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到水边去的节

 品茗客人 2023-04-21 发布于江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这是一篇名文,这是一段真风流的雅事,这是节日的习俗。这个节,不是官方钦定的,而是在多少年的传承中,先有习俗而成节日的。

  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的王羲之与文人雅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雅集,以“修禊”的名义,曲水流觞(有点像后来的击鼓传花),饮酒且赋诗。事后,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写了一篇序文,记述当日之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就是《兰亭集序》。

  “暮春之初”,三月初三,三月第一个巳(读sì,这个字是全封口的)日,古人称之为“上巳”,又称“三巳”、“元巳”。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来到河边上,在水边举行祭礼、消除不祥。古人将这个仪式称为“祓禊(fú xì)”。这是个“洗礼”,人们要用河水洗头、洗脸,沐浴,目的就是驱除疾病,消灾辟邪。更多的,就是走出来,换一种心情,与友人相会,就像王羲之们在兰亭,曲水流觞,喝几杯酒,赋几首诗。

  关于这个习俗,《晋书·礼志》有记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此前,人们是按照干支,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举行这个活动的。但干支纪日,与中国传统的夏历月日并不统一,而且每年出现这个“巳”日的时间也不固定,如今年,癸卯兔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在4月29日(农历三月初十日),因而,从三国魏之后,将这个节固定在了三月初三了。

  南宋时的长州(今苏州)人王楙在《野客丛书》里说得更清楚:“自汉以前,上巳不必三月三日,必取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必巳也。"

  日子改了,却也因俗成节,“三月三”,成了一个节。有趣的是,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上巳节”。

  到水边去,是上巳节的重要节俗。去祓禊,更去看别人祓禊。张九龄身为上高级官员,在《三月三日登龙山》中说:“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杜甫也注意到了水边有许多的丽人:“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万齐融在唐代诗人中并不是很出名的,他的《三日绿潭篇》着重描写了女子祓禊的盛况:“佳人祓禊赏韵年,倾国倾城并可怜。

  宴友畅饮,是上巳节男人们的节俗。平时,没项目都希望能找个借口呼朋唤友喝一个的人们,过节了,怎么能不喝一盅?王公贵族们可能是放不下架子,多在府中举办大型的宴会。这可以从唐诗中许多应制诗看出。王维《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就描写皇家宴饮的极度奢华:“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画鹚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

  文人雅士们,就会找地方去喝酒了。比如王羲之们,到水边去,既应了修禊之景,又玩了一回游戏,找到了喝一杯酒,作一首诗的借口。唐代的孟浩然就有诗句:“上巳期三月,浮杯兴十旬。坐歌空有待,行乐恨无邻。

  踏青、登高、泛舟,借机赏春送春。因为上巳节是在暮春,是绿肥红瘦的时候,人们要出游赏春送春归。登高、踏青、泛舟、采花等活动也在上巳这一天举行,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上巳,三月三,与寒食、清明相近——今年的情况特殊,因为闰二月,三月三来得晚了,比清明节晚了半个多月,踏青、放风筝曾是上巳的节俗,后来倒好像是被清明节抢去了。

  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这应该是现当代人的节俗

  “三月三,荠菜赛灵丹。”这是说荠菜的花和它那像小三角包一般的果实。中国人向来相信药食同源的。这三月三时的荠菜花,更被人们赋予了神奇的功效:“农历三月三,不忘地菜煮鸡蛋。中午吃了腰板好,下午吃了腿不软。”

  今年的三月三,上巳,恰逢周末。你可有走出去的计划?

  相关文章:

三月三,不止要放风筝吃荠菜花煮鸡蛋

又是一年三月三

谷雨节气,赏牡丹,送春归

杜鹃花,对春天说再见的花

芍药珍品“金带围”与人文佳话“四相簪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