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家汇(Zikawei)为啥不必改?

 昵称Ha3PDtiL 2023-04-21 发布于上海

徐家汇书院的外文名Zikawei要不要改成xujiahui?

目前,只看到有一个小瘪三建议改,很多人不赞同。

好像一边倒,似乎又不尽然。

总似有种担心,挥之不去。

我也担心。

不仅担心万一被改,更担心当下这种讨论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

比方讲,有好几个人做视频,一本正经在给人上课。

徐家汇的徐,不读xu,也不读xi,要读zi。

那天我正在看公众号“外滩以西”的一篇关于延庆路的文章。

看到里面有三段对两位徐先生的介绍(后两段介绍的是同一人),他们的姓氏徐,分别被翻译成Su、Chu和Hsu。

图片

图片

图片

无独有偶,昨日还有人也披露,原来徐家汇的外文名,除了Zikawei,至少还有其他两种译法。

我记得四十多年前,我的英文老师告诉我的还是Zecavee呢。

图片

以上两例,有人看了,也许一言以蔽之,乱。

有人则看到了语言最初的美好样子,看到了多样化的共存,看到了百花齐放。

全世界的地名翻译,多是记音,意译的极少。

有一种约定俗成,叫“名从主人”嘛。

澳门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

葡萄牙人停船上岸,手指前方,问道旁老妪,此地何处?老妪知不远处有一妈祖庙,即答“妈祖”。葡人遂记为Macao。沿用至今未改。

其实,徐家汇的故事很可能也是这样的。

外国传教士在蒲汇塘边,问正在洗衣的本地老阿奶,此地何处?老阿奶答:此地么徐家汇呀。遂录作Zikawei。

我是有点不耐烦有人告诉我,什么松江口音、什么尖音等等,好像就有了合法性。

恰如股市的技术图表,什么趋势,什么交叉,最后未必就涨。

探讨语言,与其引经据典,远兜远转,不如还原最初的应用场景。

恰如禅和子悟道,亦不必广证博引,也可以从打坐的修行开始。

初始的记录,在小镇做题家看来,好像不够规范。

Macao也好,Zikawei也罢,在我看来,虽凡圣同居,龙蛇混杂,却有一种浑朴的好。

还有,那两位曾经居住在延庆路的徐先生,他们的名字被收录在电话簿、同学录以及其他文献里,呈现了不同的样貌。

我宁可相信当时的记录人都很认真,仔细问过对过,做到了当时能做的最好。

问题来了,为啥那么多种译法并存,多少年来相安无事,到今朝,居然需要讨论了呢?

还不是因为现在到处都是小镇做题家,一味信奉标准答案。

那个提建议的小瘪三,无非认为Zikawei肯定不是标准答案,而且,他心中的标准答案就只有才流行了几十年的拼音。

而不赞同他的人,举出种种例子,做过路牌啦,进过文献啦,亦不过是说,你的答案不如我的答案标准。

我看了是真吃力。

首先,人家出题你就答题,没有占到话题设置的机先,已经落了下风。

何况,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你陷进去,只有捧一个,踩一个,君子风度不保,又输了一半。

何如一开始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儒家才是有问必答,我们还有老庄啊,老庄是有问而不知所答。

就比如徐家汇译名事。

我们首先都来承认初始的认真,承认共存的美好,如何?

多样化,就是样样都好,从xujiahui到Zikawei以及其他。百花齐放,就是色色都美,无所谓牡丹胜芙蓉。

然后反问,还需要改吗?不知所答也是你不知所答。

有人会说,这算不算“淘糨糊”?

我倒要反问,这算不算一种禅宗的廓然和豁然呢?

于是,还剩下一个问题:既然都好,为什么这次是Zikawei而不是xujiahui?

我的回答是,选择的人一定觉得Zikawei的造形好呀。

人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只用眼耳鼻舌身,很可能只选得出标准答案。用意选,往往更好。

我们当然希望保留汉文明的文心和诗心,哪怕只是一点点。

不要只善于寻求标准答案的小聪明,小智即愚,大智才若愚。

我们一直在争对错。标准答案就是一个“对”字,太狭隘了。

我觉得标准是好,是真善美。多维度的,开放的。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也许仍然归于无用,真要改掉照样改掉。

但若改掉,则等于承认无需多样化,只要所谓的标准答案。

昨天,大家都等了八九个钟头,才等来了标准答案,二十一条人命。

是不标准就不答的好,还是及时有多样化的未必标准的新闻好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