,唐宋诸师一病一方,清代则尚作用相同之品而协同用之,仲景之方,简而有效,唐宋之方,多而寡效,清代之方,合而有力。

以药物学言之,仲景方有瞑眩作用,唐宋方有拮抗作用,清代方(即叶吴方)次之,唐宋方为下。

故仲景百十三方,可治百病,清代温热家使用,不过四五十方,若唐之千金外台,宋之圣济总录,明之普济方,诚无乱不可寓目矣。此亦仲景医学精神之复兴之四也。

清代诸师,尚作用相同之药而合力用之,因而对各个药物之专性,不甚分析,此不及仲景者也。

於引经报使之说则弃之,於五脏苦欲之说则信之,於司天在泉之说则弃之,於六经三焦之说则信之,其未能卓然自立。

以挥皇仲景医学者,此科学未明时代限之也。

盖欲跨越仲景实验医学而上之,非科学不足为进一步之阶梯,此惟现代之生理病理药理诸学,能负光大之责任,而非所语於清代诸师也。

必须现代医学昌明之后,仲景医学之真价,方能大白,而中医者将混入世界医学中,而无独立之必要矣,故清代为仲景医学之复兴期,为中医存在於世之末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