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院士

 青清爱知阁 2023-04-21 发布于四川

中国李振声院士出了一位“袁隆平”!让粮食增产1000亿斤,喂饱5亿中国人,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更有老百姓称呼他为当代后稷。

​​​他就是我国的李振声院士,一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其中最为响亮的就是李振声,被评选为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专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更有人称呼李振声为当代后稷。

​​​李振声最开始与小麦结缘还要从1956年开始说起,当时在黄河流域的附近,突然间许多农民都向上级反映一种情况,自己家的小麦生病了,而且还是大范围的病灾。上级在了解情况之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现场调研完之后发现受灾的面积和受灾的范围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许多。

​​​当时农民地里的小麦,一个个都像是生了病一样,耷拉着头,根本没有正常小麦那种挺拔的身姿,并且许多小麦的头部都像是被铁锈覆盖了一样,而且这些铁锈还非常细,风一吹就随风飘了。

​​​这种情况延续下去,小麦即使到了收获的时候也肯定会颗粒无收,而且受灾的范围并不是一个两个农民的田地,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田地都是一样的。最先了解的是农民是否打了农药,是不是遭受什么虫灾了。

​​​当地的老百姓表示能打的农药他们都打了,而且没有任何的用处,传染速度非常快,最开始是一个农民的田里面出现了这种情况,过了没两天,所有的农田都已经呈现了这种情况。领导立马把这个事情继续向上汇报,希望派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经过层层上报之后,最终到达了中央,中央在了解事态的严峻程度之后,立马派出专家组赶赴灾区查看情况,并且尽快给出解决方案。由于事发突然,所以农业方面的专家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几乎都派了去。

​​​李振声当时也是刚刚进入研究所,年龄只有25岁。原先他还是一个小将或者是一个新人,但是事发突然直接把他也带上了,到达现场之后李振声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本身自己就是从农村当中长大的,看到眼前的这种情景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专家们开始研讨治疗方案,他们也把样品带了回去,但是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这种情况好像很难治理,而且受灾的面积似乎在不断的扩大。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专家直接住在了麦田周围,每天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田里查看具体的情况。

​​​李振声这时候和大多数的专家想法是不一样的,他把目光放在了培育新品种上,而不是费力解决眼前的问题,因为李振声深知即使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那么这一季的小麦很可能也是颗粒无收,如果不培育除抵抗病灾的新品种,以后很可能还要遭受一次甚至是多次这样的灾害。

​​​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领导之后,领导也表示支持,随后李振声就开始着手新品种的培育,他先来到农田当中看看有没有幸存的小麦,一旦发现幸存的小麦,那就意味着这个小麦的基因当中很可能会有抗病毒的成分。

​​​较为可惜的是并没有让他发现任何存活的小麦,李振声漫无目的的在麦田当中闲逛着。突然间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一个绿色的植物。他以为是找到了存活的小麦,结果走近之后发现是一棵牧草,并不是小麦。

​​​原本李振声都想要转身走开,继续寻找了突然间他反应了过来,既然这个牧草可以抗击病灾,那么说明它体内同样是有抗病毒基因的,自己如果把现有的小麦和这株牧草进行杂交,同样可以得出来一个新的抗病毒品种。

​​​李振声把这颗牧草视若珍宝带回自己的研究场所之后,开始进入了紧张的研究过程中。做生物研究不比其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做杂交方面的研究,耗时是非常长的,因为培育出一个杂交新品种之后,首先需要在实验检验当中等它长大,然后测试各种抗病毒或者是抗灾能力,如果失败就需要等到第二年继续实验。

​​​所以李振声也是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没有被困难所打倒。李振声总结了往年的所有失败教训,重新培育了一个全新的品种,采用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于这个新品种,李振声信心满满。

​​​但是天不遂人愿,就在种下去之后,连续的自然灾害开始袭来,先是大风,再是干旱,随后又是连续超过一个月的暴雨,这时候研究所当中的其他人都已经放弃了,别说是一块麦田了,就算是一片小树林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活下来都是比较费劲的。

​​等到暴雨停歇的时候,李振声走出来看了看麦田的情况,他其实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在麦田中,李振声竟然惊奇的发现有一株小麦依然屹立不倒。在这一刻李振声非常激动,李振声知道,这一刻他成功了,虽然只有一株小麦,但是他有信心可以在这株小麦的身上实现量产。

​​​最终李振声也是突破了瓶颈,他研究出了新型的小麦,造福了更多的农民,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回报,李振声是中国真正的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